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背靠山功教材

(2019-04-24 11:05:07)

诸罗遁叟注:

安徽淮南-杨伟先生,是心炁门靠山功微信二群的群主,也是诸罗遁叟郑子太极线下培训课的学生。他个人除了每天持续几个小时的练功外,更极有热忱的在靠山功2群为大家进行教学指导。

现在他更为了让大家能充分且清楚的掌握靠山功从理念到动作的一切,花了不少时间写下这一万多字的虎背靠山功文字教材,并经多次重拍才完成这个视频讲解。希望大家能仔细的重复阅读与观看,并认真的训练虎背靠山功,让自己能掌握一套卓越的养生练功方法。

【杨伟群主的个人微信号是:yangyuankun1224】。如果您想进入靠山功群参与学习,可以随时加他。但请务必记得,说上一句“谢谢”,展现您良好的人文素养。(进他的靠山功群密码:杨伟)

也希望各位在得到虎背靠山功的好处后,能将这卓越的好功法教给您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能更加健康,都能更加掌握自己身体未来的主动权。

杨伟同学是非常认真于武学功法之人,视频与如下一万多字的教材是他习练靠山功许久的个人宝贵心得体会,因此诸罗遁叟并未更改任何一个字,将其完整呈现,以饕诸位学友。

像杨伟先生这样热心且愿意分享的同学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能更加发心广传,为了【让每个人少占用一张病床】共同努力。

有这样一群宝贵的学友们并肩作战,诸罗遁叟是幸运的。在他们热心的贡献下,都能做的比我还好。诸罗遁叟负责教,同学们负责传承,成事何必尽其在我。

感谢安徽淮南-杨伟同学的分享与贡献。也请诸多学友们,别忘了再这篇教材问脏的下方留言区,对杨伟同学表示下个人的感谢,并且转发给您所珍爱之人,让他们也都能习练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健康的好方法,这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爱出则爱返,福往则福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虎背靠山功文字教材】

理念篇

一.虎背靠山功的由来

靠山功据说是杨家门内的秘传,可实际上现在练杨家拳体系的人,几乎已经没有这样的训练方式。靠山功的对外流传其实是从郑子太极拳宗师郑曼青开始,传到吴国忠老师时才推而广之于世。虽然郑子太极在全世界的门人也很多,但实际上以靠山功作为重要训练功法的也只是很少数的一支。严格来说,靠山功的完整传承与严格训练是保留在吴国忠师父这一脉,目前我们所练靠山功,就是这一支训练体系培养出来的。

二.功法名称的内涵

【中国古传武学功法与道家修炼法门的奥秘】都藏在名称当中,但很显然并未获得大家的重视。

古人用字非常严谨,大多具有深刻内涵与用意,切勿轻易更动或为了方便而简单称呼。这除了在潜意识中让自己无法时时得其体用外,更遗害未来从学的学友。因此对于名称的叫法,必须慎之又慎。

【靠山功】,全名为【虎背靠山功】,我们应该从名称中思考为什么用【虎背】,为什么用【靠山】?

虎骨为最强健之骨,因其骨内之髓(又称水银)充足,故虎扑才能如此迅捷有力。此功法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藉由补炁跟一切鼓荡来让人体之骨经由八洞修真的效果增添骨髓,而后逐步强健自身。

而靠山呢?巍巍大山不管你如何撞击都无法撼动,你只能顺从它,只能利用它,只能依【靠】它,藉由山形山势与山所具有的一切来补你的先后天元气。这是道家功法借假修真与利用外力补充内部的方式。

很多人不重视功法名称中蕴藏的奥秘,偷懒将虎背靠山功称为撞墙、靠墙等等,这除了极度不尊重古人、门派体系外,更对自己未来的修炼与对后人的传承皆是极大的损失与祸害,不可不慎。

(参考体悟:资深学友,线下一期培训学员杨伟,他刚学时也没有加上虎背二字。后来当他知道功法名称内涵后,每次都会用全名,用他的话说“每次说出虎背靠山功时,脑海里就会闪过它的内涵,为什么是“虎背”,为什么是“靠山”。无形中在我的潜意识里加深了对功法体用的理解”。)

各位学友,当你学习道家功法,特别是太极拳时,请重视其一招一式的名称,务必深刻并时时思考为何古人如此命名。

对于名称的深刻了解,是一个完整训练体系中极度重要的一环。如果你得其所传,绝对不会草率的随意改名或为了方便而胡乱称呼。

请各位学友务必重头深思您之所学的任何名称,切莫轻忽。

三.练习过程中身体出现的现象及原理

当我们的身体放松往墙面靠时,墙面就会给我们身体一个反作用力。身体会借由这个力得到震荡,鼓荡,在这个震荡,鼓荡的同时身体气血会快速充盈起来,我们的五腹六脏,四肢百骸通过震荡和鼓荡得到按摩,放松并逐渐的被强化。

所以在初始练习的一段时间里,身体首先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双手的手指发胀,变粗,这是气罐末梢的表现,会全身都沉,重,累,想睡觉,这是身体关节肌肉松的体现之一。有睡眠质量不好的,会在这样的训练下得到很好的改善!

