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梵门桥弄吴宅,苏州最高规格的明代建筑将获新生,巨赞
标签:
旅游 |
分类: 网游 |
梵门桥弄东起学士街,西到高井头,巷长282米。此巷明末清初时为杨衙前,出典源于明末复社领袖杨廷枢(1595--1647)及其子杨无咎(吴中三高士之一)的宅第在巷中,故名之。后来,可能是因为杨廷枢之死太过壮烈、血腥了;他临刑时,疾声大呼,“生为大明人”,剑子手挥刀斩首,首级落地,他的声音铿锵而起,“死为大明鬼”……于是更名为梵门桥(巷)弄(巷内原有河道,东首有梵门桥,现已不存)。这也足以见证了自古以来,苏州从来不少铁血硬汉。
千年古巷梵门桥弄,自然是个名胜之处,今天跟大家分享苏式古宅的经典、精品之作——吴宅的掌故。
吴宅(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吴宅位于梵门桥弄8号。系清光绪年间,军门提督吴瑞生的官邸。提督是各省绿营(汉军)的主官,官阶是从一品,统领一省的绿营兵;军门是对提督的尊称。是妥妥一方封疆大臣。
这座大宅还颇有历史渊源,是五百多年前明朝宰相王鏊故居的一部分;清同治四年(1865年)紫阳书院曾暂借此处;大学者俞樾一度寓此。
吴宅两路五进(现存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占地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
正路依次为门厅、大厅、两进楼厅。第四进楼厅,是目前在苏州能见到的最高规格的明代建筑,是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孤品。楼面阔七间,带两厢。梁柱粗大,立柱均为楠木,其中有两根楠木是通天柱。楼楼下有前后轩,楼厅内板壁完整,立柱下柱础是古镜式青石木质。其间有一大型砖细照壁为明代遗构。
东路每进全为三开间房屋,依次为偏门厅、旱船式书房、花厅及后楼厅。各进之间分别用封火墙隔断。书房、小亭与花厅以廊相连。
东路的花园面积不大,却相当雅致,是读书、养心、休闲的天地,至今虽已残缺,仍然能窥察当年的风采;园中池水已填,曲桥也已不存,旱船遗存还算完整,旱船是昔日宅主的书房,此处的诗情画境有种缥缈仙景之感……
吴宅为苏式古宅的经典、精品之作,此誉名副其实。
吴宅遗存状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吴宅散为“七十二家房客”。
1981年,吴宅正路前二进,被相关单位拆除,移建至环秀山庄。移拆时还发生了一桩事故。由于操作工人对古建筑的无知,操作时将梁上的榫头损坏,后果是移建后无法复原。后来请到了早已隐世东山的古建老法师,才得以修复。
2013年7月27日上午9:15左右,吴宅突发火灾,东北角二楼的三间房屋,几乎烧成了废墟,屋顶已大面积坍塌,古宅一楼也受灾严重……
吴宅常年处于失修状态,房屋破损严重,庭院内私搭建筑无序,七开间堂楼下檐坍塌,屋面破损。整座第宅受到的破坏到了不可逆的边缘。
吴宅即将迎来新生。
2021年8月5日,相关单位对吴宅启动征收房屋评估程序,吴宅内的居民迁出后,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根据城市更新的有关精神,对其先保护修缮实现老宅更新,然后优选业态谋求活化利用。
今年相关程度将有实质性地展开,梵门桥弄吴宅,正式迎来了新生,期待,为此大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