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8-02-21 20:43:09)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育儿

文化

分类: 哲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张载关学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

张载认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二、幼而教之,长而学之

张载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有独到之见。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实行胎教,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注意儿童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张子语录》)。强调早期的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张载关学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

张载认为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经学理窟》、《正蒙·至当篇》)

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

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而教。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认为,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应当以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经学理窟》)

 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

关于读书方法,张载强调: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所以,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张子语录》)。张载对读书求知方法论述要点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张载关于读书求知方法的论述,得到后世学者的反复评价。如朱熹《近思录卷三》所说:此论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新所意来。

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张载作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伟大教育家,对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有独到而深刻的论述。张载主张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关学倡导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1“叩其两端法。这是对子孔子实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

2“扣钟法。张载在阐释《礼记·学记》中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段话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正蒙·中正篇》)。

3“时雨法。张载认为,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不待讲论法。张载认为。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他说: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七、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一静。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语录》)。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与天同源谓之虚,须行事实故谓之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张子语录》)。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八、学贵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这是关学学风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张载认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香温席
后一篇:日落原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