当身体逐渐放松的同时,气血也会逐渐充盈起来,我们身体原本比较阻滞的经络和神经末梢就会被冲开,气血就会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会看到手指发胀,甚至有些原本气血不足的人,他在练习时,初期开始的十几二十分钟头会有点晕。这是因为气血循环的路线加长,需要的气血量增多,而在身体气血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头晕的现象。但是无妨,随着您练习时间和量的积累,这种情况会很快消失。原因是靠山功在养生中的第一个价值就是:补气。

“头晕”对应的就是“头痛”,练习靠山功时也可能会出现头疼的现象,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十种:

快要感冒的或已经感冒的人

快要发烧头痛或已经发烧头痛的人

呼吸系统不好的人

头部,下巴没有稳定住的人

原本头脑就会涨的人

经常性耳鸣的人

喝酒或睡眠长期不好的人

呼吸僵硬,或练功瞬间闭气,而不自觉的人

身体原本就很虚或气虚很弱之人。但他原本可能不自知

血液氧气不足之人,但他原本也不一定知道。

对于练习勤奋的学友来说,随着时间和量的累计,甚至会出现怕冷的感觉。这是身体放松到了一定的程度,全身毛孔都打开所致。这个怕冷的感觉会随着练功阶段的不同持续循环。

参考体会:一期学友杨伟他在没有练习靠山功之前,夏天晨练一两个小时后上身衣服都会因为出汗而湿透。2017年夏天,在他练习靠山功7个多月,在差不多往年温度下,晨练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出汗却不是很多,上衣也没有湿透。有一次出去外面吃饭,所有人都觉得空调温度高,热!只有他觉得冷,还被人嘲笑这身体怎么越练越差。

说到“冷”就会想到“凉”。在目前练习靠山功的众多学友中,有很多人在练习了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后背凉的身体反应。

后背会凉,是因为我们身体里的寒气、湿气跟循环处于不佳的状态,不管男女。但我们无法解决,只能等待未来身体某处发病。

当我们习练靠山功时,会进行全身调整。慢慢的后背就不会有凉的感觉。这种凉,会逐渐消失,只剩下肩膀会容易受凉,比如很多人的感冒是因为肩膀着凉。再继续练,等到体内炁机充盈,肩膀上的两团火出来了,那么肩膀也不会有着凉的问题。所以,背会凉,并不是对的,而是病态。此时,勤加练习等待身体充盈后,就不会有凉的感觉。

除了后背凉的问题,有的还会出现左右手或脚一冷一热,甚至是身体一半凉一半热的情况,这些都不用担心继续练,等待身体的炁机充盈起来,问题自然解决。

当我们的身体关节肌肉逐渐松开,炁机循环充盈后,身体就会发沉,一切都开始往脚底沉入。练习过程中感觉膝盖以下的两个小腿和脚很沉,小腿有变粗,身体变矮的感觉,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两脚脚底能平贴地面并牢牢的吸住地面,出现这些现象是代表炁已经下沉到了脚底。练习勤奋者甚至脚后跟会痛,这表示体内开始清升浊降。继续练疼痛感会消失。当我们身体出现这些现象时,此时应该把注意力从外形转移到内脏的鼓荡上来。应该关注我们的脚底,四肢百骸。体会靠山功带给我们的内在鼓荡按摩,体会身体的炁感,体会太极的在内不在外!

当体会到太极在内不在外,一切运作在涌泉,其他只是技巧时,就不算白费时间了。

当身体能知道听劲是用脚底听,而非双手与身体,那就算入了幼儿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当能够很轻松的打三趟拳时,那您应该“全部重学”。这表示根本没有引发内炁的鼓荡,后续将更为虚度光阴。

沉到脚底这件事在不同太极拳种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些门派他不谈脚底、不谈“根”、也不谈“脚腿腰”、不会要求必须把所感应到的一切都引导到脚底,然后贯串到地面。而郑子太极一脉,极度严格要求所有一切都必须脚底出发,所有一切都必须引导到脚底。不管你是松肩,你是垂肘,你是腰松,你是落胯,所有一切一切的判定标准都在脚底。你只有节节贯串,只有全部都能够放松沉到脚底,你才算有最基本程度的进步。

