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五龙宫游记
(2015-09-18 00:36:46)
标签:
武当山真武五龙宫榔梅树永乐大帝 |
这是我第二次游武当山五龙宫。
元人浩然子说武当:“山以仙而名于宇宙之初,地以人而显于百世之下!”信矣!而武当山正处鄂豫川陕之际,绵亘八百里,左秦岭而右巴山,与太华、终南、神农架诸山相连,坐拥七十二峰之雄秀,三十六岩之奇峭,二十四涧之清幽,丹江口水库之浩渺……峰之最高曰天柱,境之最盛曰紫霄,南岩出云,下临绝壑,洞天福地,景致清虚,而其山山水水,皆以真武之神而名扬天下,自古相传“非真武不足当之”,故曰太岳太和山。武当山胜境之中神宫仙馆很多,精美大气的古建筑群绵延一百四十余华里,自然人文处处和谐相融,钟灵毓秀,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那些奇妙的景观无一不彰显着真武福地的独特魅力:天造玄武、雷火炼殿、海马吐雾、神灯不灭、飞蚊来朝、真武显像……而于诸景观中,我最喜欢五龙宫,那里的神奇让我痴迷。 第一次去五龙宫是去年正月,一趟完全的意外之旅。时适逢武当山大雪封山,车不得上,于是冒雪披风,自古蒿口开始,沿着古神道,徒步四十里而往,当那派雪景山水中的秘殿奇宫以一幅沧桑遗世的面目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被深深的震惊了,六百年皇家道院的雄沉气魄犹在,而曾几何时,永乐大帝朱棣的雄心壮志、英雄事业尽成云烟,繁华落尽之余,空剩真武寂寥法座!
轻轻徐步于五龙宫的断墙残垣、残存遗址之间,看着那些残存的与北京故宫一模一样的琉璃瓦、水磨砖、五彩宝相花、雕龙的栏杆、宝鼎金刚座……我仿佛一步踏入了历史的梦幻,诸相纷纭,丝丝缕缕,恍兮惚兮之际,真武王披头跣足、垂目而坐,雪山雪心,默然宁静,似曾阅历千古,又如弹指再来……我若有神会,感伤不已,蓦地得句“故山一派雪纷纷”……
之后,归来久久不能平静,起心动念,皆是真武,遂开笔书写《真武王》传奇故事,以玄幻为体、以科幻为用、以真武演道,幻化生心,从无始以来、宇宙诞生之初到茫茫分化、大千世界,从宇宙战争、星系闭合而直写到我们地球世界……自去年至今,在终南山已经闭关著作一年半,完成了前五部,六十余万字——而从我的感觉,这只是《真武王》全书的三分之一,还要写多久,还要经历哪些奇境界,我完全不知道,但我坚信,真武就在那里,幸运的秘门也许又一次为我打开了,就看我有没有恒心和毅力追索下去。
在我心里,遇到武当山的五龙宫的意义和当年遇到终南山老子墓一样——都是我人生的拐点!因遇老子墓的感应启示,我完成了《老子春秋》;同样,因为五龙宫的触动,我进入了书写《真武王》的奇特境界。
所以,今年来五龙宫,是怀了千里志诚,专为了拜谒五龙宫真武真容。
六月初四自河南桐柏山淮源回返,经南阳至湖北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特区,入住太极湖畔的众晶太极湖国际酒店,北京、湖北、山东诸故交好友和《老子春秋》电影筹备组的同道早已等候在彼,当晚在丹江口水库白鹭岛对过的船上筵席吃鱼,把酒临风,彩色射灯照射下,湖面波光晃漾,一只只白鹭趁灯光往来俯冲衔鱼,星光点点,热闹非凡。酒宴之中,我提出明天就去五龙宫,史总愕然:“去五龙宫的山路,前几天遭遇了大雨滑坡,车上不去,就不知道修好没有。”接着就打电话问景区,得到的结果是正在修,但通车至少得一个月后。我心里就有些沉,谷兄却哈哈一笑:“几年不遇的事,又给你赶上了!看来登高必自,五龙宫拜真武,你还得步行上山!”
