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霖

(2013-05-03 04:39:21)
标签:

人物

走在书法文化里的行者—李霖书艺观一瞥

时间:2012-8-13 13:07:35作者:宋帅 文章来源:山东法制网

 http://www.qlfz365.cn/liaocheng/UploadFiles_4642/201208/2012081313093413.jpg

   自李霖2005年被吸收为中国书协会员后,也结束了聊城市书法界没有中国书协会员的历史。李霖善书善刻字、精谙茶道、喜以茶会友,在水城书画界人缘极佳。李霖作为一个专业书家,书法文化里一个行者,他的执着几近痴狂,相对于“游于艺”而言,李霖坚信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近日,记者走进东昌书画院与李霖一起品茗,感受书法文化的大美。

        书为心画,心正笔正

    甫一踏进李霖书法工作室,墨香、沉香、茶香便令人陶醉其间。刚从南方参加笔会回来的李霖马上给记者分享他的“香道”,这次去浙杭一带收获颇多,不仅是书艺方面,更多的是香文化,“现在,我们闻到就是沉香,可以使人收心、沉静。”

    及入座上茶后。李霖用一贯较慢的语速聊及书法与自己,并一再强调只是个人当前某一阶段的认识而已,并不能算是什么见地,“我一直很信奉是先做好人、才能有一定的书法修为。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一说就是很好地诠释。”

    李霖认为写一手好字只是技术层面的层次,也就是“艺术书法”与“书法艺术”是不同的。就人们普遍认为的书法就是写字而言,李霖很不认可,“写字是形而下的技术,书法则是讲求精气神的艺术层面”。书法的文化内涵、格调,作者的道德修养、传统文学修养,两者产生共鸣之后,才会有字如其人的传承。

    对于书法教育划分的学科而言,外界有的认为归艺术类,有的认为归为传统文化类。但书法只是美术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对此,李霖很是认同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先生的观点:“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焚香听雨,物我两忘

    从2002年起,李霖刻字作品连年入展全国现代刻字艺术展,多次被国际刻字交流大展收藏,2010年刻字作品《大匠之门》亮相世博会。李霖多次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韩国、日本参加国际交流。

    种种荣耀对于鲁西北的这座小城而言可谓是增添无限光彩,于李霖自身而言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顺应。自幼学书的李霖在临帖上下的功夫让人叹服,也让更多的高校书法教育专业学生汗颜,“每天长达10小时的临贴时间”让李霖的技法达到纯熟的地步,也让他更加沉迷书法文化的博大。相比于20多岁时的挑灯夜书,激励李霖的动机是能够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时过境迁,现在的李霖大多从古人书法创作的角度去审视美的所在,颜体的博大浑厚、二王的俊秀飘逸,让他思考回归文化背景下的书法。

    李霖曾用过聆雨轩的斋号,他坦言自己也喜欢雨夜的静寂,焚一柱香、听毛笔在宣纸上走过的声音,一根根线条的舞动,墨色呈现出五彩的变化。“这时候的意境难于言表,很超然的感觉,这是精神层次的一种升华:香与禅相通,如心经所言的眼耳鼻色心意在宣纸上呈现,会让心灵得到暂时的回归!”李霖的眼里分明多了一份向往,“我现在的斋号是‘弘缘堂’,与书结缘,与世间美好的事物结缘。”

        青山妩媚,我亦如此

    在书法艺术上孜孜以求的李霖,在水城的书法教育界也起到一个标志性的带头作用,他在聊城市青年林小区开设了书法工作室,其中走出去的学员在书法比赛中多有获奖,而他对这些学生的喜爱也溢于言表:“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如此,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来自美国的威廉曾受教于李霖,这是个对中国文化深深迷恋的外国人,囿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书写习惯的不同,李霖采用了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技法的传授容易解决,但是,更多的是传授书法理论以及文化的东西。果不其然,威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创作出一幅书法作品,“当然,我一直认为书法教育应该是师徒之间心手相传,因为文化艺术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个人思想灵性的发挥。”李霖说。

    李霖在对威廉赞赏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下年轻人的担忧,“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往的思维理念不一样,对于书法的情结更是与上一代人大相径庭。个人对书法而言感觉很奇妙,一旦与书法结缘,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应该是李霖之于书法、书法之于李霖的最好诠释。走出东昌书画院,记者似乎还沉浸于一片幽静书香之中……     

文章录入:聊城    责任编辑:周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