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整首词凄美而隽永,将人生“悲欣交集”的况味,写得淋漓。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生,走到了终点。
圆寂前,他留下了两份手书,分别寄给弟子夏丏尊和刘质平。
手书里,写的是同样的32字诗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长久以来,这首诗偈流传甚广。
它言辞简约,却意蕴丰厚。
第一重,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纠葛。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它出自《庄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意思是说:
君子之间的友情,不带功利色彩,常如流水一般,看似清淡,实则绵长。
而小人之间的友情,一开始就建立在利益上。看似如甜酒一般甘浓,但往往都不长久。
正如古语中所说的: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弘一法师一生与人交际,止在一个“淡”字。
不攀附,不热络,朴实无华,平淡如水,反倒赢得了最持久、最真挚的情意。
鲁迅、林语堂、夏丏尊、丰子恺、张爱玲,无不对其尊崇有加。
第二重,说的是“我执”,或者说是,执念。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执象”,出自老子《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意思是说:
哪里有道,天下人便会向往哪里,大家都向道,天下便会安和太平。
这里的“执象而求”,可以理解为:凡人对大道,对生命真相,对一切未知的一种渴求。
但往往,世人越是执迷,越是深陷于表象中,越是偏离所求。
本来咫尺之隔,反成千里之遥。
于是生出诸多烦恼忧苦,不能解脱涅槃。
作家三毛曾经说过: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向禅师请教:何谓修行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这人又问了: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世人不都是这样吗?
禅师摇摇头说: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便是此理了。
所以你看,越是执着求道,离道反而越远。
当你一念放下,不再刻意求索,做好眼前事时,道反而就在其中了。
第三重境界,说的是生死,是归宿,也是圆满。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你问我将要去往何方?我只觉所去之处寥廓无际,令我不能言语,忘了言语。
倘你来寻我,只消看看那春日的枝头,繁花璀璨;只消望望那天际的明月,澄澈皎洁。
我将无我,处处都是我。
写到这里,不由想到陶渊明在死前两个月,曾为自己写下了一组挽歌《拟挽歌辞三首》,结尾两句是: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如把躯体托付给这群山,这白云,这长空,这草木,化为泥土,化为尘埃。
想到作家博尔赫斯对死亡的一个绝美譬喻: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想到黄庭坚极冷门也极唯美的两句诗——“雪尽虚檐滴,春从细草回”。
死亡在他们笔下,不是萧条的终点,而是圆融与新生。
是一切从大地而来的,复归大地;一切从自然而来的,重归自然。
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
前一篇:既然活着,就深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