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明放《邹昌霖书画篆刻展》序
(2022-03-19 08:33:59)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教育收藏 |
杭州西湖有一亭,曰湖心亭,亭中有一石碑,上书“虫二”,意谓风月无边。西湖风月无边景,都在诗翁杖履中。极言风光之绮丽、景致之清秀。
谈风月有两种人:一是观天象的术人,一是观人性的士人。术人看风月,是风云变幻,是风起云涌,是风卷残云,是月亏月盈惹起的潮汐;士人看风月,是春光明媚,是春暖花开,是春意阑珊,是纸短纸长蕴藏的记忆。
兴化乃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故里。板桥幼孤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出仕为山东范县令及潍县知县,亲政爱民,百姓拥戴。乞以疾归,止用毛驴三头,携以书板阮咸。归田之日,韵士李啸村赠之以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复寓扬州,以书画自给。
“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张维屏《松轩随笔》)板桥以隶参入行楷篆草,即隶架、楷骨、行意、篆格、草神书体,又间以画法,故波磔之中,多有石文兰叶,面目奇异,空绝千古,板桥自称破格书、六分半书,书家誉称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摇波驻节、醉汉夜归。凡片纸只字,皆珍若圭璧。擅写兰竹石,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其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独步天下之画,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
邹昌霖先生来自板桥故里,自幼师法板桥书画,字体不唯袭其形,重在意趣墨趣,于笔画转折处善用蹲笔,且顺势出锋,锋迹轻滑丰盈。字体大大小小,行文正正斜斜,墨色浓浓淡淡,给人一种空灵之感。
写竹挥兰同礼乐;吟风啸月亦文章。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古人绘事讲究梅写风姿、兰写风韵、竹写风节、菊写风骨。竹以子猷为知己,兰以彝斋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竹之清逸,启义者心之雅正;兰之清幽,养智者情之宁静;石之清秀,昭仁者性之沉稳。板桥主写兰竹石,世称板桥兰、板桥竹、板桥石,板桥自称郑兰、郑竹、郑石。
板桥写竹,竿左右如界,节上下相承。凡三竿以上者,前者墨浓,后者墨淡,始有前后之别,阴阳之分。写枝枝枝著节,上节覆盖下节,下节承接上节。昌霖先生写竹,下笔劲利,实按虚起,写雨竹叶垂叶润,写风竹叶翻叶压,写春叶嫩而上承,写夏叶浓而下俯,写秋叶带萧疏之态,写冬叶带苍老之形,笔墨契合板桥竹画理。
兰生幽谷,香气清逸。其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古称佳句为兰言,佳文为兰章,至友为兰友。板桥兰叶,多用焦墨挥毫,并以草书中之竖撇法运之。昌霖先生写兰,施疾笔一叶出之,姿其狂逸,笔法多变,清扬清逸,可谓老笔纷披,纵横裕如。
板桥写石,主取云林侧锋,出瘦石轮廓,复取万个笔皴,兼取东坡石丑之态,终以“郑石”面貌呈现。题跋多以诗句为主,间有词作。昌霖先生写石,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轩轩有风神,款款见幽情。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昌霖先生天性独挚,心注一境。然“贞”字不能尽其竹,“幽”字不能尽其兰,“韵”字不能尽其石。
仓颉作书,上观奎星圆曲之势;侯冈造字,下察鸟兽蹄远之迹。印章,俗称图章,始于商殷,兴于秦汉,盛于明清。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明清重跋重款,书印相映成趣。板桥善治印,时谓“笔力朴古,逼近文何。”文彭印浑穆苍劲、空灵磊落;何震印纯朴清新,遒劲苍润。在西泠印社仰贤亭,有吴隐集刻浙皖诸派二十八家印人图像,板桥位列第四。
昌霖先生擅篆刻,尤以鸟虫篆、古玺、汉印为最。虫鸟篆,亦称鸟虫篆,乃先秦篆书之变体,形态神秘,古老莫辨。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诸国,且常出现在青铜器上。宋人薛尚恭《历代钟鼎彝器款识》著录临摹秦传国玉玺虫鸟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印文。昌霖先生将字形与鸟形融为一体,以多种形状材质,或阳或阴,并于字旁上下位置附刻鸟形以作装饰。形象鲜明,线条精美,印面气象或古朴苍茫,或雅致俏丽,或灵动轻盈。古玺或汉印,刀法用冲用切,既有一泻千里的爽快和雄健淋漓的气势,又有书法中涩笔的缓慢和遒劲凝炼的气象,或气脉相通,情意相连;或疏朗迷离,古穆苍浑;或毛涩挺爽,浑朴方拙;或平中求险,静中求动。
长恐浮云生,夺我西窗月。云、月皆为禅境喻象。参禅者,须禅觉悠然、禅慧释然、禅定屹然、禅锋断然、禅趣逸然、禅机昭然。《心经》作为佛学典籍,《金刚经》作为中国禅宗南宗重要典籍,来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昌霖先生每事佛典,尽享挥毫之乐,悟运笔之趣。虚实相生,瞩望中闪现禅慧;情深意切,指归处透参禅味。
昌霖先生学为儒宗,行为士表;心崇清品,情向古贤。风中撷句,尽来珠玉之音;月下题辞,已满珊瑚之笥。寄慨述意,骈散间杂,清丽可玩。悉板桥书法之风趣,识板桥绘画之风雅,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撷板桥诗文之风采,融板桥道情之风情,语广其趣,语尽其情,语至其乐。
奇逸溢透纸背,辉光映目浸怀。今泰州纪念板桥《道情十首》词创作二百九十五周年——“悠悠南山”邹昌霖书画篆刻展,辄就所知,谨告大略。愿君借此良机,领略郑板桥书画艺术之流风余韵,体味邹昌霖博通上下之艺术情怀,及雅趣古今之大美臻境。
作者系郑板桥研究专家、扬州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