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收藏的小玩意(1)

(2016-01-20 17:27:41)
分类: 杂文
本帖最后由 长空风万里@ 于 2016-1-13 19:22 编辑

我挺喜欢攒一些小玩意的,闲暇之余,摆弄摆弄,惊叹于进化之精妙,造物之神奇,也是一乐。先从动物开始吧。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0822x9g2zng2xg48og11.jpg 
驯鹿的鹿角。这个是2012年我和八戒、崔哥三个人一起自驾去内蒙古自驾游,在根河的敖鲁古雅鄂温克风景区里,从一个土特产艺术品店里买的,花了600元。鄂温克族又称使鹿的人,主要以驯养驯鹿为主,驯鹿又叫四不像,公鹿母鹿都长角,而且这个角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是圆的,而是扁的,其他的长角鹿类,角都是圆的。有时,我会在鹿角上挂一些各种材质的手链,颈链什么的。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0837lrme5i0b9r7803e8.jpg 
这个是狍子的角,这个角已经很有历史了,至少几十年吧,小时候就有,好像是我爸爸的一个山里的猎人送给我们玩的,老家拆迁时,从天棚里的一个杂物里找了出来。角很硬,打磨后可以绑在木棍上做矛来投掷或防御。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1641gkydrr4tibcztyc0.jpg 
这是我收藏的熊牙和野猪牙。熊牙是2011年我带着一帮朋友回老家,到山里玩,山里的猎户大军哥送给我的。现在,一直熊牙的价格大概在几百元左右吧。下面的是野猪牙,是去年十月一我回老家,从一头被宰杀的野猪的嘴巴里用锯条,钳子和刀慢慢抠出来的,可惜,保存不当,已经裂成了几段,废了,我感觉,熊牙最好保存,狼牙次之,野猪牙最难保存,只能浸到硅油里。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1639jcd5bz1k1xp15x4k.jpg 
那个熊牙我曾带到西藏,在拉萨找了一个打银器的藏族匠人,希望他能给我打一个银质的箍,就像上面这样,当然,图案要精美一些,牢固一些,打算出去玩时戴在身上,中和一下我浓烈的文艺范儿,可以,要价太高,未果。现在,我一想起来又有点后悔,要600元,狠心做了也就做了。没关系,还有机会去西藏的。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2222q8ubv7hbz9hnu6hy.pn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2233ne7ku9h9f4i8dfqu.jpg 

