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认识和理解
(2010-09-03 15:02:52)
标签:
杂谈 |
罗恩菲德: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与何处。由他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经验范围的扩大,成为艺术教育中,甚至一般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扩大经验范围意味着我们以儿童个人的程度为基准,对儿童思想、情感和感受力的启发都以儿童的程度与发展的阶段为本。--罗恩菲德(美)
谈我的生活化教学,这也是我必须提的一句话
经验范围的扩大,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其意义就是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的领域
我们可以理解到两层含义:
1. 使儿童经验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向生活领域与儿童生活触角的扩张
2. 以儿童可能的生活直觉牵引儿童心智的发展
任何一个要去表达的东西,都是与生活相关的,我们没有必要要将表现得内容脱离生活,那样似乎玄妙,但孩子是不可能认账的,因此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儿童经验还是生活直觉其依托的根本只可能是身边的物质外界与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只可能从生活与儿童阅读出发开展儿童美术教学,选择生活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学依据在于:认定中小学美术学习为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学科课程(实践性、技能性、知识性);借用“生活即教育”的法则;教学的系统组织需要背景依托。
“儿童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含义《辞海》生活:人的一切活动 。 化: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电气化;大众化。
由此引申不妨将生活化视之为:其属性为涵括了人的一切活动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生活化教学前“读”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读,不只是读书,而是读人。
儿童的美术源于一个很朴实的动因,快乐而为,成长需要。因此,少儿美术教育教学应在尊重少儿的前提下,熟悉他们的身心发展,充满关怀与尊重地教他们学美术。
尊重的前提就是孩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关怀不是无微不至,而是需要我们俯下身来体察与倾听孩子的心声,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相信、肯定、鼓励他们走向自信,而不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我记得我跟我们的老师们说过,孩子如果在画画时叫你看什么时,你第一反应就是孩子需要你的认同,重点了解孩子的生理机能,艺术行为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其生活行为的反映。其生活行为能力在不同年龄反应出哪些娴熟的样式,作为老师必须清楚。
我们当老师的一个重要功课,一定要学会看懂, 分辨出孩子造型的主观表现与概念呈现,对孩子来说最关键是用他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他的心灵来理解世界,也许他们会荒谬,但他们的理解是成人们无法比拟的真切,在幼儿期我们不是要让他们学会更多而是要在我们的组织引导下,通畅地释放出他们纯真的表述。
教好可以教的方面(知识、技能、方法、做人),启迪好不可以教的方面(感受、悟性、思维、精神)日本的美术教育是很明确这两个方面的:教好可以教的方面(知识、技能、方法、做人)这一点也得好好思考一番的,教到什么呢?你认为孩子一无所知的就不要去教了,他的生活理解能力可能达到的,理解到的你就教,启迪好不可以教的方面,就得在他们生活领域里去反复的饶圈,越好玩,越逗乐越好,让孩子自我整合、表现与完善。尽可能发掘每一个孩子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智慧。
对孩子来说,美术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拥有多深的技法功夫,而在于具有善于表达的勇气和创造精神。就象从小锻炼身体是为了一生体魄健壮,而并不是为了跑得多快、跳得多高一样。也是我经常为家长们解惑的一个类比。支持、鼓励孩子去涂抹探索、胆大妄为才是重要的,不把少年儿童做艺术家弄。每个孩子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但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有个性有艺术修养和有社会能力的人。都有说话的能力,也有他说话权利。
美术教师应该是有较高艺术修养,有社会责任与能力,善于带领孩子变着法子在美术的道路上快乐嬉戏与行走的人。
关于读的工作我就说到这儿,下面在接下去是生活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指的是一种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情境学习。
所谓情境背景的形成与学习主体的生活相联系,从而使美术学习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更多考虑到生活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学习策略的指导上注重观察、体验和感悟、发现,重视美术学习与以往经验的联系,重视学习过程对于知识建构的作用和学习者的自我完善。在表现活动中其愿望的表达能突出自主意识和个性特点,由生活出发达成美术学习任务的完成,使美术学习充满情趣而显示出生命力,并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以上孩子的涂抹草图,就能够让我们窥视到孩子。
生活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学的核心是: 渗透生活意识、借助生活经验、依赖生活环境、寄托生活愿望,把握生活行为能力构建生活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其课程组织原则三个统整:
A、美术学习领域的形式美法则和形式美要素等分解语言的统整
这需要老师做的第二个功课充分把握艺术的脉搏
B、儿童生活行为能力的统整——这是读
C、儿童生活范围内的媒材、视觉范围内的活动、理解范围内的话题的统整
这是孩子身边的一切物质外界。
在策略运用方面主张:内容的安排生活化;话题的选择生活化;活动的形式生活化。
黄老师的一切观点都说得非常好,我认为只是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说得有些不够,也并不是不够,而是需要更多的人改变对儿童画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按照上述的观念进行评价.特别是广大社会家长朋友们应该改变观念,多鼓励自己孩子在美术活动方面的创作活动,而不是要孩子画好一张画或制作一个精美的作品,只要孩子积极地参与了,做了,更主要的是孩子探究了,能力得到发展了,也就得到收获了。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的作品总是当头一棒,“你看你,做得什么,看看老师的做得多好。 这里该怎样……哪里该怎样……”这是在表扬老师还是在批评老师,表扬老师的作品做得好,批评老师没有把他孩子手把手地教得好,孩子的作品怎能与教师的比较,孩子的作品有什么思想和创意家长一点没有去理解,没有去仔细“听”孩子讲解,老师费尽心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被家长一棍子打死。培养孩子不仅是教师的事,希望家长也共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实现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