浅谈创新力如何培养

浅谈创新力如何培养
2016.01.26
文∣王家骢
2016年应该是一个创新年,不,应该说每年都是创新年。陶行知先生说“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
今天跟大家聊聊创新这个话题吧.
我们每天都在说要创新,也知道创新的必要性。但是如何做到创新?创新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创新是否真的那么难?
做好创新需要诸多条件,如环境是否允许或接纳创新的人,是否有良好的激励制度等等。今天不讨论这些内容,留待以后再说。
今天想说说个体要想创新的基本要素。
众所周知,创新的前提是好奇心。只有具备了好奇心才愿意去探索未知。儿童的好奇心是超强的,愿意尝试任何新事物,所以他们才会学习的很快。成年人往往失去了好奇心。
《完美思考者》的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对所有的知识都感兴趣,他们想了解任何一种事情。他们对插花技术,对股票期货的走势,对蚂蚁的行为等都感兴趣。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现在有什么用,但是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早晚会有用。”
其实这段话说了两个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创新要有好奇心,对相关的或不相关的知识都想知道。他们爱学习。
第二层意思可能更重要,即凡是创新的人都不功利。他们不会问做这件事情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只是为了好奇而做一件事。用乔布斯的话说“follow
直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错的。
现代人之所以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是因为功利思想在作祟。总是想要看有什么好处,既得利益。利益往往是做了以后才会出现的。因为看不到既得利益,所以很容易放弃。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创新的人有“远见”。老百姓所说的远见,只不过是说某人做成了一件事,事后羡慕而已。其实做这件事的人当初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能成功。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某年的毕业典礼上讲了三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follow
乔布斯创建苹果成功之后,被他的董事会解雇(奇怪吧,创始人被自己的公司解雇!),这个对乔布斯来说是一个绝大的打击。但是他的心仍然在电脑事业上,用他自己的话说“I
乔布斯在这个演讲中总结说“You
这两个人(乔布斯和那位作者)说的话是否真的有效呢?说一说我自己的实践吧。
先说说,关于好奇心,然后再说connecting
我看书没有章法,逮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纯属是好奇。大家可能也感觉到,我最近在群里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也很杂,一会又是美学,一会又是哲学,一会又是儒家,一会又是道家的。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恰恰是这种无序,最后产生出了有序。
当然,我的好奇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Make
sense
在去年一年里,我看了王阳明的心学的书(部分),看了一些美学的书,重读了《道德经》,《物理学之道》,学习了教练技术,U型理论,今年还去了一趟洛阳,参观了白云观等等。这些事情之间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起码关系不大。因为做了这些事,反过头来看,让我明白很多道理。我把几个点连起来,或许大家就明白了。
读美学方面的书,让我结识了靳之林教授。受他关于中国原本哲学思想“生生不息”和“阴阳五行”启发,让我明白了德鲁克讲管理就是要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对我理解和讲解德鲁克有莫大的帮助。设计课程时思路会更加清晰。
阴阳五行,中国本原哲学,让我对洛阳发生极大的兴趣。河图、洛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让我意识到企业管理必须要是“混序管理”。我是在看到李文老师的《混序管理》之前产生这些想法的。这本书我刚刚拿到,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我可以感觉到,它一定对我有帮助。
教练技术,U型理论,《物理学之道》,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要想认知真实的世界必须放空思维,放弃已有的概念来重新认识世界。这有这样做才能够创新。
这也是我前几天得出来的结论“盛世学儒,乱世学道”。这个“乱”并非兵荒马乱之意,而是变化加剧之世的意思。
这一切变化,也让我意识到传统的组织概念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但是未来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凭感觉,我认为它应该是“自组织”,“社群化”,“平台化”。但是这种组织如何建设谁也不清楚,只有不断去学习,去创新。
总结一下:创新必须有好奇心,满足好奇心可以通过读书和体认,后者更重要。创新不可以过于功利。创新要学会坚持,学会connecting
希望今天跟大家说的这些话,对各位有启发。谢谢各位的关注!
另外,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的学习一定是“自助式”的。即个人花钱,去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企业培训,无论个体是否需要,统统来听的方式不可持续,因为这是一种最大的资源浪费。个体学习的成本一定要降下来。成本降低了,老师的收入如何保障呢?就是要通过数量。也就是培训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创造价值的能力。
我在读一本书或听一门课时,从来不会只听老师讲了什么,而是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回答了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才是“绝对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叫“悟”。
打扰大家了。不要耽误你们工作哈。
------------------------------------------------------------------------------------
事后讨论
曹志辉:王老师把“创新和学习”提升到了新高度!
陈玉婉:我在读书或听课时,有时会觉得老师说得也不全对,这算不算一种学习方式?[呲牙]
明德学堂王家骢:先要问自己:什么原因让我有这种评判?你是带着好奇心来学习的还是来“验师”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再来判断这是不是一种学习方式。
陈玉婉:对问题本身的疑问和探究,说是好奇心也可以,但我觉得还不够。或者说,不足以完全描述。
明德学堂王家骢:听听你的想法
石雅云:刚才您说的未来学习是自助式的,这个可以多说一些么,我是做酒店培训的,一直都觉得这样的形式太传统,需要创新,可是如何创新,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陈玉婉:我只是描述我个人的感受:大多时候看一本书是一种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好奇心可能是一个方面或者有时是一个起点。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沿着一个线索去找答案,不一定完全按照书本身的内容,有时也会把几本书一起看,对比。每本书,即使是经典,也会有它的局限性,可能是角度,可能是时代的局限。个见:带着问题去看书或听课,当然不是“验师”——那样太主观了,有评判心。而是另一种“空杯”吧,不但把自己原有的放下,也把作者的观点放下,试图更客观去面对问题本身
朱晓风:@明德学堂王家骢 ,您说的将知识点串起来的问题,我也是深有感触。真的不知道过去碰到的、学到的一些东西啥时候就会用的到。记得92年刚进怡和公司时,我们帮美国一家设备厂卖不锈钢焊管机组。结果2010年我加入久立特材这家公司就是国内生产不锈钢焊管和无缝管最大的企业。虽然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但当初对不锈钢焊管生产线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我更快、更容易地进入新的角色。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总结一下,会有惊喜的。
朱晓风:还记得那时候因为工作的需要,还接触了很多杀鸡的、宰猪的生产线、钢丝钢绳生产线、焊接的、切割的、卷板的、机加工的。这些知识貌似一点关联行都没有,但实际上在后来的工作中不知道哪一天就突然都会用起来了。
明德学堂王家骢:这就是跨界的概念。未来企业的管理一定是跨界,起码是跨部门的。
明德学堂王家骢:自助式学习好比是吃自助餐。自己想吃什么自己取。现在的培训是吃大锅饭,没有什么选择。集体上一天课对有些人来说有用,对有些人来说没用。他不想学,你找他来干什么?只是为了拉平平均培训费用?但是他坐在那里,心不在焉,还不如让他回去工作。
石雅云:是的,而且这种形式也很浪费成本,企业成本。
明德学堂王家骢:时间成本远远大于财务成本
明德学堂王家骢: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思考如何换一种形式做培训的原因。
石雅云: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这样派人出来学习的机会就不太多,有时作为奖励
关注明德学堂,系统学习管理
(继续关注,请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