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讨论】当德鲁克遇到王阳明
(2015-10-28 10:12:14)
标签:
股票 |
明德学堂王家骢:各位早上好!
明德学堂王家骢:等一下我与大家分享《当德鲁克遇到王阳明》哈,欢迎大家关注。
童梅: 哇,小板凳来了。
童梅: 我在酒店故事会转播。
明德学堂王家骢:用语音还是文字好呢?
童梅: 文字吧,我都小喇叭广播了。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打字比较慢啊。
明德学堂王家骢:哦,那好吧。
明德学堂王家骢:要说的可多了。
童梅:谢谢王老师。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们现在可以开始啦。为了照顾到其他群里的朋友,我改用文字。但是打字速度比较慢,还请大家耐心一些哈。
明德学堂王家骢:今天分享的话题是《当德鲁克遇到王阳明》,也许题目不太合适,但是暂定这个题目吧。
明德学堂王家骢:首先要感谢童梅和齐雪老师在上个星期天组织的那场读书会。那场读书会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王阳明的心学,也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明德学堂王家骢:先来说一个小插曲,在活动之前,我与齐雪老师做了一个私下的交谈。我说道德鲁克对于“启蒙运动”一直没有好感。然后我又说英文Enlightenment被译为“启蒙”,我说这个词翻译的不是很准确,起码不是我理解的启蒙的意思。Enllightenment应该是点亮思想或知识的中的一盏灯。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说一个好的活动在于点亮人大脑中的一盏灯,可以让人对某个主题产生兴趣。如果做到这一点,这堂课,这个活动就成功了。
明德学堂王家骢:而那天的读书会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最后总结时,我用了一句话“不虚此行”来形容那天的活动。
明德学堂王家骢:为什么说是不虚此行?首先,通过齐雪老师的分享让我认识到王阳明的心学在未来管理中将起重大的作用。而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恰恰由于阳明心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请容我慢慢道来。
明德学堂王家骢:齐雪老师从事的工作是翻译,但是他对绘画,武术,阳明心学都有很深的而研究并有很高的造诣。那天活动开始,他就问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对心学和理学了解多少?他们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王丹维:@明德学堂王家骢 俺在听课啦。
明德学堂王家骢:可以说我对这两个问题都是萌萌哒。然而在听完分享之后我已经有了初步,虽然尚十分肤浅的认识。理学以程、朱为代表,心学一陆、王为核心。理学讲求方法,追求事物的理或逻辑。心学强调感悟,重视情感和心在认知中作用。
明德学堂王家骢: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一直很欣赏梁漱溟,所以对心学比较感兴趣,这方面的书看得多一些。
明德学堂王家骢:今天我试着将阳明心学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对照来讲。水平有限,肯定有讲错的地方。希望大家包涵并指出错误。
明德学堂王家骢:如果对王阳明思想解释有误,责任在我不在齐雪老师。这一点大家千万要记住。在分享中,齐雪老师讲了王阳明在被谪贬到龙场驿遇到的千辛万苦,他也曾经萌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当他想到在家年迈的父母时,感到一种责任,因此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陈玉婉: 龙场悟道
明德学堂王家骢:听到这个故事,使我立刻想到德鲁克在《管理》这本巨著中提到的“责任和任务”。当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很容易产生使命感,有了使命感,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在讲课时也经常问,人们常说“生命在呼吸间”。“生命力在哪里?”。我认为少一个人的生命力来自他的责任或使命感。关于这个话题孔子提到过,维克多弗兰克提到过,梁漱溟也提到过。《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梁漱溟在抗战时给儿子写过一封信,信中就说过“历史赋予我的使命还未完成,所以我不会死。”
明德学堂王家骢:这是何等的自信!而他们的自信均来自使命感。我在想,一家企业如果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如何不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明德学堂王家骢:德鲁克提出的经典三问“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我们的事业将会成为什么?”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是不是就是让企业家为企业立命呢?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的第二点体会是:理学试图告诉人们如何做好一件事,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即所谓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致良知。这是方法论。它所强调的是逻辑,是思辨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希腊讲求智慧有点相似。我自己将其归类为“走脑”。走脑本身未尝不好,但是如果只是走脑会蒙蔽了心之感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德学堂王家骢:心是知之体。用心感悟到了,就会有一种行为的冲动。但是只要一转念,这是脑的作用,就会开始算计,算计是功利的行为,算计就会患得患失,于是便没有了激情。理智越发达,激情越缺失,其良知就越会被蒙蔽。
明德学堂王家骢:现当今员工缺乏激情,与我们的激励方式有关。传统管理的激励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这是鼓励员工算计。难怪物质激励无法刺激员工创新,起码不能持续创新。
明德学堂王家骢:只是致了良知便明了是非,这是心学的主张。这个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有何意义?