这个就是我昨天发的矛蚌贝壳标本,我打算今年有机会去嫩江转时,把其它三种蚌类的贝壳都收集全,挑个头大,外形完整,内壁珍珠层厚并且色泽鲜艳的来当摆件,当然也要多弄几个,找个玻璃钻,钻下来一些圆片,打磨去掉外面的黑色部分,然后再用钻钻个孔,穿线做个手链或其他摆件什么的。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3053zakakpu9qkakkqfk.jp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3047ucz788g4r8ll87dt.png 
小螺号,滴滴吹,海鸥听了快快飞。。。。万宝螺,我是09年在珠海买的,主要用来把玩,外壳的瘤状物,螺口的沟槽,还有厚厚的质地和斑斓的纹理,没事拿着玩玩,倒也心平气和。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3024psq8lxfowosxx8fs.jp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3104h8nb066brrnxjrjz.jpg 
这个螺的名字忘了,是09年在海口一个地摊上买的,外壳已经经过打磨了应该是。双壳的叫蚌,单壳的叫螺,几乎所有的螺类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旋转,而且,大多数是右旋的。鉴别一个螺壳是左旋还是右旋,很简单,尖冲上,口朝你,如果螺口在右侧,这个螺就是右旋的,如果在左侧,就是左旋的,上面的这个躺着的螺,直立尖朝上,螺口就在右侧,所以它是右旋。当然,如果是左旋,哪价格可能就要翻上几倍不止,左旋的螺很少,所以,左旋的螺都用作佛danger堂供物,也是螺类收藏爱好者眼里的宠儿。左旋右旋的机理现在人们还没有搞清楚,有一个说法是,在地球的远古时候,本来左右旋的螺是均等的数量,某一时刻,右旋的螺数量忽然稍占上风,然后经过不断的繁殖,以指数的形式不断放大,最终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数量,因为,左旋和右旋的螺是不同交pei的,pei也无法繁殖下一代,基因乱了,下一代不知道该左旋右旋了,哈哈,好玩。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2835kuekzuun8hhkr487.png 
我买的下面那个夜光螺,不是用来玩的,而是准备用来做成剖面来欣赏它内部精美的螺旋线的,就如这个图,可是我找不到非常合适的打磨工具,一直想问问我针,这哥们动手能力强,爱捣鼓,各类工具也多,说不定他会给我提供一些帮助。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4307yleimavymmxjcvtx.jpg 
海蛎子属于蚌类,这个只是其中一半的壳,淡水蚌属于底栖类,基本都是在泥里沙子里四处拱,海水蚌很多都依附在礁岩上营生活,这个海蛎子就牢固地依附在一块沉积岩上,优美的造型和奇妙的组合浑然天成,让我爱不释手。这个东西是我2013年去普兰店的小长山岛,岛主杨光大哥的一个大哥,在海面玩时捡的,我当时见了就惊呼不已,一番套近乎之后,厚着脸皮要了下来。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4319w9daldoamj5lhx03.png 
很多精美的石头什么的,看起来黯淡无光,质感粗糙,但只要淋点水,立刻就会焕发出富有生命张力的柔和质感和光泽,我原先曾养过几年热带鱼,大鱼缸子一米长,每次换水都要换8桶,累个半死,后来,过滤泵烧了,把鱼都电死了,就再没养过。我想,这个小东西,放到鱼缸里当然摆件,那真是再好不过了。以后有机会试试。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064332ame59gij45amm6i4.jpg 
这个珊瑚摆件原先是我单位的一个同事养鱼放在鱼缸子里的,后来单位不让养,她就打算把这个珊瑚扔掉,扔掉?这不是暴殄天物吗?忘了空哥是一个破烂王了吗?于是,哥不懂声色地接过来说,大姐,怪沉的,我替你扔吧。
大姐还谢谢我了哪。
珊瑚其实是死去的珊瑚虫群体外骨骼构成的,基本成分都是碳酸盐,如果扔到盐酸里,一定咕嘟咕嘟冒气泡。通常采来的珊瑚都需要打磨,去掉外面的黑色表皮。最珍贵的珊瑚是红珊瑚,红珊瑚是某种珊瑚虫吸收了海水里的一些铁离子所形成的,红珊瑚非常珍贵,常用于装饰物,经过大量无度采掘,近海已经濒临灭绝,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保护品种。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04857e31zif39119f31ww.pn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04905o86jfz6if6yi3izy.png 

这个小筐,是2012年5-1期间,我开车去吉林通榆县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溜达时,在湿地馆里买来的。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售卖品,而是作为一个芦苇柳条手工艺品来侧面介绍湿地周边民俗文化这么一个东西。当时馆里就我一个游客,我找了那两个闲聊的馆员,一顿商量,才花了20元买下来的,馆员说,这个小筐是建馆时从湿地周边农村征集过来的,已经很有年头了。

我喜欢它的理由也正是看中了它的沧桑,裂纹,甚至使用磨损的痕迹。

几年前开车乱蹿,从净园公墓那条路一直往里走,然后进了一个未知名的村子,很穷很破烂的样子,却依然恍惚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就在其中一家的板障子上,蔓延地爬了很多葫芦秧,上面还结了一些小葫芦,我情不自禁下车“借”了一个。嗯,就是下面这图里的。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05624tq6qgqp22y6uxzys.jpg 
我以为阴干就可以变成那种金黄色的葫芦,结果却成了花拉虎哨的模样。原来青葫芦需要先用开水煮,然后在用小刀把外层的青皮剥掉,才能色彩金黄,均匀一致。


后期用手把玩了一阵,希望能用一层包浆给它上色,结果没坚持下来。


再后来,我一直想把他的上面用锯锯开,做个小掏勺,把里面掏干净,然后再找个暖瓶的软木塞,镶到上半部分里,做成一个带密封盖的有一定容量的小葫芦,里面倒点酒,到户外露营时,从怀里逃出来,拔掉塞子仰头抿掉那么一大口,很拉风的赶脚有木有?妹砸马上会对我另眼相看有木有?


