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位要相配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万丈高楼,是靠一砖一瓦从平地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做人和建筑楼房一样,只有把基础打好,方能屹立不倒。
建筑楼房靠的是地基,钢筋混凝土;做人,则靠的是吃苦,靠的是养“德”,基础打好了,人生必定自信,从容。
房怕根基不稳,人怕得势忘本!
1、厚德方能载物
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永远排在第一位,做事先做人,做人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纵然历经风雨,自然屹立不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的德性配不上自己的地位,这个人必然会有灾难。
做人,最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拥有什么,而是问问自己能够承受什么?担当什么?
近年来,身边有些拆迁户,拿到了国家的拆迁补偿款,过上了富人的生活,可是短短几年过去,很多人都回到了原点,还有的根本不如从前,有的吸了毒,有的欠下很多赌债,这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生的基础没打好,根本驾驭不了这些金钱。也就是所谓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2、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一个人的德行浅薄,却占着高高的位置;智力有限,却自作聪明地谋划大事;能力有限,却自不量力地承担重任。
孔子说:“这三种情况,很少有不遇到灾祸的。”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自己必须有真的才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败露。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实事求是方为真,脚踏实地才是道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聪明人,不知道自己无知,什么事情还要假装都知道,就是病。
老子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无知,是一种很高尚的修养,而不知以为知,就是毛病了,”老子对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圣人之所以没有病,是因为圣人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长此以往就没有什么毛病了。
做人一定要谦虚的学习。时刻抱有一种空杯心态,只有空的杯子才能装进水去。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正在为孟达事泄被杀而懊恼不已,这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派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诸葛亮闻报大惊环视左右问:“谁敢去守街亭?”
参军马谡见诸葛亮吃惊的样子,感觉很是好笑,心想那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便说:“末将愿往。”诸葛亮看着马谡,不放心的说:“街亭把着要冲,地方虽小,干系确很大,如果街亭有失,我大军便完了,你虽深通兵略,无奈此地一无城池,二无险阻,把守极难呀!”
“丞相勿虑,在难也得有人把守,末将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边南征北战,耳濡目染,难道还守不住小小的街亭吗?”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有万夫不当之勇,你能对付了他们吗?”
马谡听了不高兴了,嘴一撇说到:“哼,休说他司马懿张郃了,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的?若有差错,杀我全家好了。”
这次请命的过程中,马谡有点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可以说根本没有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才有了街亭之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力小,而取重任,害了大军,也害了自己。
结束语: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从基础做起,若能不断的努力,哪怕每天进步一点,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只要有恒心,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想做大事,想有大的担当,就必须把基础打好,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到家,有一句民言:“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基础很重要,人千万不能自已欺骗自己,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难看的,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拔苗助长,打好做人的基础,则万事可期,万事可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