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存货交易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快速计算方法
(2013-04-13 22:52:33)分类: CPA |
内部存货交易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快速计算方法
麦world
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合并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购货方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
假定购买方在其个别报表中计提了该项内部存货交易跌价准备,因此在其个别报表中会确认与该存货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购买方以销售方的销售收入作为该存货的入账成本。
个别报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税基础-账面价值)×25%
计税基础=入账成本=销售方销售收入
账面价值=入账成本-个别报表存货减值准备=销售方销售收入-个别报表存货减值准备
也即个别报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个别报表存货减值准备×25%
而合并报表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税基础-合并报表角度存货的账面价值)×25%
计税基础=入账成本=销售方销售收入
合并报表角度存货的账面价值=销售方销售成本-合并报表角度应计提的存货决减值准备
故:计税基础-合并报表角度存货的账面价值=销售方销售收入-销售方销售成本+合并报表角度应计提的存货决减值准备=内部未实现利润+合并报表角度应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
从而,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内部未实现利润-个别报表存货减值准备+合并报表角度应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25%-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
令a=内部未实现利润 b=个别报表存货减值准备 c=合并报表角度应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
当a>b时,c=0
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a-b)×25%-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
当a<b时,c=b-a
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
例题:2007年,甲公司(母公司)向乙公司(子公司)销售A产品100台、B产品50台,每台不含税(下同)售价分别为:A产品7.5万元,B产品12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价款已收存银行。每台成本分别为:A产品4.5万元,B产品9万元,均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当年乙公司从甲公司购入的A产品和B产品对外售出各4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2007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下跌,库存A产品和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分别下降至每台7万元和6万元。乙公司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在结转销售成本时结转。
2008年,乙公司对外售出A产品30台,其余部分形成期末存货。B产品全部对外售出。2008年末,乙公司进行存货检查时发现,因市价持续下跌,库存A产品可变现净值下降至每台5万元。
要求:编制2007年和2008年内部购销存货的抵消分录。
(1)2007年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消处理:
①A产品的抵消处理:
借:营业收入750
(100×7.5)
贷:营业成本750
借:营业成本180 [60×(7.5-4.5)]
贷:存货18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0[60×(7.5-7)]
贷:资产减值损失3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180-30)×25%]
贷:所得税费用
分析:a=180 b=30
,a>b,因此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a-b)×25%-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180-30)×25%-0=37.5
②B产品的抵消处理:
借:营业收入600(50×12)
贷:营业成本600
借:营业成本30[10×(12-9)]
贷:存货3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0[10×(12-6)-10×(9-6)]
贷:资产减值损失30
无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
分析:a=30 b=60,a<b,因此本期递延所得税的调整金额=-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0,不需要任何会计处理。
(2)2008年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消处理:
①A产品的抵消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80
贷:营业成本180
借:营业成本90 [30×(7.5-4.5)]
贷:存货9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30
借:营业成本15
(30×30/6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5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60
贷:资产减值损失6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37.5
借:所得税费用 33.7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33.75
②B产品的抵消处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30[10×(12-9)]
贷:营业成本30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3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30
借:营业成本30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0
无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