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书》
(2013-07-23 09:33:33)读《四书》
(2013.07.23)
《四书》者,圣贤之书也。《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统称,儒家思想之精华。凡社会精英,企业领导不可不知,不可不读。读《四书》,非求为圣,但求为贤。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贤者。当今世界能为贤者,已十分不易,焉敢奢求?
儒学之用,安身立命之根基。树无根则不活,人无根基则不立。人不立则社稷危矣!
孔学之教,王阳明谓之“致良知”,我说成“成为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为人之所为。不“成为人”焉能治国平天下?焉能管好企业,带好队伍?
今人以为儒家思想贻误中国科技之发展,此乃愚人之见。世界现在危机四伏,社会动荡不安,人心叵测,互不信让(任),商人尔虞我诈,狗(小)肚鸡肠;政治人物道貌岸然,实则男盗女娼;读书人剽窃成风,缺乏独创。诸此现象,令人肠断心凉。此非儒家之误,实乃儒家教诲缺失使然!。
在争议“国学热”是福还是祸的时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何以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人这么多年? 中华大地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国家权力一向赢弱,统御这样之疆土,一不靠军事,二不倚经济,三不凭政治,到底靠的是什么?思来想去,唯有文化有足够大的凝聚力。这个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你也许会问,这与管理有何相干?善哉问。中国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跨地域,越国界,竟以何等方法凝聚企业的竞争力,战斗力?现实已经告诉企业的管理者,金钱物质不足为之,权威大棒不足系之。唯有依靠文化。君不见,企业到处在大谈特谈文化建设?
什么是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什么为基础?
梁漱溟先生认为所谓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活法。在《人生三路向》一书中梁漱溟先生明确指出人生只有三路向:向外的逐求;向内的反思;中庸的调和。西方的科学生活方式乃向外的逐求,在战胜自然,驾驭自然一面可谓是成绩斐然。然而西方人活的并不自在。(注:不以现状为评判标准,因为现代中国人活得也不自在。原因另述)
印度文化则是反思的文化,他们认为人生之苦来自欲望。禁欲,不求今生求来世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出世的生活方式乃宗教的生活方式。但是,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人活着。即使是万念俱灰,还得要吃饭。”这个饭该怎么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人类指出另外一条路,而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最适合我的一条路。至于这条路是否适合你,只有你自己走了以后才知道。但我坚信,除非两千多年来中国人都白活了,否则这条路一定是可以走的通。
企业文化建设之外,读《四书》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读《四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孔子的心理学。
企业管理离不开心理学的知识。然而采取哪家的心理学却至为紧要。世界上流行的两大心理学派,以佛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以华生、斯金纳为首的“行为心理学”虽各自相互冲突,却“无一不与孔子的心理学相抵牾”(梁漱溟语)。直到1998年美国才出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至此,西方人才看到孔子的背项。一旦他们看到孔子之背项,就不怕他们不走孔子的路。
孔子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乐观心理学。孔子认为人生为一乐,决非一苦。《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为一乐,跃然纸上。快乐人生成为一种可能。
工作为人生之非常重要一部分,如果这部分人生过得辛苦,郁闷不乐,岂不整个人生为苦?一个认为工作是苦的员工如何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员工如何给企业带来价值?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快乐感,必须从读《四书》开始。
《四书》为管理“十三经”重中之重,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今天只是从企业文化建设和心理学的角度加以介绍。万不可以为儒家思想全部,否则弊病大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