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校养牛技术讲稿
(2011-12-12 22:40:16)
标签:
杂谈 |
农技校养牛技术讲稿
第一课时
一、夏洛来牛
1、产地
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来省及毗邻地区。1920年后夏洛来牛成为专门化的肉牛品种,先后输往五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64年和1974年,我国两次直接由法国引进夏洛来牛。其适应性良好,与我国本地牛作杂交改良,其后代肉用性能极好。
2、外貌特征
夏洛来牛体大力强,全身毛色乳白或枯草黄色;头小而短宽,嘴端宽方;角圆而较长,并向前方伸展,角质蜡黄;颈粗短,胸宽深,肋骨弓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荐部宽而长,肌肉丰满面;后躯肌肉很发达,并向前后和侧面突出。公牛常见有双甲和凹背者;蹄色亦为蜡黄色。
3、生产性能
夏洛来牛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而著称。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公犊为1296g,母犊为1062g;8月龄分别为1175g和940k;12月龄时活重,公犊可达378.8kg,母犊达321.6kg。在加拿大,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重可达511kg,成年公牛平均1100—1200kg,母牛700—800kg。该牛属宰率一般为60%—70%,胴体产肉率为80%—85%。夏洛来母牛泌乳力较高,一般为1700—1800kg,个别母牛可达到2500kg,含脂率4.0%—4.7%。青年母牛初次发情在396日龄,初次配种在17月—20月龄。由于许我国家都引地了该品种牛,为了提高本品种牛的性能,1964年成立了国际夏洛来牛协会,已有20多个国家参加。
4、杂交改良效果
我国山西、河北、新疆等省区应用夏洛来牛与当地黄牛或杂种牛杂交,其后代体格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加快,效果比较好。如果杂交牛是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则效果会更好。
二、利木赞牛
1、产地
原产于法国阿奎屯地区利木赞高原,并因此得名。
2、外貌特征
利木赞牛被毛为单一的黄棕色,群中还可见到黄褐色到“巧克力”色的个体。该品种牛被毛较厚,有利于抵抗严酷的气候影响;角细,呈现白色,蹄壳呈琥珀色;头短,额宽,口方。体躯呈圆筒形,肋骨弓圆珠笔,荐部宽大,但略斜;肌肉丰满,前肢及后躯肌肉块尤其突出。平均成年体重:公牛1100kg,母牛600kg;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公牛活重可达1200—1500kg,母牛达600—800kg。
3、生产性能
利木赞牛在北美被认为是一种中型肉用种,介于欧洲大型牛和小型肉用品种这间。其肉用性能好,生长好,尤其是幼龄期,8月龄小牛就可生产出具有大理石纹的牛肉。因此,是生产小牛肉的主要品种。该品种牛的肉品质好,肉嫩,且瘦肉含量高,售价也高。在肉牛生产中,该品种牛较小的初生重,快速的生长能力,良好的体躯长度,以及突出的产肉能力和肌肉嫩度是很有竞争力的。
4、杂交改良效果
1974年我国首次由法国引入利木赞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杂交效果明显。
三、皮埃蒙特牛
1、产地
原产于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皮埃蒙特区。
2、外貌特征
皮埃蒙特牛属中型肉牛品种。体型中等,毛色灰白,鼻镜、眼圈、嘴唇、腹下、肛门、耳尖、尾尖为黑色,黏膜绝大多数有黑色毒,犊牛在幼龄时可为乳黄色。体躯呈圆筒状,全身肌肉丰满,肌块明显暴露;颈短粗,上部呈弓形,复背复腰;腹部上收,体躯较长,臀部外缘特别丰满,双肌肉型表现明显;皮薄骨细,结构紧凑,性情温顺。成年公牛体重800—1000kg,母牛体重500—600kg。
3、生产性能
该品种牛早期增重快,0月—4月龄日增重1.3—1.5kg,饲料利用率高,成本低,肉质好。周岁公牛体重400—430kg,12月—15月龄体重达400—500kg。肉质细嫩,色泽鲜艳,瘦肉率高,可达82.5%,净肉率84.13%,体躯脂肪分布好,一般屠宰率65%—70%。
4、杂交改良效果
与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杂种一代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呈现背部宽、后躯丰满、增重快的优点,321天体重可达415kg,受到国内喜爱和重视。
四、西门塔尔牛
1、产地
原产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及德、法、奥地利等地,由于中心产区在伯尔尼的西门河谷而得名。
2、外貌特征
被毛黄白花或红白花,但头、胸、腹下和尾帚多为白毛。头较长,面宽;角较细而向外上方弯曲,尖端稍向上。颈长中等,体躯长,肋骨开张;前后躯发育好,尻宽平,四肢结实,大腿肌肉发达;乳房发育较好。成年公牛活重平均为800—1200kg,母牛600—750kg。
