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德鲁克(八)

(2013-09-05 09:41:06)


                                     德鲁克眼中的企业家(二)

                                         - 亨利·福特

                                        (2013.09.04)

用自己姓名作为公司名字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多,而汽车公司更是如凤毛麟角。昔日的克莱斯勒、保时捷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汽车企业,分别归属于菲亚特和大众汽车集团。唯一一家独立的公司就是福特汽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由亨利·福特先生创立于1903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家百年老店。然而福特汽车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如其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那样辉煌。可以说如果没有亨利·福特和福特汽车,工业社会的进步速度不会如此空前。亨利·福特提出的诸多生产理念,特别是大型生产(Mass Production)仍然影响或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工作的看法乃至生活方式。

亨利·福特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工业家,现代工业社会的开拓者,是工业社会高效率的形象代表。他所做的一切对工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福特的大型生产(Mass- production)就没有工业社会,也没有工业效率。产品的价格,特别是汽车的价格很难降到平民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亨利·福特的大型生产不仅仅生产工具,而是现代人如何组织生产劳动的法则。德鲁克总结说:大型生产不是机械原则(mechanical principle)。它与机器集成和零件运行无关。大型生产是社会组织原则(Princip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亨利·福特在工业制造上的贡献是多层面的。他是第一个将组装线引入工业生产,虽然组装线的概念在美国早已出现,特别是在屠宰场。通过对复杂任务的分解、改善生产流程和工具(这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念),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并有效地高了生产力和工人的经济收入。

亨利·福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传统观念。他认为通过提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并获得高利润。而在他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只有“垄断”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

亨利·福特,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工业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平民意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普通百姓,工薪阶层买得起汽车。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大型生产来解决社会问题:即工作保障和经济公平。

毫无疑问,亨利·福特在技术和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自己早在二十年代就已经是亿万富翁。据说福特汽车当时已经坐拥十亿美元的现金,这在当时可谓是巨额资产。福特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一半。

然而,亨利·福特在商业上的成功却导致他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失败。大型生产给社会带来的是效率,同时也给个人带来了梦魇。

大型生产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人没有了个性,变得更为依赖,没有了自由。流水线,组装线有了等级制,有了某个岗位或程序占主导地位的区别。而这一切恰恰与西方的价值,自由与平等,背道而驰。亨利·福特的失败在于他没有看到大型生产在提高了效率之后给社会和给个人带来的负面冲击。

这就是为什么德鲁克对福特的评价毁誉参半。德鲁克认为福特是成功与失败的综合体。福特在技术和商业上是成功的,但是在政治上是失败的。虽然福特通过技术改革,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工人的收入,让工人的工资从一天80美分增加到一天5美元,但是他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工业秩序和工业社会(“he failed to build an industrial ordeer,an indsurtial society。”经济上的成就变成毁掉福特名誉的那根稻草。

中国的工商人士(到目前我拒绝称呼他们为企业家,原因请看关于沃森的评价)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看到只是经济责任,如同亨利·福特看到的。他们尚未意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高期望值恰恰是来自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你既然可以做好经济上的事,为什么不可以解决社会上的问题?至于企业家要不要关注政治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暂且不表。

真正的企业家是既看到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还能看到社会责任的工商界人士。他们具有社会生态学的眼光。他们思考昨天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更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