第二天初五,天气极热,无法步行上山,就在剧组讨论电影事宜;下午抽空去了玉虚宫。
初六日天虽有阴云,但空气湿热难当,喘息郁闷,又不宜远途登山,去参观了武当山博物馆,之后,是连番的茶点酒话、坐而论道。
喜在初七日,一大早,细雨绵绵,山水空濛,正可以登山,于是山东的老谷开车,河北的老郭作陪,一大早离了酒店,冒雨上路。不一时,驱车至武当山森林公园大门口,那也是五龙宫景区的山下起点——古蒿口,门口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山体滑坡在盘道前方十六公里处,景区封闭,车辆不准通行。难道就从这里开始爬山吗?车放在哪里呢?犹豫半晌,老谷还是选择了歧路登山,于是驱车转弯,从票房门口一条小侧路直上鲁家寨。
我们停车的地方在王家坡和红岩子沟之间的长岭上,路侧峰岭连绵,皆密生松林,郁郁苍苍,凌烟耸翠。苍松翠竹中,有一大片菜地,各种各样的瓜果菜蔬青翠嫩绿,一派生机勃勃,几排白墙青瓦的精舍就在菜地和松林的包围中,叫幸福院,是鲁家寨安养老人的地方,有十几位老人住在那里。
谷大哥和老人们已经很熟,让我们把车停在院子里,还一个劲地让我们进屋喝水,说下雨山路不好走,不如改日去。我们笑着谢绝了,于是撑伞上山。
鲁家寨就是那条小公路的尽头——现在看起来虽是歧路登山,但这里却是古代朝山的正路,因为从这里开始,顺着山岭松林一直往上,正是经由五龙宫的通往武当山南岩和金顶的古神道。
山岭风行,但见万峰浓淡,层层掩映,嵐气山光,养眼不尽,苍翠欲滴的长松短松夹道之间,碧草如茵,古神道那一块块的大青石板被草泥遮没,尽显古意。在入林径之初,路旁的林下有七八间小砖屋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那些屋子都没有门,每间屋子里面停放着三两口棺材不等,阴森森令人生畏。老谷说这是武当山山民传统的习惯,老人都会再生前备好棺材。我便也没再多问,径直上山。
古道越上越荒芜,路旁的古松也越见高大,松林蓊蓊郁郁,遮天蔽日,各种各样的藤萝缠缀其中,不知名的野果野花自由生长着,处处都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机。林下奇花异卉,林中好鸟时鸣,人在小雨中行,虽则鞋裤尽湿,但心情极好!
我们边走边谈,有说有笑,很快,十里林荫山路到头,在翻过一座小峰后,上了从景区门口通上来的公路。
清风徐来,雨雾扑面,我们顺着公路继续前行。
因为地势已经很高,沿途随时可见隐隐青峰烟云缥缈、深沟大壑腾云起雾景象,松林漫漫,铺遍了奇峰、长岭、山峦、涧谷……千姿百态,云蒸霞蔚,人行道上,如在画图长卷中游。
又十里,至寄马峰,高崖绝壁,山势转急,古松高耸,树藤攀缠,岩林之中,蝉鸣鸟声繁乱,急瀑流泉,山石欲坠。噤声前行不远,但见路边有临时的施工帐篷,有搅拌机和工程车,我们意识到离着公路塌方处不远了。
走近看时,塌方处果然骇人耳目,近二十米公路已经滑落路侧深谷,十米宽的路面几乎荡然,露出湿滑流水的黄泥崖壁,几位工人正在崖根小心翼翼的搭着木架,以作临时通道。以我们目测,工程艰巨复杂,绝非几天就能修好,才觉得景区工作人员所言一个月后通车之说并不虚妄。
从寄马峰再行五六里,三峰聚首,二水激流,直下路侧的深谷巨壑。俯瞰而望,谷中有一平地,可有十几亩,残存一大片断墙残垣的古建筑废墟,那就是有名的仁威观遗址。
仁威观,当是元代的建筑,因为历史上元成宗皇帝铁穆耳在大德八年曾册封真武之神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从现存的遗址规模可以想见当时的朱门玉殿,台阁连云,曾经的十分辉煌,但后来毕竟中落、荒废了……据老谷介绍说,原先仁威观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但到了明初,住了个不行正法的道人,名为修道,暗里干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到明永乐年间,其住持道人犯了众怒,被当地百姓擒获,埋身入土,用牛犁了人头,从那时荒废至今……当然,那些血腥恐怖的传说真实与否已经无法考证了,但现在的仁威观蒿草过人,藤蔓肆虐,一派破败凄凉感觉却是真的。