明德学堂王家骢: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特点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决策。工业社会的员工不需要动脑子想做什么和如何做,机器设备,流程已经限定了他们每一分钟该做什么。知识工作者不同。他们必须先要动脑子想做什么,为什么做,然后才动手去做。他们不可能等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如何判断该做什么?依靠什么来做判断?这是管理或管理培训中的重大问题。
明德学堂王家骢:如果每一位员工可以凭良知做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判断,企业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
明德学堂王家骢:美国股神巴菲特旗下有80多家公司。他是如何管理的呢?他对员工只有这么一个要求。在决策时,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件事的后果希不希望成为当地报纸的头条新闻?你希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做这件事情?如果你回答这个问题是犹豫不决,你你的良知告诉你这件事一定存在不妥的地方,尽管你还说不清楚哪里不妥,但是你已经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明德学堂王家骢:德鲁克多次强调做决策要依靠“直觉”。这个直觉不是本能,而是“良知”。
明德学堂王家骢:德鲁克一直在强调“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什么是成效?成效是做正确的事。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正确?凭借良知足矣。
明德学堂王家骢:第三点感悟。前面说过,理学重方法,心学重感知。如果大家还记得我前几天写过的阅读《旁观者》心得的话,其中有两篇是介绍《怀恩师》的。德鲁克在《怀恩师》中讲了艾尔莎和苏菲的故事。这两位恩师都非常出色。但是她们两个人一个是走脑的,一个是走心的。走脑的老师适合教授逻辑强的学科,走心的老师适合教艺术与工艺。前者是理学,后者是心学。
明德学堂王家骢:我们已经有了足够走脑的思维训练,现在需要加强走心的训练。如何强化走心的训练?要借助美学,要强化肢体的感悟。
童梅:要害来了。
明德学堂王家骢:这里再加一句。在读书分享会上,有一位沈老师,他是“大讲堂”的工作人员,他自己喜欢书法。他说了一句话对我的触动极大。他说,在他们自己的讲堂中,有很多展品。他们主张参观者要用耳鼻手去感受这些艺术品。去闻它们的味道,去触摸它们的实体。这样才能这真正有所感悟,才能够体会到这些艺术品的价值。
明德学堂王家骢:这一观点与德鲁克所说的“管理是一种实践”异曲同工。做管理不是华山论道,是要将双手弄脏,是要犯错误,是要身体力行。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
童梅:心的感悟,从触摸,观赏打开心灵之窗。
明德学堂王家骢:活动结束后,几个人又聚在一起小酌。(没喝多少哈)饭后,我又与齐雪老师同车。我们有机会又探讨了一路。我们深知,让人做到“致良知”绝非易事。但这又是解救人类的唯一出路。
明德学堂王家骢:梁漱溟先生也说,世上有三种事情,一种是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的事情,还有一类是你做了什么可以改变的事情。第三类就是能否改变不在你的把控之下的事情。让每个人致良知属于第三类。
明德学堂王家骢:然而,孔子以及所有的儒学大家都在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只是尽了自己的良知。
明德学堂王家骢:而最后那句话是我与齐雪老师不约而同说出的。最后我两握手道别,并相约今后再找机会深入探讨。
明德学堂王家骢:好,我的话说完了。也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
童梅: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思想的伙伴,可遇不可求!互相点亮,是生命中的福分。
童梅:每一分钟都能遇见不同的福分,生命中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最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