要想能够感知到炁沉脚底,您在练习时就必须穿平底的且鞋底薄的鞋子,越薄越好。试想您穿着一双鞋底很厚的鞋子如何能够两脚牢牢的吸住地面,脚底涌泉如何能够和地面紧紧的贴住。不要小看了一双鞋子,不管你是养生还是练功,它都非常的重要。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到:“多年来,我一直找不出“单鞭下势(扑步下势)”,为什么有些人们,一定要违背先祖或违背要领及规程,将下势时的“扑步”硬要做成“马步下势”呢? 原来如此,有些人由:原来先辈们穿着棉布鞋练拳。后来先进了,就改成胶鞋、运动鞋、武术鞋。而再先进了就不妙了,穿着旅游鞋练拳,那么高的后鞋帮,把灵活踝骨关节给绑死了,想活动也动不了啦,下势时需要踝骨关节充分下活而活动不了啦。只好将“扑步下势”的动作,就做成“马步下势”了。这个鞋子的问题在提醒我们,学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功法,我们应该站在古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思想要回到那个年代,学会用古人的文字和语言习惯。

四.靠山功养生保健的价值

当我们能把所有一切都引荡到脚底时,身体已经处在很松的状态下,这时炁感也越来越强。就养生方面来说炁感的增强给身体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炁冲病灶”。 所谓炁冲病灶就是我们的身体在借由靠山功的震荡,鼓荡帮助经络打通的过程中,炁机(血)运行到有明显病变或不正常的经络时,炁行受到病变经络的阻碍,形成两个相反的力,冲击力和阻滞力,炁要通过病变部位,由于经络的淤滞 或堵塞状态(气滞、血淤、痰凝、湿聚等)而出现的如:疼痛、发热、酸、麻及其他类似于病情加重的反映。不明白的人往往大惊小怪,害怕继续练,以为会靠坏身体。其实这是自然疗法治疗过 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气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脱胎换骨”前的“大死大活”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冲病灶,即人的正气被调动、激活后与邪气相持、搏斗时在人体出 现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其实是好事,它告诉人们被堵的经络正在被打通。除了上述反应外,有的身体还会出现红斑、红疹、水泡以及头晕、头痛、嗳气、恶 心、身体发抖、等等各种不适症状,也可能有吐浓痰、流鼻涕、打嗝、放屁、拉很臭的屎和很骚的尿等各种强烈反应,其实这些都是排毒反应, 不仅不必紧张、担心,恐惧,应该庆幸、庆贺!面对上述症状,身体经过内在的清洗排毒后会逐渐恢复正常,越来越健康,甚至会脱 胎换骨。需要强调的是,即使病治好后还应继续,并将此养成终身保持的习惯,替代吃药打针。

气冲病灶的过程,少则几次、几天,多则几个月,有的病情较重或年老又身患多种疾病的患者,甚至会经历很长时间气冲病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撇开精神因素和其他的因素)是以习炼者身体素质和体内需要修补的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病变部位的多少来决定的。

另外像肠道不好的人在练习中会不停的放屁,胃不好的会出现打嗝,有严重肺病的会吐痰甚至是带有黑色的血,肾炎病人练习中指标会升高等等,出现这些现象其实都是身体在自我修复。人的内脏分属金木水火土五炁。比如肾病之人,水过多或过少。当以靠山功的补炁在强壮肾水时,自然会影响心火、脾胃的土气、肺部的金气~等等。五行相生相克,在进行调整某一局部时,自然带动其他连动。因此所谓指数的上升,如果他的作息、情绪、饮食,并无不同时,就是在进行五气调和的治疗动作。

群里经常有学友问“靠山功能治疗某某病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靠山功它并不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病的万能药,但它的养生跟治愈效果非常非常非常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靠山功是一种对任何疾病都非常有效的宝贵功法。它同时具备砭、针、灸、药、按跷、导引与武学修炼功体之效的简单功法。它是从整体入手,来加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它,相信!是力量的来源!

我们更应该学会关照自己的身体,学会以自己的身体为师。让身体告诉自己答案,身体是越来越舒服了、更好了、还是更差。当然如果您仍然担心,那就别练。两者都可以,都是自己的选择。心炁门公众号里有一篇靠山功+疗膝功二功合一的文章,在留言区有100多位学友的留言,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靠山功的养生治愈效果!这些实证的案例可以给大家作为参考!

练习靠山功除了有“炁冲病灶”的反应外,它还有“照妖镜”的作用,把您体内的旧伤找出来变成新伤,并消灭它。在靠山功学习群里有一位学友二十年前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治疗了多年才算正常,后来右肩又得了肩周炎,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治疗才好。当他练习靠山功20天后,这些部位开始胀痛,一段时间里疼痛感持续加强,以至于他用手拿水瓶都很费劲。这位学友并没有理会这些,仍然继续的练习,疼痛也慢慢消失,直到完全没有。群里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靠山功“照妖镜”的功能会把隐藏在您体内的,甚至是多年的旧疾统统找出来并把它消灭掉,虽然它的外形简单,但内涵却很深!