仁威观之上的陡坡,是武当山的茶园,茶农们已经剪去了春枝,正等秋芽的再生。我们就在这里停下来,在一座山涧桥头匆匆用过了午饭。就在吃饭下桥取水的时候,我发现涧溪两侧皆是野生山核桃,一串串累累垂垂,很是繁密。我知道,山核桃往往不是用来吃的,更多用于把玩、制串,而且市价非常贵——而就是这样名贵的坚果,在武当山的空谷密林之中却是常见。
午饭后,我们随着盘山道继续向上盘行,又行三里,至蝴蝶谷,谷中流水潺潺,林木苍郁,但藤蔓封锁,阴阴不见天日,据说其中多蛇虫,故常人很难进入。这里还是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蝴蝶谷韧性带和黄铁矿地质遗迹保护点,谷中所露岩石多是辉绿岩,皆成歪斜褶皱形迹,岩中常有点点金光闪烁,那就是黄铁矿,原来往往被人挖做观赏石。
又行六七里,至竹关,隐仙岩隧道已在目前。
我们没走捷径直过隧道,而是选择了走竹关古石道。此地地势高畅,风送清凉,松下驻足回望,足下峰峦起伏,连绵不断,直延伸到烟波淡荡的丹江口水面;而徐步上行,则盘道曲折,石阶生苔,一路松竹丰茂,溪流水响,也是心旷神怡。不到二里路,轻轻松松到了隐仙岩。
隐仙岩源自尹仙岩,传说是当年老子弟子尹喜隐居的地方,其地云崖高耸,石壁垂滕,岩石深凹,形成一半藏半敞的巨大石室,石室中有明代永乐间所遗砖石神庙六座,门窗皆是青石雕镂而成,极具工巧又极具大气,一张巨大的青石供案横在主殿前,石案雕镂精细,造型古朴,虽在山野,不失皇家匠作风范。主殿供奉石雕神像五尊,但因历史渺远,风雨剥脱,已经难见其当年面目,唯从姿势以及雕像造型配器上可以约略推断,中间为老子,两侧为文始真人尹喜(遗著《关尹子》)、南华真人庄周(遗著《庄子》)、太阴、太阳。当年老子终南山槐里蜕化之际,曾叮嘱尹喜,三年后约在四川成都青羊观相见,也许就是那时之后,尹喜四川寻师,经过武当山,因而隐居此地也未可知。元罗霆震《尹仙岩诗》云:“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即函关道德经。不待邛州乘鹤去,此仙山已是天庭。”明孙应鳌也有《尹仙岩》诗云:“梦中鉴中天地,有用无用辐轮(《道德经》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远矣道德老子,悠然然文始真人。”去年正月雪中游隐仙岩后,曾感慨万千,作诗《过尹仙岩感尹喜先生当年入蜀寻师路阻之苦》,至今仍记忆如初:“大地茫茫白雪飞,深山虎啸谷风催。烟云迷径寒林暗,渺渺一身何处归?为寻师踪入绝境,岩栖又逢白骨堆。蓦地一缕梅香沁,天心道德在隐微。”并填词《卜算子》一首:“再会青羊观,当年松下语。一入武当山万重,梦里家何处。茫茫人间路,行者心无住。看看红日又西斜,临歧作踟蹰。”也是大道不易、人在旅途的感觉在里面。
隐仙岩侧,又有牛漕涧、大青羊涧、小青羊涧、青牛岭,皆山水森秀清幽之境,得名典故皆与老子、尹喜典故有关,历代文人皆有诗文吟咏之作。
过隐仙岩下行一里,柳暗花明,为武当山又一奥区,新开的公路横截大壑,从隐仙岩隧道南出口至五龙宫隧道北入口一段,上接云峰,下临幽涧,古松森森,青崖阴暗,巨石磊磊,薄雾氤氲,是为古磨针涧地方,即著名典故“铁杵磨绣针”发生地。相传当年真武太子初出家,道心未坚,复欲出山入世,于此路遇紫元君,点化以铁杵磨针之道,太子幡然醒悟,信心不二,复回武当山苦修,终成正果。
磨针涧以东,峰岭之间皆大树,下有芝草。林中尚有住山原居民三户,皆养骡马,以为武当山五龙宫运送修造物资之事为生计。
穿过长长的五龙宫隧道,眼前风景豁然开朗,密密层层的山林之中,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突兀而起,巍巍森森,滞云生雨,而岩岭层层奔突,至五龙顶又杰然特起,接着自高跌落、经灵应峰至此戛然止步,路旁石壁如奔,石纹如飞云流动,巨石之上,刻有“湖北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五龙宫地质遗迹区”的标记,非常引人注目。
此处胜境幽奇,溪涧流水,林壑幽美,奇峰点点秀如芙蓉,而“七十二峰朝大顶”——从此前仰武当山南岩、金顶诸峰如列翠屏,又有天开画境之致。宋人高本宗《天柱峰歌》赞此佳境曰:“祥风自天来,吹我清游入紫清。紫清高高着天起,巍然一柱连天撑。崖有三十六,涧有二十四,隐映七十二朵芙蓉青!丹梯贯铁索,十二楼五城,压穿鲸鳌背,幻出龙凤形。鸾鹤亦驯扰,猿猱不能经。于嵬式长啸,我来一时鸣。古来仙据其上,往往白日皆飞升!”