3、生产性能
欧洲诸国该品种牛平均泌乳一达3500—4500kg,乳脂率3.64%—4.13%;产肉性能好,平均日增重0.8—1.0kg以上;肥育后(公牛)屠宰率65%左右。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总之,该品种牛是兼具乳牛和肉牛特点的典型品种,很受许多国家养牛者的欢迎。
4、杂交改良效果
与我国北方黄牛杂交,所生后代表现良好,体格加大,生长快,产肉产乳性能明显高于亲本当地牛。
五、荷斯坦牛
1、产地
原产于荷兰的弗里斯省、德国的奥耳登堡和石勒苏格——荷尔斯泰国地区、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以产乳量高而闻名于世。
2、外貌特征
母牛后躯发达,身躯呈三角形。毛色为黑白花,额部有白星,甲和十字部有白带,腹下、尾帚及四肢下部为白色。骨骼细而结实,肌肉欠丰满。皮薄有弹性,被毛短而柔软。头狭长清秀,额部微凹,角细短而致密,向前上方弯曲。腰角宽,十字部比甲稍高,尻部长大而稍倾斜,腹部发育良好。四肢长而强壮,两脚间距离较宽。乳房大而呈方圆形,乳腺发育良好,乳静脉粗而多弯曲,乳井大而深,尾细长。公牛前驱特别发达。
3、生产性能
产乳能力:荷斯坦牛产乳能力最高,纯乳用荷斯坦牛年平均产乳量6828kg,乳脂率3.66%,乳肉兼用荷斯坦牛年平均产乳量4457kg,乳脂率4.04%。荷斯坦牛一般5月—6月龄性成熟,15月龄开始配种,母牛发情周期21天;妊娠期280天—285天。公牛2岁开始利用。荷斯坦牛是著名的培育品种,具有良好的遗传性能,在我国适应性极好,各地引用荷斯坦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无论在提高产乳性能、加大体格、改善方面均有显著成效。
第二课时
一、牛的消化生理
(一)牛的消化特点
牛胃的组成:牛胃是由瘤胃、蜂巢胃(网胃)、瓣胃、真胃4个部分组成,占据了腹腔的绝大多数空间,能容纳151.42—227.12L饲料。每个部分在饲料的消化中都有特殊的功能。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一般为94.6L。瘤胃是由肌肉囊组成,通过蠕动而使食团按规律流动;网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还能帮助食团逆呃和排出胃内的发酵气体(暖气)。但当饲料混入金属异物时,易在网胃底沉积和刺入心包;瓣胃占整个牛胃容积的7%。其功能是炸干食糜中的水分和吸收少量营养;真胃产生并容纳胃液及胃酸,也是菌体蛋白质和瘤胃蛋白质被消化的部位。食糜经幽门进入小肠,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肠壁吸收入血液。
(二)牛的特殊消化生理现象
主要包括反刍、唾液分泌、食道沟及食道沟反射、瘤胃发酵及暖气。
反刍是对富含粗纤维素的植物性饲料消化过程的补充现象,通过反刍,可以将这类粗饲料被二次咀嚼(粉碎)和混合唾液,以增大瘤胃细菌的附着面积。据材料介绍,牛的日反刍时间6小时—8小时,反刍周期14次—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小时—2小时。饲料的物理性质和瘤胃中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影响反刍的主要因素。
唾液分泌为适应消化粗饲料的需要,牛分泌大量富含缓冲盐类的腮腺唾液,唾液氮的含量为01%—02%,其中60%—80%是尿素,还有少量的糖蛋白质、N-乙酰基半乳糖和已糖胺。这些特殊成分对于维持瘤胃内环境、浸泡粗饲料以及保持氮素循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食道沟起始于贲门、延伸至瓣胃口。它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呈现一中空的管子(或沟),使食团穿过瘤一网胃,而直接进入瓣胃。在哺乳期的犊牛,食道沟可以通过吸吮而出现闭合,称食道沟反射,使乳直接进入瓣胃和真胃,以防牛乳进入瘤一网胃而引起的细菌发酵和消化道疾病。在一般情况下,哺乳期结束的育成牛和成年牛食道沟反射逐渐消失。
瘤胃发酵及嗳气牛的瘤胃和网胃中寄居着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不断进入饲料营养物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及各种气体(如CO2、CH4、H2S、NH3、CO等)。这些气体只有通过不断的嗳气动作排出体外,才能防止膨气。牛在饲喂后0.5小时—2小时之间是其产气的高峰期。当牛采食大量的带有露水的豆科牧草和富含淀粉的根茎类饲料时,瘤胃发酵作用急剧上长,所产生的气体来不及嗳出时,就会出现“膨气”。
二、牛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和机能
瘤胃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在正常情况下瘤胃PH值保持在5.5—7的范围;其内部温度(39℃—41℃)对于许多酶的正常活性是非常合适的;瘤胃对微生物的营养供给是持续不断的;胃的收缩使则进入的食团与微生物充分混合和接触,同时一些对于瘤胃发酵不利的产物可以通过胃的吸收和传出作用而被清除掉。由于这些有利的条件,才使得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在瘤一网胃中繁衍起来。