再后来,葫芦把儿被我外甥给弄掉了,就成这个样子了。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05845mrqr38perun1n4qp.jpg 
先说,这是正宗的海黄-海南黄花梨摆件。实际上它是两部分粘接而成的,上部伸展的和底座各是一部分。

黄花梨,在所有的珍贵红木(统称)里,属于第二珍贵木材,第一是紫檀,国内的早在明清时代,就被采伐差不多了,然后就是黄花梨,海黄为首,越黄(越南黄花梨)次之,最后就是酸枝、鸡翅木什么的了,至于楠木,黄杨木,寻常巷陌也偶有可见,便是不入皇家法眼了。

黄花梨跟非洲乌木一样,树干都有两部分构成,就如下图:
外层厚厚的树干部分叫白皮,只有里面那一小圈深色的芯才是我们所知的黄花梨,通常15年后才开始形成,20-30十年的野生黄花梨,可用的芯材不过10厘米左右粗,所以,它的价值就在这里,物以稀为贵。当然不仅是稀少,更因为它独特的纹理、质感、香气、养生与药用价值,还有其中蕴含的皇家文化。

南方是很流行把玩收藏的,你买一把现在工艺的普通木材罗汉床,可能要一万元,十年后就是一文不值的烧柴;如果你花20万买一把红木制作的罗汉床,不仅高端大气上层次,十年后可能还要升值到100万。

南方人,有时不得不服气,精明,太精明了。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1302cg9ne7g77jsoz9ze.jpg 
这个跟驯鹿角一起,也是在根河买的。桦木及桦树皮制作的日常日用品是鄂温克传统的一项手工艺术,所为民俗,生活中的零零碎碎生活用具、工具也是内涵组成的重要部分。我把这个小盒放在门口的鞋架上,里面放着一些备用的钥匙什么的,倒也不用四处翻找了。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1455uzh4m97uqzy9gq4g.jpg 
这是多孔菌科的一种蘑菇,学名云芝。它不能食用,干后菌肉基本为革质或纤维质。但它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大的那个是我10年在五大连池北门景区出口买的,当时花了50块钱,小的那个是我08年户外登山时野采的。其实我收集的这两种云芝都不好看,体量、外形,色泽,润度,层次,完整度都不是很理想。好看的云芝看起来真的非常令人赏心悦目又惊叹不已。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1503gh7tet27tspt0llo.jpg 
这个是那个小云芝的侧面,层层叠叠的褶皱即反映了它的生长周期,也代表了雨水和营养的丰润度,也许还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生长力量。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1516dvu8dajijdjohukg.png 
菌盖表面形成一个小浅盘,好像九寨沟黄龙景区的那个五彩池一样。不过里面密密麻麻的小孔应该是它的孢子囊,里面装着无数的微米级的孢子,像一阵烟雾一样释放出来后,随风飘散,四海为家。

不过,它们现在已经毫无生命,只是一个木纤维的组合体。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2539c0ug09uf2u2o08f2.jp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2529xvzi4nwowkfmjnkk.jp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2518ryy3tt9x3m2c6xrm.jpg 