当年,吕洞宾就在这一带,面朝武当山天柱峰大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武当山诗:“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面朝大顶峰千丈(五龙宫后的灵应峰面朝金顶),背涌甘泉水一湾。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灵源仙涧(磨针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雨滴琼珠敲石栈,风吹玉笛响松关。角鸡报晓东方曙,晚鹤归来月半弯。谷口仙禽常换语,山巅神兽任跻攀。个中自是乾坤别,就里原来日月闲。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古今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据说五代时的麻衣道人陈抟老祖曾经在此修行,留下了“我爱武当好,将军曾得道”“万事若在手,万年聊称情。他年南岳去,记得此岩名。”
五龙宫就坐落在这天然画境里面,一座灵应峰、一座金锁峰,万松环绕,将其建筑群隐藏得严严实实。明代诗人裴应章的五龙宫诗境隐约还在:“洞门曲径入盘旋,山隐神宫郁杳然。古木团阴青嶂合,遥峰带瞑翠云联。泉深五井龙犹伏,人上三天鹤未还。揽胜归来浑不寐,希夷何处授真诠。”
我们到达五龙宫山门时,已是下午四点了,天空又飘起了雨,点点雨丝湿润着古建筑遗址的一切,处处幽暗又处处泛着光泽——为什么说是遗址,因为原有明代山门、包括进山门的九曲黄河墙,已经完全毁坏了,残砖乱石之间,断墙残垣破败凄凉,只有墙基上那些精美的黄绿琉璃彩砖,还残余着明代皇家建筑规格的气息。
五龙宫是武当山中皇家敕建的第一座宫观,也是最早的真武道场,相传真武命五气龙君守护于此,而五气龙君灵应无比,常与国家命运共休戚,故而为国家所重。元揭傒斯在《大元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中云:“名山大川,能出云雨以泽万物,产财用以利万民,毓英贤以辅万世,必宅天地之兴,当阴阳之会,磅礴融液,与大化终始,故中必有神出幽入冥……群山四朝而特起乎中央,非玄武焉足当之?应国家之运,为生民之倚者……是山五龙见……”,并在碑文后大赞辞曰:
“虚危之精玄武君,上临玄天贵且尊。穹龟赑屃腾蛇蜿,手指北斗酌乾坤。武当之山号太和,神君居之降万魔。五龙守卫岩不阿,冷气自少元气多。神君生在天地先,谷神自养天地根。二十四气如玩旋,七十二候无颇偏。四十二载升玄天,玄天之乐不可言。身着玄衣坐紫府,苍龙在左右白虎。朱方翼翼朱鸟举,胜精蹑果我为主,百灵守之谁敢侮?或按长剑坐黄庭,吐纳日月含风霆,五龙冉冉随降升,倏而去之如流星,忽而来兮雨冥冥。鬼车九头匝火屋,山鬼倚树惟一足。飞蝗蔽天食百谷,长蛟鼓浪沉平陆,神君一顾赤尔族。神君自居武当山,人能学之尽得仙……”
最早记载有唐太宗贞观年间敕建五龙祠,之后历来为历代帝王所尊崇,宋真宗御笔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元世祖忽必烈诏改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至于明代,永乐大帝御赐崇封为兴圣五龙宫,一座深山道观能受到历代帝王的关注,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当其全盛之时,宫殿重重,飞碧流金,宫墙环护,富丽堂皇,“广殿大庭,高堂飞阁,庖库寮次,既严且备。炫晃丹碧,辉煌云汉。像设端伟,钟鼓壮亮。引以石径,荫以松杉……琼楼珠宫翠廻环,霞披雾映黄金园”(大元延祐碑)“壮丽岩峻,洞达高广,与兹山相雄。”(大元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神宫仙馆,焕然维新……祥光烛霄,山峰腾辉,草木增色。灵氛聚散,变化万状。”(永乐碑)明永乐间有殿宇215间,至嘉靖时扩建到850间,是其极盛之时!明王世贞赞五龙宫云:“层层历落怪松,拥殿千朵芙蓉”……但随着朝代更替、战火兵灾、其历来建筑多已经毁坏,现存建筑以及遗迹尚有25万平方米,足见当年五龙宫之盛!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今非昔比了。
一进五龙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高大破败的御碑亭,虽依旧凌空而起巍然对峙,但碑亭顶部早已露天,厚厚的红墙上荒草蓬蓬,藤蔓垂垂,而御碑亭周遭,也已是雕栏倾侧、石阶缺损,野草闲花,萋萋满目,一派凄凉,很有吴哥窟遗世沧桑的感觉。碑亭内,巨大的赑屃浑身青苔密布,为它古朴厚重的造型平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在永乐御碑之外,碑亭内还有数幢大碑,绕赑屃而立,但比及永乐赑屃御碑,皆相形见拙、规制微弱。
