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土地》中色彩处理的特点
(2011-05-31 13:18: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1984年,张艺谋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师,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瑞士卢卡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电影《黄土地》在运用色彩方面非常出色,是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与内在结合得最完美的一部。影片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厚重,在大量拍摄黄土高坡镜头同时,使用了黄色这一基调色彩,奔腾的黄河、黄色的窑洞、黄色的皮肤---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让人在电影中深刻感受到了那份压抑的环境对人的控制和包围,让人有冲破这无边无尽的黄土高原去寻找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但在几个段落中,大量拍摄红色;红轿帘、红盖头、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红马,充满画面的红色!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形成节奏。同样的红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
张艺谋提到《黄土地》的色彩和画面理念,那就是“设色取浓郁,不取清淡,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为了达到完美的全方位的黄色基调色彩,电影颇费心思地挑选冬季拍摄,排除绿色,突出黄色,“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电影中有关黄土地、黄河的特写空镜头比比皆是,于是,无边无尽的黄土高原对人命运的束缚和带来的迷惘被“漫天的黄”刻画得入木三分。
与无边无尽的黄土地形成对比的,是个人的渺小,为此,电影在表现人物命运时又使用了灰白这一基调色彩,大量运用空镜头,仰视漫漫的天空,俯瞰无边无际的黄土高原。天,没有一点蓝色的灰蒙蒙;黄土地之间的沟壑,没有一点绿色,也是灰蒙蒙。这种对于黄土地的氛围渲染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命运,完美地体现人物
的渺小和暗淡。但是当这两种色彩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发生碰撞时,又一瞬间展现了人物与命运的抗争。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对中华民族力量的反省和思考,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既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又承载着厚重深远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