这件乌木雕刻可算是我生命里唯一的一次“捡漏儿”,每每想起,不仅暗自得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10年春节,我在北京过的。初四那天,我去“朝来旧货市场”溜达,这个市场规模比潘家园要小,东西也更大路货一些。我是在其中一个老大娘的摊位上看到这个雕刻的,当时,这件作品跟一帮小杂项装在一个大平底筐里,落了一层灰,好像很久没人动过。就跟我那二货媳妇买衣服似的,我对它也是一见钟情才动手,实在是太具有浓郁的非洲特色了。那位老大娘见我喜欢,就说,便宜给你吧,我问多少钱,她说50元。我立刻就掏钱买下了,刻工和木料也不止这个价啊。

老大娘见我“上货迅速,面带微笑”,就主动给我讲了这个雕件的来历。

原来这个东西是他儿子在非洲工作时,从非洲带回来的,是地地道道的非洲手工艺品,在家摆久了,儿媳妇不喜欢了,就送给老太太了。

这件雕件,我回家也市场摆弄,然后查资料,了解的越多,对它就越是爱不释手。

晒女神,麦二,你俩觉得咋样?

本帖最后由 长空风万里@ 于 2015-3-3 21:34 编辑

再上两个石头吧,嗯嗯嗯,别忘了我曾报考过地质大学,下辈子当个考古学家或者地质学家,业余时间兼职摸金校尉,没事“倒倒斗”,想必也很有趣。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3002tlla1qlejmyhyyj6.jpg 

E1.jpg (23.1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 21:30 上传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3027dunejg4dnqa5rz6r.jpg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3050skscfs4s6buscb90.jpg 

这两件石头摆件,是2010年吧,有个石头玉器展览,就是黎明湖边,露天的。我在哪里钻来钻去,我记得好像小何和他媳妇也跟我一起去的,我们各自散开,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等他们再见到我时,他们吃惊的下巴都要掉下来。



我怀里捧了三块大石头。



没错,这是其中的两件,还有一件被我岳父要走了,白色半透明,好像蜡质的一种石头。



第一个好像是黄河石?忘记了,我就是喜欢它的一抹红。


第二个是硅化木。就是古代树干被埋到地层下面,进过高温高压之后,没有变成煤,也没有变成石油,而是变成了石头。



是的,它们顶多叫玉石,绝对不能叫玉,玉和玉石,至少从价格上来说,相当于棉袄和貂皮的差距。我这件硅化木,当时花了
1000多元。



我喜欢硅化木,不您色彩斑斓,而且从横断面上海可以看到年轮。想想一个远古时代的参天大树,树干上有各类昆虫在忙碌地爬上爬下,大树自由呼吸着远古的空气,晒着今天晒着我们的同一个太阳,在经历了漫长的上亿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迁后,变成了一块坚硬的五彩的石头,你会有怎样的感悟?

我还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买了一盒各种质地颜色的小石头标本,不过找不到了,就用两个原生水晶来做本帖的收尾吧。

http://bbs.dqdail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3/03/213612rcyg2wqgxcc92l8p.jpg 

这两块水晶,是我媳妇一个做水晶生意的的朋友送的,我媳妇知道我喜欢这些小东西,主动拿来“讨好”我。

哼,哥在家地位威严,这二货媳妇妄想用两块水晶就撼动我的地位,怎么可能?

我只对她说了一句:下-不-为-例-哦。

半夜,猫被窝偷偷把玩了半宿,这家把我美地。。。

天然水晶,就是一种特定地质条件下的石英结晶体,学过化学的都知道,石英就是二氧化硅,咱家的窗玻璃就是这玩意构成的。说白了,也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

天然水晶,除了做饰物,还可以做摆件,用于观赏,收藏,讨好彩、镇宅辟邪什么的。如果含有铁离子,就是黄水晶,含锰离子什么的,就是紫水晶。里面发丝状的晶体是一些钛晶什么的,大概是,记不得了,人工和成的水晶就没有这种丝状结构。

如果在玻璃里加上铅,玻璃就会变得非常白,非常透明,再做成烟灰缸或者其他什么摆件,商家就管它叫水晶制品了,其实主要成分还是二氧化硅,市面上有卖个头特别大的水晶球的,那种水晶都是人造的,价值远逊于天然水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