也许武当山是真武福地的缘故吧,因真武的星宿形象与玄武深有渊源,故而武当山的赑屃——作为玄武的亲族,皆形制巨大,雕刻精美,造型夸张,工艺上乘,当年永乐帝北修北京,南营武当,发军民工匠三十万修造了二十年,将武当山打造得成了楼台掩映、金阙琳宫的人间仙境,于各大宫观——元天玉虚宫、太玄紫霄宫、大圣南岩宫、太岳太和宫、兴圣五龙宫、会仙遇真宫等处,皆有巨型赑屃御碑,所有赑屃皆雕得昂首怒目、肌肉突张,四肢矫健、作势欲行,多数重达一百余吨,凝结了当时能工巧匠们的全部信仰和艺术想象力,这么多精美绝伦的艺术赑屃集中于一处,亦是武当山一奇也。
五龙宫二御碑亭之间,为原建筑毁坏后又建的龙虎殿,浑木结构,漆饰早已剥脱殆尽,门、柱、板壁、檐椽梁木皆麇乌开裂,蜂虫钻蛀,破败不堪。殿内有元代所遗泥彩塑青龙、白虎神像,各高丈余,着盔甲,持戈戟,怒目圆睁,肌肉贲张,令人望而生畏,但细细观看,却是威严中透着刚正,震怖中透着冷静,勇猛而不凶悍,体现着一种正义凛然的阳刚之美。
在龙虎殿内,还陈设着十数尊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铁、石、铜制神像,有真武、道人、天官、武士、山神等等,皆形容恬淡、惟妙惟肖,保留着各自时代的造像艺术特点,惜乎五龙宫的道人们似乎不太重视,各尊像尘土满身,各种杂物与神像推挤在一块,加之文物管理部门贴在各神像上极其显目的A4纸的钢笔、圆珠笔神像名称,很不庄严、让人看了也很不舒服。
从龙虎殿穿门而出,眼前景象豁然开朗,气势恢宏的道院中,一块块大条石的甬道严整宽阔、局度精严,依旧彰显着皇家的威严气派,甬道两侧皆是大青砖铺地,有名的五龙宫天池、地池和五龙井布列镶嵌其中,如日月五星布列天上,立在龙虎殿的后面月台上,仰望重修后的真武殿,崇高峻极,气势森森,如见天宫,一如在故宫荒凉的宫院前乍见太和殿的情形。
而真正下了龙虎殿的月台台阶,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步入满目落寞荒凉的道院,脚踩在甬道上,我能清晰地听到空荡荡的脚步回音——道院实在静极了,甚至静得有些诡异、有些阴森,这与真武殿的金碧辉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杂草丛生的砖地两旁,古代的廊庑侧殿皆已经荡然无存,唯余基址,一排排、一个个石柱础无语其中,默然诉说着朝代兴废、人世无常,而举目望去——凡是石墙、雕栏、地砖、阶石、台座、廊围……所有遗址建筑物间的砖石缝隙皆丛生着细草、野菜、杂藤,野花艳艳,蝴蝶时飞,荒凉之甚,这使落在其中的小鸟的啁啾声格外悦耳、清晰。道院中唯一令人妙道称奇的是那日月天池和五龙井的水,一井打水,五井水动,想必是道院地下诸井池水道相连通所致。
过道院直上真武殿,有九重殿阶崇台,前五重81级,后四重70级,台阶皆用重达几千斤的平整巨石铺就,石阶两侧的神殿、石栏杆皆已不见,石阶之间,青草离离,苔痕斑斑,徐步而上,尽怀古意。而登阶至顶、至于真武殿前,蓦地转身回望,四面山色、青碧如屏,呼吸岚气,舒爽清新,襟怀顿开,凡登峰之辛劳疲惫一扫而尽。
五龙宫的镇宫之宝,就是设在真武殿内的真武鎏金铜坐像,造像高约两米,重达5.8顿,一身衮龙袍,隐隐刻着花绣,真武之神面如满月,颌有髭须,披发跣足,垂目端坐,修长慈悲的眼睛似睁非睁,口角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神态肃然,威严宁静,礼之可敬,仰之可亲,是整个武当山现存最大的一尊真武神像。
中国人对真武之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最早源于上古神话中关于五行五帝的崇拜,所谓北方玄天上帝,南方炎天上帝,西方金天上帝,东方青天上帝,中土黄帝,而后,大概在春秋早期,中国古天文学又形成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间中元紫微三垣的周天二十八星宿理论体系,这样,五行五方配周天二十八星宿,就形成了中国最初的天帝神话体系,而真武之神,就是北方玄天上帝和北方玄武七宿信仰崇拜的合体,渐次演化,历代传承补充,真武之神形象日渐丰满,在汉代之时即定格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真武之神,并具体化、人格化,有了详尽完备的传说故事传世,云:真武之神乃先天一气所化,在世界未生前即已存在,其后历劫转世,遍化宇宙,于我们人类世界而言,曾八十二次转生,前八十一次为老君,第八十二次为真武。大明成化十四年御制太岳太和山碑中所谓:“朕闻,自开天以来即有此山,自元始以来即有此神,神乃北极玄天上帝,真武是也!”
