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淳化阁帖》明肃府本考

(2010-01-21 14:36:23)
标签:

杂谈

                                                      http://s11/middle/6421aa72x735fd81e66ea&690



            
北宋淳化3年即公元992年,在我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宋太宗赵光义倾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令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汇成我国第一部大型法帖。全帖共10卷,收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等103人,计420帖。因书成于淳化年间和深藏禁宫密室,故称《淳化阁帖》,亦称《淳化秘阁法帖》(以下简称《阁帖》)。

《阁帖》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的问世,使先人法书赖以传布,故素有“帖祖”之誉。《阁帖》刻成后,“转相传刻,遂遍天下”(元·赵孟頫《阁帖跋》),仅宋、元两代就有各种翻刻本达30余种之多。因年代久远,许多种类已失传无从考证。而明清之后,《阁帖》的翻刻数量更是难于统计。影响较大的有明嘉靖顾氏玉泓馆本、潘氏五石山房本,明万历43年肃府本、清乾隆34年内府重摹本。由于《阁帖》不同寻常的版本意义,且流传翻刻相当繁杂,真伪难分,从而引起了历史上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及研究,“帖学”由此兴起,促使传统书法得以盛行。

1998年冬,有朋友送来旧版《阁帖》让我甄别。为弄清版别所属和版本的源流,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阁帖》作了一番比较研究。旧版《阁帖》有如下特点:(1)全帖10卷完整,宣纸墨拓,高26厘米,宽185厘米,15卷为历代帝王、名臣法帖和诸家古法帖,610卷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帖;(2各卷末均刻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小篆3行,以及“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3行;(3)卷后依次刻有肃宪王朱坤尧、肃世子朱识鋐、张鹤鸣、王铎等四人跋和“遵训阁章”、“肃世子图书”印数枚。在朱识宏跋语后,刻“顺治甲午岁张正言正必承广陵陈曼仙、扶泽毛香林二师钩补摹上石”字样;4)全帖摹勒逼真,符合宋祖本“字极丰穰有神采”特征。此帖与1999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淳化阁帖》相比较,在卷数、版式、行款和字体笔法等方面完全相同,而浙本是以明肃府本为底本,参校其它版别影印的;(5)《阁帖》正文中间有损泐石花多处,且存人工修补之痕迹。

综合以上特点分析推断,可认定旧版《阁帖》就是鼎鼎有名的明万历年间的肃府本无疑。但应不属初拓本,而是原石后拓本,即手拓时间不在摹石完成之时的明天启年间,而是经过数十年后摹石已部分毁坏再由后人修补的清朝早期。

《阁帖》明肃府本之缘起,在书林中盛传一段佳话。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木英为甘肃肃庄王,赐宋本《阁帖》一部,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府。万历年间,陕西右参政分巡临巩张鹤鸣得“李子崇藏阁帖”和“皋兰县封官本帖”,向肃宪王朱绅尧借藏帖校对。次年,宪王乃令摹刻,聘请姑苏温如玉、南唐张应昌主持此事。至半途宪王薨,世子朱识宏继承之,先后费时七年,用富平铜磬石144块,于天启元年始成,并将摹石收藏于肃王府东书院遵训阁内,视为珍宝。肃府贴自刻成后,曾多次遭到破坏。 明、清之际,帖石佚失,损坏多块,清顺治11年(公元1654年),洮岷道陈卓聘邀陈曼仙、毛香林补摹40余版(处),帖文补全,复成完璧。尔后康熙14年又遭兵燹险些全毁。从旧《阁帖》陈、毛补摹尾跋及帖中的多处漫漶,可见此帖拓于清顺治11年之后康熙14年之前,帖石虽有局部修补,但仍不失初拓原貌。

肃府本是举世公认的最接近《阁帖》祖本的善本。据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汪庆正考证,《阁帖》明顾氏玉泓馆本、潘氏五石山房本,它的底本不是北宋的祖本,而是依据南宋的国子监本翻刻的。乾隆本虽是从整套北宋本翻刻的,但它改变了原刻整体程序,并对个别字体的失误进行了修正。由此观之,肃府本是迄今为止可见的在《阁帖》子系统中最忠实于原刻的佳本,我们从中可窥见到北宋祖本的原貌和风范。清代书家倪苏门《古今书论》云:“淳化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最妙,谓之肃本。”它之所以称为善本,一是它的底本出自于皇家内府,并按北宋祖本勾勒摹刻。肃府本诸跋对其底本的出处交代得十分清楚。肃世子朱识鋐在尾跋中说,“太祖高皇帝赐之以宋人淳化阁帖,无亦以文德足以柔远,干羽可以格苗之意”。大学者王铎也说:“淳化初拓诸亲王各赐一本,非两府初拓不能得其容。”二是它的刻工精细,出自名家之手。朱识鋐云:“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旧不爽,毫发俱在”。而温如玉、张应召是当时刻石名家,工真隶篆,尤喜钩临法贴,故有“笔势洞清,妙意尽传”的佳评。肃府本的初拓本,当时就价格不扉,据前清书法家陈奕禧《皋兰载笔》称: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拓工间有私购出者,值五十千

宋代至今年代已久,祖本存世早已寥若辰星。前两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购回的四卷“阁帖”祖本,号称为“最善本”,即使最善本也是残本,更何况有人对其真伪存不同意见。明万历年至今也有400余年的历史,肃府本存世已十分罕见,就连以富藏闻名的上海博物馆也不曾收藏全本据报载,目前有记载的全本国内只有两套,分别被北京故宫、甘肃博物馆收藏。而私家收藏近年来报端也仅披露数例。由于《阁帖》明肃府本完整版本身的稀少,应当说这套如此完整的明肃府本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