五.靠山功之技击和发劲要素

靠山功更是一个“放大器”,它会把您在打拳架中出现的问题,放大到在您练习靠山功的过程中来。比如您会发现在靠墙时可能肩膀僵硬了,或者背部撞击到墙面产生反作用力时,因为力量的传递引导不畅,所以您的腰硬起来了、胯突出去了、膝盖也僵硬了,小腿也跟着稍微往上蹬了。这些所有的一切,只要在靠山功训练过程有出现,就表示您在打拳架时也会发生,只是您感觉不出来。

我们借由靠山功的训练,借由靠山功产生的反作用力,把你在打拳架存在但却不自知的问题放大出来。所以当你在练靠山功时务必要去观察身上的所有的一切、所有的僵硬点、所有不顺畅的东西。这些始终都存在于你的拳架之中。我们现在要倚重靠山功来将“敌人”找出来,并予以一一歼灭。

为了能够很好的用“脚腿腰”这样的流程来发劲,我们的身体必须先要能够很好的放松。松是一辈子的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同门派有不同训练松的方式。比如有的就通过打拳架来练松,打拳架能不能放松?当然能,只是太慢,效率太差,时间太长。现代人讲究的是效率,讲的是一箭多雕。在郑子太极这一门,在尚未学习拳架之前,就开始利用靠山功这个极度卓越的简单功法来有效快速的训练“松的能力”。借由靠山功的正确操作训练,让自身背部很和缓的跟墙壁碰撞,藉由碰撞墙壁后的反作用力,让其进入我们的体内。这反作用力在鼓荡、震荡、鼓荡、震荡的过程当中,你的颈、你的骨、你的肩、你的腰胯、你的所有一切四肢百骸,乃至你的五脏六腑,就会借由鼓荡与按摩而逐渐逐渐的放松,并且是很快速很有效的放松。在这样不断的训练下,身体就会因为放松而自动卸力。然后把墙面撞击且作用于你身的力量,在放松的情况下自动的经由全身,顺畅的传递到脚底。

当你的身体具备一定程度的松柔后,墙面再大的撞击力已经对你不构成威胁下,自然就能把这个作用力传递到脚底。你自然就学会如何用全身跟脚底来卸力。你自然就学会如何用脚底来练根劲。

当你在正确训练方式下,在具备放松能力后,就能够直接把反作用力卸到你的脚底。这时你就同步具备几种能力了。第一、你就具备了发劲所必须的放松,不用力放松。第二、你也学会了腰胯能够放松。第三、你也学会脚踝能够放松。第四、你也学会脚底能够如何稳定的跟地面接触,进而使用脚、腿、腰这样子的流程来发劲。这些就是发劲所需要几种几个基本要素。

当你同时具备了这些东西之后,反过来由你来发别人,由你成为那个发劲者,这个时候你要学的是发劲。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像一般人在发劲的过程硬邦邦的用手在发、用身体在推,好像在斗牛、好像在比赛。你可以在贴着对方的同时直接脚一踩对方就会出去。刚才所说的事情,相信群里的所有人都已经能用身体充分的理解。尤其是参加过见面会和线下培训班的学友。

参考实例:2017年九月初在金华见面会时,诸罗遁叟老师就用这样发劲的方式给同学们一一喂招。所有参加见面会的同学接劲用的就是靠山功训练出来的自动卸力。一期学友杨伟在他的笔记中这样写到:“当诸罗遁叟老师面对面贴着我,脚一踩发劲时,我的整个背部是贴在墙面的。表面上看他并没有用力,而实际上当我的背部靠到墙面的那一瞬间感受到非常大的力,这个力要比平时自己练习时大很多倍。背部瞬间发热,虽如此但却很舒服,在身体碰到墙面的那一刹那,脚底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力。在他发我的过程当中我的脑海里并没有想着要怎么去卸他的力,想的是身体要放松。这个力很自然的就卸到脚底。而当我用这样的方式去发别人时,虽然脚,腿,腰的流程还不流畅,但对方依然能够感受到比平时自己练习时的 力大”。

所以各位,如果你现在已经在训练发劲,那么你就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发劲?卸力也必有出处,如果没有出处,那这个力会留在你的身体里,肌肉里,情绪里,身体必然会受伤!

通过上述所说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功法有几个标准:一、一定很简单,他的动作一定很简单,但内涵很深;二、各种效果一定自然会产生,不需要你去想象;三、境界会随着量变而质变,境界越来越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