相传其以真武身转世时,出身净乐国,因慕大道,遂入世人类世界,云车风马,斩妖除魔,救苦救难,行功立德,因曾在武当山苦修圆满,其后天下遂以武当山为真武之神的祖庭,并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无限景仰。晋武帝敕封武当山玄武为“灵显顺圣”;唐武则天敕封为“武当山传道玄武灵应真君”;宋真宗天禧二年敕封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宋仁宗嘉祐四年敕封为“太上紫皇天一真君玉虚相师玄天上帝”,宋宁宗嘉定二年敕封为“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福德真君”,宋理宗宝祐五年敕封为“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福德衍庆仁济正烈真君”;至于元代,忽必烈初定天下,于大德八年敕封真武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其圣旨云‘天道主宰谓之帝’);至于明代,自朱元璋开国,即对武当山厚加恩荣,其后永乐大帝革命成功,荣登九五,因其以“真武转世”默许,“神尝阴辅”(见《明成化敕安兴圣五龙宫真武神像记》碑)而得真武之神灵应相助,遂大营武当山,以报神恩,加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位在五岳之上,为天下第一山,并在南京和北京,皆建有真武行宫以作国家崇镇。
武当山与真武之神从此誉播天下,真武神庙从此遍及中国——古代所有真武庙、真武行宫、真武殿、玄帝庙、玄帝阁、玄帝观……皆崇祀真武,其数量甚至要多于关帝庙、观音庙和老子庙。为何历来帝王如此尽心竭诚以待真武?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敕修武当山五龙、真庆宫圣旨碑中一语道破:“镇安侯服……之灵祠,辅翼我家,玄武主北方之王气,唯竭心思而致祷,庶几福禄之来。”明成化帝在敕书中也曾言云:“福佑国家即天下苍生于无穷!”大元延祐碑赞诗云:
“冀轸之墟均房间,白云峨峨武当山。根盘千里阻且难,七十二峰罗烟鬟。帝遣玄武驱神奸,被发长剑衣黫黫。穷龟修蛇猛且闲,乘云而来御风烟。跋余望之杳莫攀,真人学道镌坚顽。飞上千仞诛榛菅,斡旋天极启天关。……我皇万岁御九寰,与圣怡愉长朱颜。”
武当山所有关于真武之神的宫观,唯五龙宫为最早、也最为天下所重,故五龙宫的真武神像之设,也最庄严神圣。而现存的这尊真武神像,却来历非常,他并不是永乐大帝所铸的原像,而是成化皇帝所御铸的供奉,据《敕安兴圣五龙宫真武神像记》记载,云其铸造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即公元1483年),成化二十年御碑碑文曰:
“天下名山,必曰太岳太和,根盘八百余里,凡一峰、一岩皆胜迹,世传真武之神修真养性得道其中,故历代建宫观祀之。我朝太宗皇帝以神尝阴辅,表正万邦……鼎新创建,永隆祀事。宫之大者有七,兴圣五龙宫其一也,五龙在天柱西北,五峰分列,上有龙湫、灵应岩,中有日月池、五龙井,启圣台居其前,磨针涧绕其后,殿宇崔峨,规制宏丽,自唐宋以来未有盛于此者!成化癸卯(成化十九年),皇上念神素有功与家国,乃命工范金为像暨左右从神像,敕遣御用监太监臣陈喜帅官属载黄舻往安……又敕湖广、河南都(都察院)、布(布政司)、按(巡按按院)各择官分理其事,奉命之臣,夙夜在公,孚先罔怠,郡邑小臣,敢不袛惧?奔走服役,于是湖广则修山架桥,迎候神像,及规营蘸仪;河南则于唐县大玉山采石为神座以待。至期,则镇守、巡抚、巡按偕潘臬而下胥,远迎迓敬,上命也!时荆襄缺雨,汉江水浅……我皇上所奉安之意,岂徼福于一己哉?为家国天下而已!尚冀丕运……上而慈福益增圣寿、万年宫壶清宁,储胤昌炽;下而五谷熟、人民育、诸福之物毕臻,以至九夷八蛮,无不率俾,我国家享无疆之休,神亦享无疆之祀!呜呼,神其鉴于兹!”
从碑文中不难看出,这尊像御铸造于北京,成化皇帝钦差太监用黄舻船沿着运河而下,之后转入长江,再转入至汉江,经荆襄水路再取旱路而至武当山,期间借助好几省人力物力,而真武神像座下的玉石,则出自今河北唐县、曲阳间的大玉山,当时其山的汉白玉是专供故宫之用的上等玉石料,民间不得私采。
