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如何做好系统的管理培训?

(2015-04-12 10:56:11)
标签:

军事

企业如何做好系统的管理培训?

明德学堂是一个自发的以学习德鲁克管理思想为主的草根组织。
今天这里发表的是王家骢老师关于如何系统培训的思考。


王家骢: 各位群友,早上好!等一会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思考。


王家骢: 谢谢保国的分享。包政老师是中国少数几位真正读懂德鲁克的教授之一,他的水平远在XXX之上,起码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这一方面如此。


王家骢:在刚才那段录音中,包政老师一直强调大家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的著作?经典著作为什么可以传承千年而不衰?那是因为因为经典之作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原则而展开讨论的。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变:变化不变,原则不变。原则即自然法则,人心与人性。


王家骢: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2014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将我学习到的知识做一个整合,看看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又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因为要分享的内容比较多,所以会分几次来做这件事。今天先说一说思考这些问题的起因。


王家骢:事出有因。我在培训界“混”了很多年,现在算起来应该有十五个春秋。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讲的这些东西对听课人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王家骢:评价一门课是否有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否帮助学生增加了知识,二)是否能够帮助学员解决了问题。如果从第一层面评估的话,我自己认为我是做到了的。如果从第二个层面思考,我只能给自己不及格。


宋德全:解决问题需要过程。


王家骢: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提高思维和做事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听了课以后,回去还是像以前一样做事和思考问题,那培训就没有取得应该有的效果。检验学习是否有效,要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只能说明“不知”。学习了,还是不知,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


蒋一秋: 思考者自己受益,思想者影响别人;知识追求者丰富自己,知识传播者启发别人,这些王老师都做了


王家骢:第二个角度是如果学员仍然在不断的需求新方法,新技能,那么说明所学技能没有帮助到他。要知道,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技能更新的速度要慢的多。写字是一种技能,种地是一种技能,这些技能几千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管理的技能也应该如此,也就是说不应该有太剧烈的变化。


王家骢:我是透过剖析自己来看中国培训市场的问题。


王家骢:如果管理者听完课以后,还在不断地寻求新“技能”,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上课学的东西没有帮助到他。人们常说,没有笨的学生,只有蠢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老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自己该如何教。(学习效果不好)责任在老师。


蒋一秋: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培训也就成为一种责任。现实中,学习和培训有时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甚至被理解为一种负担,可悲的事情就常常发生。


王家骢:为什么中国的培训热没有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管理水平提升,除了增加了点知识之外?企业销售的增加是因为培训还是因为水涨船高?

我自己的分析,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观点,就是培训将知识过于碎片化。管理的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不成体系是无法应用的。


王家骢:知识碎片化,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便于讲解。对于一个讲师来说容易操作。但是我前面提到过,培训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员如何学习,不是讲师自己如何教。


蒋一秋:知识对应用者而言,应该是一个体系。


王家骢:是的


多多:同感。


王家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知识碎片化。碎片化的知识好比是英文字母ABCD,掌握26个字母非常重要,但那只是一个手段。掌握26字母是为了能够拼写。但是拼写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学会写文章。然而,我们的培训现在只是做到了让学员认识了26字母,没有拼写,更不用提如何写文章了。


王丹维:王家骢,困难是: 现在学员参加培训大部分是被培训,就对培训课有了“要求”…要1. 有趣 2. 有新意 3. 有触动 4. 有联系 5. “精彩”… 怎么办呢?


王家骢:王丹维,这个涉及到如何帮助学员学习的问题。我自己认为,企业要求员工学习的方式必须改变。不是企业要求学员学,而是学员自己愿意学。从have to 到 want to。这也是我认为未来的培训一定是学员自己花钱学,效果才能好的原因。


王家骢:巴菲特说“一匹能够从1数到10的马,是一匹了不起的马,但是这并不能让它成为一位数学家”。一个知道所有知识点的的管理者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王家骢:回到我的思考上来。如何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未来的培训一定要强调知识整合。德鲁克将整合能力视为管理者的三大能力之一。其它两个能力是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还有人品。培养人品不是企业应该做的事,而是家庭和学校应该尽到的责任。换一句话说,人品是人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应该已经具备的修养。


王家骢:今天早晨徐保国兄转发了一段包政老师的录音,要求每个人学会读经典。在此我还要补充一下,除了读专业经典之外,还要读跨学科的经典。这样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也是我自己这些年来的心得体会。先来说一下我读过哪些书,然后再来说这些知识的交合点在哪里,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到管理者。


王家骢:我从2000年开始做培训,因为工作的原因让我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书。这些书包括德鲁克的著作,系统思维的书籍如《增长的极限》,《第五项修炼》,《Living with Linmits》,《失控》(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走出控制”),心理学方面的书包括马斯洛的所有著作,积极心理学,中国文化的例如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最近读的《U型理论》,《U型变革》,《克服团队五项障碍》以及进化教练课程等等。


王家骢:这些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又如何可以帮助到企业管理者呢?其实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在讨论人的问题。德鲁克说“管理的核心是人”。不了解人就无法做好管理。而这些著作都与西方流行的思维方式相反。


王家骢:西方人在过去三百多年中,一直是向外求。眼睛是在向外看。而这些著作统统是要求人们向内求,向内看。人们开始意识到,特别是西方那些有东方思维背景的人,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其根源在人。问题是人制造出来的。大自然本身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诚如我们中国人所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张晓明:向内求,向内看。


王家骢:如果我们看《U型理论》,看《克服团队五项障碍》,看《积极心理学》,它们都是在关注人,而不再关注事。起码重点在关注人。

王家骢:企业要关注人,也要关注事。企业中的人与事并没有那么复杂。企业中的事就两种:当下的事和未来的事。企业中的人就两种:自己与他人。


王家骢: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完整的体系必然关注人与事。德鲁克提出《管理的实践》是解决企业当下的问题,即生存的问题,《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要解决的是企业未来的问题,即发展的问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解决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问题。《德鲁克论领导力》,尽管这不是德鲁克本人写的书,但那是它反映了德鲁克对于领导力的思考。这是要解决如何领导他人的问题。


王家骢:我本人在整合德鲁克管理系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特别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些完整的知识。帮助管理者认识26个字母,同时还能够用26个字母写出美丽的篇章。


王家骢:一下子把我要说的话全说完了。不需要再有第二次啦。


程蓉:王家骢 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向您致敬!


王家骢:补充一下,未来管理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而心理学知识一定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德鲁克,梁漱溟,马斯洛,积极心理学,教练技术,U型理论,克服团队五项障碍之间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才是我要跟大家说的关键。也是知识整合的焦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