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铁路春运:回家的路这么辛苦!
每到年关底,铁路春运就成为了全社会的话题。记者写作拍照,媒体渲染热闹。可是年年如此、岁岁重演,除了当事人着急(回家的人心急,主管部门着急、铁路系统繁忙),社会大众呢,其实对此问题已经见多不怪、不那么敏感了。我就是麻木者之一。很多年没有长途乘火车了,现在外出,远行乘飞机,近行自驾车,曾经是铁路机车厂工人的我,对铁路真的是很有些陌生了。
在我们学院,每天中午午餐以后,都免费提供英文版《中国日报》。对这份主旋律报纸,虽然并没有多大兴趣,可是由于我三十多年前的一位知青战友在《中国日报》任职编辑,有时执笔社评,所以我每天还是取一份,浏览一番的。不过,实在地说,没有多少内容留下记忆。
2010年2月1日《中国日报》的第一版,一拿到手里,就有一张图片吸引了我,是南昌火车站的场景。
http://s9/middle/64273e4at7e9dab9f3a68&690
背负超大行李、怀抱孩子、一手还提行李的母亲,蹒跚赶往南昌火车站
《中国日报》的图片说明是这样的:A woman
staggers under the load of carrying a child and heave baggage as
she tried to reach Nanchang railway station in Jingxi province over
the weekend. About 2.5 billion trips are expected over 40days
starting from
Saturday.(中文大意是:上周末,一位女子怀抱孩子、肩负重物,匆匆忙忙,步履蹒跚,赶往江西省南昌市的火车站。从星期六开始的未来40天,将有大约25亿人次的旅行)。
从照片能看出,这位年龄不很大的女子非常疲惫,眼中透射出焦虑。我们难免为她着急:她买到火车票了吗?她能及时赶到车站吗?她这样能进站吗?进了站能挤上车厢去吗?挤上车厢去能有座位吗?行李能安放好吗?没有座位怎么办?虽然,她心底里或许有几分兴奋:快回家了,出来一年了,回去就能见到那么多分别已久的亲人了(也许还有她留在家里的大一些的儿女)。
我不知道英文报纸刊登的这张图片,会有多少人看到。希望南昌市的、江西省的、铁路局铁道部的、国务院的、党中央的干部们能够看到,并由此引致思考和行动。
看着这张图片,实在是让人心酸不已。我们这个社会,一定要让女人们这样吗?一定要让母亲们这样吗?
想到这个话题,就又查询阅读,看到了许多相关消息,譬如“深圳春运首趟列车车票售罄上座率仅8%”、“深圳回应春运首趟列车上座率偏低事件”、“东莞站长因列车员帮旅客爬窗被免”、等等。
我们的铁路呵,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http://s15/middle/64273e4at7fc90e3c0dee&690
这场景啊(上个世纪 1980-90年代)
http://s3/middle/64273e4at7e9db1cf32e2&690
这场景啊(本世纪
2010年)
从车窗上火车,在我而言并不陌生。1980年代在四川念书期间,每年几趟往返山西,那时还没有直通车,必须在西安火车站中转签票换车。常常签不上座位,上车以后等别人下车空出座位。也有过拥挤不堪,从窗户上登车。不过,那时年轻,有同伴,没有觉得艰难,甚至于觉得挺热闹。冲上去以后,看着窗外站台上焦急的人群,还多少有一些庆幸和胜利的感觉。
记忆中,我最后一次从窗户登上火车,是1994年春节以后出公差去山东潍坊。正月十六日傍晚从潍坊火车站回北京,是青岛或烟台开往北京的过路车。那时的外出打工者还没有如今这样多,主要是由于学校寒假和探亲假日结束。车厢里满满的,站台上还等着上车的人多,怎么办?只好登窗户了。
通过窗户进入火车车厢,固然要求身体好、有柔韧性,但更重要的是,车上旅客愿意打开车窗并给以协助。幸好,人在旅途,怜悯之心都还是有的,多说几句好话就行。
这么多年了,从窗户爬上火车的现象一直持续着。幸亏,大多数旅客都还存有着心底善意,这也是唯一能我让保留一点儿暖意的记忆。
可是,铁路局铁道部应该想什么呢?政府应该想什么呢?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