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人如何待我是因果,我如何待人是修行

(2023-06-29 07:16:49)
  听得进难听的话,是一种格局。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做客《十三邀》时,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他说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人,80%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弱者。
  原因在于,很多人惯于将落在自己身上的遭遇,向外归因。
  但其实,一个人的际遇,都是因自己而起。
  你总是逃避,抱怨,生活就无变好的可能;你善于自省、改变,一切困难都是成长的契机。
  别人如何待你是因果,你如何待人是修行
  别人如何待我是因果,我如何待人是修行
       罗翔曾说起过一件往事。
  他上大学的时候,特别讨厌他的上铺,因为这位舍友睡觉总是翻来覆去,吵得他不得安宁。
  但后来的某个时刻,他突然发现,自己才是宿舍呼噜声最大的人。
  而他的上铺之所以辗转反侧,只是被他的鼾声吵得睡不着觉,却不好意思叫醒他。
  罗翔这才醒悟一个道理:遇事评事,要先己后人。
  很多时候,我们与别人的关系经常陷入困境,往往是因为我们总盯着别人的问题,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
  别人怎么对你,是有原因的。
  如果身边的人都讨厌你、远离你,或许正是你自己种下了自私傲慢的因。
  美国人际管理大师吉格,早期事业小成时,便开始目空一切。
  他整天不是挑剔同事的过失,就是吐槽客户的严苛。
  久而久之,人人对他避之不及,他的客户也流失了大半。
  因为他总是看谁都不顺眼,人际关系一团糟,导致他5年时间换了17家公司,而这,也令他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
  直到后来新公司一位领导提醒他:
  你应该多去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着眼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整天挑别人的刺。
  吉格这才醒悟,自己不招人待见,事业出现阻滞,是有原因的。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傲慢的,整天对自己指手画脚的人。
  从那以后,他放下了挑剔与指责,开始学着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几年以后,深谙沟通技巧的他,基于自己的经历,创立人际关系课程,成功登顶畅销榜第一名。
  三毛曾说:一个肯虚心吸收观察一切,经常反省、审察自己缺点的人,在求智慧上要来得快速得多。
  所谓成熟,就是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味盯着别人的缺陷,就永远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
  凡事不挑剔,遇事多反省,是对他人的善意,更是自己的修养。
  别人如何待我是因果,我如何待人是修行
  很认可这样一个观点:人生的沟沟坎坎,多半是能力不足所致。
  生活中有许多人遇事喜欢抱怨。
  不受重用就埋怨领导有眼无珠,生活不顺就哀叹自己怀才不遇。
  凡事从外界找原因,等着你的只会是深坑与磨难,把所遇之事当修行,人生才能迎来新的转机。
  有个推销保险的年轻人,每天拼命工作,业绩却差得可怜。
  最失意的时候,他被房东赶出门,晚上睡在公园的长椅上。
  有次他去一家寺庙推销,被一位高僧痛骂一顿,最后像抹布一样被扔了出去。
  他没有灰心。
  回去后反复琢磨高僧骂他的内容,想明白一件事:一定是自己身上有问题。
  那之后,他经常请同事和客户吃饭,让大家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你个性急躁、脾气不好、自以为是、你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
  大家每说一句,年轻人就细心地记在本子上,以便随时拿出来翻看、反省,督促自己不再犯。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最伟大的推销员”的原一平。
  谷米曾在《人间几度》里写道:别人的刁难,并不是要你变得气急败坏,而是要你变得更加从容。
  一味抱怨世道不公,只会被困在自我的囚笼;遇事多反思,才能打破藩篱,走到新的天地。
  倪萍早年进入央视,受过不少奚落。
  但她却觉得人家未必是针对她,是自己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于是勤于自省,也耐心向别人请教。
  陈道明初入演艺圈时,导演压根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的称呼永远是“那谁谁”。
  他也不恼,只觉得是自己功夫没到,所以只管静心阅读,耐心打磨演技。
  不管是元一平、倪萍还是陈道明,他们从不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归咎于外界,而是反躬自省、默默改变,最终等来了华丽的蜕变。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在他人身上找原因。
  遇事不怨,把委屈与奚落都当作成长的养料,喂大自己的心胸与格局。
  别人如何待我是因果,我如何待人是修行
  查理·芒格曾说:成功者的目标,不是让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
  面对别人的批评,愚蠢的人着急反驳,智慧的人默默反省,笑着接纳。
  书法大师沈尹默早年在浙江任教时就已名扬四海。
  不想某日,他在朋友家创造了一首诗,却被陈独秀点评“诗歌不错,字却很平庸”。
  对于一个自诩书法家的人而言,说他的字平庸,真是不小的打击。
  好在沈尹默却没有生气,反而邀请陈独秀到家中来,与他讨论书法。
  陈独秀给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沈尹默受益匪浅,最终成为书法大家。
  人人爱听好听的话,但听得进难听的话,是一种格局。
  所谓忠言逆耳,有些批评质疑,促使你躬身自省,不断精进,优于过去的自己。
  作家麦家曾凭着《暗算》一书,在文坛颇负盛名。
  书迷的追捧和约稿的短信纷至沓来,他逐渐失去了创作的初心。
  2011年,麦家仅用了三个月,便写成了一部30万字的小说。
  匆忙写就的作品,招来许多质疑与恶评。
  劈天盖地的谩骂终于让麦家醒悟,自己的急躁与敷衍,实属对读者不负责任。
  他开始检讨自己,并在节目中公开向读者道歉,从那以后,他重拾之前的写作节奏。
  后来《人生海海》出版,一上架就脱销,卖出了百万册。
  面对质疑的声音,如何应对体现一个人的胸怀。
  有人习惯辩驳,总是守着自己的偏见,把路越走越窄。
  有人却把批评奉若珍宝,虚心接纳别人的指正,不断自省精进,自然能攀上更高的山峰。
  别人如何待我是因果,我如何待人是修行
  当年王阳明初创立心学,被许多人攻击称作是邪说异端。
  他的弟子们愤愤不平,抱怨道:“他们不懂老师的学说,就随意评论。”
  王阳明却说:“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之后,王阳明不断精进自己的理论,认真宣传解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加入,心学也逐渐开始与正统理学分庭抗礼。
  哲学家笛卡尔曾说:
  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
  抱怨不如改变,责人不如强己。
  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向内求,往前走,才能逐渐拓宽格局,强大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