成化二十年二月,真武神像运至武当山,当时“百工交作,镂制完美”,接着成化皇帝命钦差太监与武当山道人,在五龙宫大殿举办了三千六百分位“修建金箓、报恩延喜、福国裕民、十转玄灵、安奉大斋”普天大蘸,以求“天心洞鉴,帝德宏敷,璇玑腾辉,高衍万年之圣寿,神明覆喜,绵远万世之鸿基,戎狄宾服,海宇清宁,皇图永固,宗社奠安,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幽灵利乐,苦爽逍遥”并祈祷“覆载照临之下,凡诸未北一切幽灵、啸月吟风、依草附木及飞潜蠢动之众、勾萌甲拆之微,咸遂生育、脱离苦趣。”看诸成化御碑文字,当年神像落成之盛况如在目前。
如今真武神像座下那从河北曲阳来的大汉白玉宝座已经碎裂,而其两尊带有大汉白玉宝座的侍从鎏金铜像则被分置在了武当山博物馆中,被分列在明代张三丰神像左右了,就不知参与者是怎么突发奇想的。
盘桓久久,从真武殿中出来,天色已经黄昏,五龙宫的当家王道长不在,有耿道人和一位姓张的年轻道人安排我们吃了晚饭,皆是素斋。
饭毕,我们步行一里路,左登山至榔梅台,参观榔梅真人李希素的墓。一路杂草丛生,藤蔓盘缠,蚊虻纷纷,很快腿上、胳膊上就被咬得疼痒难忍。强自支撑着坚持到目的地,满目草莱景象令人感叹:永乐四年永乐大帝敕五龙宫道士李希素的御碑就躺在乱草之中,扯草观文,蚊虻嗡嗡轰然四围,实不敢久住细看;而至于李希素墓前,乱树掩映围绕中,墓石皆暗绿生苔,墓门前一文一武两位翁仲,武官头颅已经没有了(我很怀疑在龙虎殿里摆放着的那个武将头像就是李希素墓门前的武士头颅,因为它们不论从石质、风格、造型还是断裂茬口,莫不相关),李希素的墓成一桥形,墓门石额有“方壶圆桥”四个大字,墓门上内额“陛仙堂”,墓门对联石坊刻有“龙居坎位千载盛,虎卧离宫万代兴”之句,字体正楷,遒劲端严。以蚊子太多,天阴昏暗,不敢久盘桓,乃拜墓而回。问随行的道人榔梅何在?则曰在武当山已经绝迹多年了。
榔梅是武当山独有的一种奇树,为他处所无,明宣德年间《敕建太岳太和山志·灵植检》记载榔梅树的具体地址为“榔梅树在五龙宫北磨针涧石南,上有枯木一二,边有一木参天,呼之曰‘榔梅’……此木一枯,不出一丈一株复荣,诚仙果也。”其树相传为真武所遗,说,真武在武当山苦修之初,并不确定自己能否成道,于是折了一枝榔插在梅树上,望天买卦:“他日我若道成,榔梅枝开花结果!”后来榔、梅果然合二为一,开花结果,真武也果然得道飞升,名扬上界,成了真武荡魔天尊玄天上帝。真武在武当山五龙宫一带的雪野苦修时,曾炼成一把宝刀,后来宝刀化成了金童,刀鞘化成了玉女,是为其侍从云云。武当山的这棵榔梅树轻易不结果,而一旦结果,必定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海晏河清、国有大庆,所以被视为瑞祥,即永乐敕书碑所谓“太平岁在,花实而繁;其遇岁歉,花而不实。”“榔梅成实,已兆岁丰……诚为难得。稽之于古,间或一见,尤以为希遇”云云。
永乐大帝登基之后,国家渐渐大治,永乐四年,武当山榔梅树忽然开花结果,果实累累,当时五龙宫的住持道人李希素就派弟子将榔梅进贡皇宫,永乐大帝大惊喜,“今树尚存,问诸故老,久无花实,此者尔李希素以成实数百,遣人来进,诚为罕得。莫非以尔精诚所格,祝釐国家,故能感动高真,降此嘉祥,以兆丰穰也?”于是敕封李希素,后来,在永乐二十二年,李希素九十三岁“无疾端坐而终,羽化之后,齿骨俱青,人皆惊异”,永乐大帝闻信“备询其故,再三嗟悼称许,遂谕臣……曰‘此老一生,精勤至道,忠君爱国,人罕能及,观其骨青,死必为神矣!’至次日又復惓惓,念所有原赐敕书二道未经勒石以传永久。”遂钦差隆平侯张信、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进并正一教天师张守清前去办理,期间又奉皇太子令旨“他(李希素)真是修行得道的好人,父皇比先赐他的敕书,你如今去,都与他镌刻在碑石上,休泯灭了他这等好处。”这就是榔梅真人李希素墓前两道敕书碑的由来。
就因为榔梅树的神奇,所以每一次偶然结果都是皇室的贡品,常人连一颗也不可得,明代徐霞客游历武当山时,正赶上榔梅树开花结果,惊喜之余,向道人祈求,道人初不肯给,后来以见其为母所求,出于至孝,才偷偷给了他两颗,徐霞客也没舍得吃,迤逦回到老家,献给了母亲。榔梅国之珍贵难得,可见一斑。明嘉靖八年碧霄道人李芳在《题五龙宫》诗中还提到榔梅树:“龙宫披雾郁嵯峨,一上钻天五里多。散步灵岩寻胜迹,留心曲涧看针磨。榔梅累累垂青豆,桧柏森森挂碧罗。借问希夷何所在?五雷蟄法可传么。”而裴应章也有“杨柳未阴蝉未噪,榔梅已谢树留香。”之句。
五龙宫榔梅台的榔梅树至少在清乾隆年间还在,据《太岳太和山志纪略·拾遗》记载:“榔梅发花,色香艳异,果成如串珠玑。”但不知何时起,榔梅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已在武当山绝迹难寻了,五龙宫的榔梅台荒草连天,残破不堪,空留真武爷“折榔寄梅”和榔梅真人李希素的美丽传说……
