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软之人,便是无福之人

鬼谷子通天彻地一句话改变了无数人:“心软之人,便是无福之人。心软看似豁达,实则愚钝。看似善良,实则懦弱。
鬼谷子做为能与老子、孔子并肩的大学问家,他对世事的见解总是这样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鬼谷子这句话其实只是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无底线的心软和纵容只会让恶人步步紧逼,得寸进尺,而自己则会因为心软不断让步自己的利益。
法国作者莫泊桑在普法战争的背景下创作了一本叫《羊脂球》的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对“心软之人,便是无福之人,”这句话的高度注解。
女主名叫羊脂球,普法战争的战火不断逼近,女主羊脂球不得不远离家乡,跟随大部队同骑一架马车,一起逃往港口寻得一片生机。
在逃亡的路上,逃亡的众人被敌人陷入包围圈中。危急之下,众人强迫羊脂球以身侍敌来保全众人的生命。
羊脂球本来不情愿,但在马车上其他人的苦苦哀求下,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委身于卑劣的敌人来求敌人放了马车众人。
结果羊脂球的牺牲拯救了众人,但当她返回马车,得来的不是感恩而是无数白眼。
马车上的众人不断地轻视和侮辱羊脂球,全然不理会他们活下来是依靠羊脂球的牺牲的事实,羊脂球甚至遭受到了更加变本加厉的对待。最后羊脂球因为被人不断孤立,饿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在中国古代的《西游记》中,也有一个阐明“心软之人,便是无福之人”这个道理的故事。
取经途中,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家荒外寺庙借宿。听闻来者是唐僧师徒方丈立马的接见他们。热情地款待他们。
方丈准备了几间上房以供唐僧师徒休息,入夜以后方丈悄然上门拜访唐僧。
唐僧自然是坦然接待了方丈,方丈也直言自己登门造访地原因,就是想见一下唐僧身上那件名贵的宝物袈裟。
袈裟是取经的圣物,唐僧本是不愿随意展出。却耐不住方丈不断地低声哀求,不断述说自己对禅意地追求和对佛法的向往。
面对苦苦哀求的方丈,唐僧一时心软,从包袱中掏出袈裟让方丈一睹芳容。
袈裟果然不是凡物,包袱一打开袈裟便佛光四射,将夜晚的房间瞬间照耀亮如白昼。
此等宝物不是一个凡人平时可以看见的,在看到袈裟的一瞬间方丈便心生贪欲、歹望途生。
方丈的双手在袈裟上细细摩挲,嘴上说道自己年岁渐长,老眼昏花、难以视物,希望能将袈裟借与他观察一晚,明日一早必将物归原主。
唐僧自知袈裟不可轻易外露、也断不可借予他人,可他又怜惜这位看似年迈且真挚的方丈。于是一再心软答应了方丈的请求。
谁知方丈得到袈裟后立马就决定将其占为己有,于是连夜起火决定烧死唐僧师徒四人。
不过孙悟空法力高强,当即解决了这位贪心的方丈。
这个故事看似在讲“好人没好报”,实际在讲过度的善良是一种愚钝、一种懦弱。
因为心软助长了他人的贪欲、他人的罪恶,这样的心软又何尝不是一种罪过呢?
如何应对心软,鬼谷子也曾给过答案,鬼谷子说:“做人,要外圆内方。”
普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情,我们该做的事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这句话纵然有些夸大和偏激,但也道出了俄国自分裂后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原因。
俄罗斯纵使已经不是当年两极争霸时的超级强国,却仍然让人不容小觑,这是因为他们依旧拥有锋利的抓牙,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能有充沛的武力为自己讨回公道。
余华也曾经说过:“当我们开始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人生在世总是需要和别人不断来往,总会有与他人利益碰撞的时候,这时候善良是维护自己利益是使用正当的手法,心软是面对他人的攻势一再退让让他人在自己的利益里攻城略地。人的身上应该佩有一些锋芒,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任人揉搓的软柿子;要把握好善良的分寸,才能更好的发挥善良的用处。
前一篇:等我熬过了所有的苦
后一篇:想多了,烦恼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