当晚住在五龙宫的道院里,我的房间在一座二层小木楼上,与五龙宫八十多岁的道人李爷共一个明间,房里很凌乱,粮菜日用杂物堆积,一块巨大的匾额就放置在杂物中间,匾额上有四个大字:“芝田白鹿”,拂去积尘,看落款乃是清代嘉庆年间之物,想着“芝田白鹿”的美好意境,又想象着这块大匾初送武当山五龙宫的盛况心里感惋不已。
我在上一次游五龙宫时候就见过李爷,他总是笑嘻嘻的,说话细声细语,那时我们在厨房的一个小里间内向木烤火,话古至深宵。而现在李爷正在刻一尊真武像,因为他得了一段百年桃木,觉得烧火可惜了,于是突发灵感,雕刻真武,他以前没雕刻过什么东西,用的工具也不是雕刻刀,很笨拙、一丝不苟地刻画、画刻,那种态度还是令我肃然起敬。
经过了一天跋涉,我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盐津津的,于是在临睡前洗晾在二层的柱廊上……而就这一举动,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殊胜因缘,使我得以有机会见到雷火炼殿的神奇景观。
其时正值夜半,一声巨大的雷震将我从梦中惊醒,接着是频频的闪电,我伸手去拉电灯开关,却发现停电了,看手机,时间正好十二点,而门外的雨声骤响,暴雨如注,带着腥味的雨气从窗棂里丝丝缕缕透进来。我猛的想到了门外晾着的衣服:这么大的雨,一定不得干,而我明天还要穿呢!于是用手机照着,出门收衣服,准备晾挂在室内,干的还快些——没想到一出门,就见一道巨大的闪电自天空直直地垂落,正打在真武大殿的殿顶上,我被那闪电惊呆了,股栗站站不敢稍动,其闪电过后,是一声沉沉的雷震,又一道闪电挟着一道诡异的赤色火光自空击下,落在殿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速旋转着的紫红色火球,火球霍霍有声,与暴雨雨声混杂,声势震怖惊人,那大火球在大殿只停留了片刻,接着自殿顶滚落,重重的砸在台阶上,瞬间又被高高弹起,分成了两个小的火球,大雷雨中,照耀整个五龙宫一派通红!两个小火球并不停,而是飞速崩起,一向西南飞去,一向东南——也就是道院方向飞过来。我眼睁睁看着那火球从目测离着我只有七八米地方高速旋飞而过,消失在榔梅台方向。
我足足有一二分钟的惊呆状态,才从震骇中醒过来,急忙收了衣服,进屋关门……其后的情况可想而知,当然是难再入眠,一直到天亮。
雷火炼殿是武当山著名景观,一般发生在武当山金顶金殿,每至雨季雷雨之时,滚滚雷电穿梭于山顶金殿,有时久久不去,烈焰飞旋,壮烈诡异的景观常令人惊心动魄。武当山雷火炼殿的闪电通常有三种形态:枝状闪电、片状闪电和球状闪电,我在五龙宫所遇到的闪电为球状闪电。雷火炼殿的景象发生在五龙宫并不多见,我能在不意中偶遇,实在是一种幸运,但也有隐隐的后怕。
一夜雨初晴,道人们很早就起来早课,五龙宫龙虎殿内的钟鼓道乐诵经声早早就悠扬传开,在云雾缭绕的空山绝谷半空飘荡。
因为即将下山,我再次去了真武大殿,当我拜谒真武神像辞行之际,不经意间的一抬头,发现真武大帝的双眼金光灼灼,正盯着我,我的眼睛瞬间就和那两道金光连在一起,分不开了。在那一刻,我感觉真武已经完全不是一尊铜像,而是一位无比庄严、无比神圣且又无比慈悲的圣贤长者,他的眼睛金光颤颤,就那样带有无限深意地盯着我,若有所言,又如无语……这样的景象从六点五分持续到六点十五分,之后,他的眼光慢慢黯淡下去,最后终于又恢复了平静……我惊疑之际,四处探究金像眼睛放光原因——竟然是初初升的太阳所致!当日太阳的光辉正好有个角度入射,照在了真武金像微微垂下的眼皮、眼睛上,当我仰望,阳光发生折射,反射入眼,才会觉得真武眼睛大放金光。
阳光,给武当山增加了多少奇妙!而颇具智慧的古人,一次又一次有意无意地利用这阳光角度制作了多少建筑传奇!
据道人言,五龙宫东还有华阳岩,也有真武像,又有石殿,皆元代遗迹,也即为元代著名道人浩然子隐处,并有《华阳岩记》、《浩然子愚斋记》和《浩然子自画像》,此时往游,大雨洗山之后,洞前花木正好。但我觉得此行因缘已满,也是想留点未尽之意以待再游,未即去。
七点半我们下山,所经之处,武当山云蒸霞蔚,处处轰响,无溪不涨水,无涧不潺喧,无瀑不飞流,无峰不起云!
三小时步行到达停车处,上车,又经半小时下蒿口、过武当山老城区,十一点至太极湖国际酒店,我觉得,这趟五龙宫之行应算圆满结束了。但在随后,六月十一到合肥,十四日到北京……我却一直有种隐隐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静,就好像我的心还停在武当山五龙宫,还对着那双金光灼灼的眼睛!
也许,该写篇游记吧?我忽然这样想。
是为此记。景元华。
年8月8日立秋于《真武王》第六部开笔之先 20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