瘤胃中的细菌主要是无芽孢的厌氧菌。瘤胃微生物依靠饲料中所提供的可消化糖和淀粉作为能量,并吸收饲料中的蛋白前体物,限制性氨基酸以及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而进行生长和繁殖;然后细菌再利用饲料中的纤维素、非蛋白含氮物生成挥发性脂肪酸、各种气体以及细菌的菌体蛋白质,以供牛体利用。瘤胃微生物的主要机能是:①发酵碳水化合物饲料。②利用低品质的蛋白质饲料和尿素等非蛋白氮合成动物机体需要的高品质菌体蛋白质。③能够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④瘤胃微生物对脂肪有加氢、同分异构和合成作用。
三、牛的营养需要
(一)牛的能量需要
可以剖析为维持、生长(未成年)、繁殖(怀孕)和生产(泌乳、屯肥)几个部分。科学家们对不同条件下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需要量和预防营养缺乏症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现已先后推出了若干牛的饲养标准,并确定了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要。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参考不同用途牛的饲养标准。
维持能量需要即当动物处于饥饿状态时,机体每日所产生的热量(称为基础代谢热、饥饿代谢热)。不论是大动物还是小动物,基础代谢热和动物的代谢体重(W0.75)呈一定的比例关系,用通式:饥饿代谢热(MJ/天)=0.293 W0.75来表示。在生产条件下一般将维持时的能时需要和生产时的能量需要换算成统一的单位。我国的奶牛饲养标准就是将能量需要换算为统一的奶牛能量单位(NND),每个NND含净能3.135MJ。生长牛的维持需要因年龄而异,年龄越小绝食代谢越高,初生时每天为7MJ/ W0.75,一月龄时为5MJ/ W0.75。生长肥育牛的维持需要为0.376KJ/ W0.75。
生长时的能量需要:牛的生长能量需要可分为非反刍期和反刍期,用消化能(DE,MJ)表示:
①非反刍期DE(MJ/头.日)=0.736[1+0.58•日增重(kg)];
②反刍期根据牛的体重范围,增重及活重计算所使用的公式为:
(1)200—275kgDE=0.497×2.428GW W0.75
(2)276—350kgDE=0.483×2.164GW W0.75
(3)351—500kgDE=0.589×1.833GW W0.75
以上两个公式中:W0.75=牛的代谢体重(kg),G=牛的日增重
怀孕牛的能量需要
泌乳牛的能量需要每千克4%标准乳需代谢能为4.43MJ,根据母牛产乳量相应地增加能量。
2.牛的蛋白质需要
蛋白质是构成体组织的基本物质,是奶、肉等产品的重要成分,也是修补体组织,形成酶、激素等物质的主要成分。蛋白质缺乏则日增重下降,食欲减退导致能量采食不足,影响粗纤维消化生长受阻。蛋白质一般用g表示,由于牛的瘤胃微生物将非蛋白氮合成生物学价值完全蛋白,所以一般不考虑蛋白质的质量,而以可消化蛋白质和粗蛋白质表示:
可消化蛋白质粗蛋白质×某饲料在畜体内的转化率
粗蛋白质氮量×6.25
生产中为了简便可按粗蛋白质在日粮中的水平来配合或检查日粮,用这种方法表示的生长肉牛粗蛋白质的需要量。
3.牛的矿物质需要
对肉牛来说最重要的矿物质是Ca和P,牛体所需要的矿物质根据其数量的多少,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常量元素:Ca、P、Mg、K、Cl、S
微量元素:Mn、Cu、Zn、Co、Se、Fe等
维持所需要的钙和磷:数量可根据牛的体重计算,即每百千克活重给Ca6g、P4.5g,钙和磷的比例最好为1.3—2:1。泌乳时,每千克FCM(4%标准乳)补Ca4.5g、P3g。生长牛维持时Ca的需要量同成年牛,但每千克增补Ca20g、Pl5.5g妊娠的最后三个月可以适当增加Ca、P的供给量。
食盐的维持需要量:每百千克体重给3g,每产1kg标准乳给1.2g或按精料干物质的1.5%—2%给予。肉用牛食盐的给量一般按日粮干特质的0.25%即可。一般牛对食盐的耐受性较大,饮水量充足时更是如此,缺盐会引起舔食盐味异物、食欲下降、被毛粗乱,眼无光泽等,食盐过多而饮水不足时会引起下痢、中毒。
其他矿物质的需要量当犊牛出生时有甲状腺肿发生者,应当在母牛怀孕后期就补充碘盐。其他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需要时要作特殊的矿物质添加剂来进行补充。
4.牛的维生素需要
维生素对于动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及生长发育是必需的营养,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在动物体的代谢过程中起“催化”作用。日粮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可以促进和改善营养物质的利用。
目前已知的维生素有30多种,它们是按拉丁字母的顺序命名或给以特殊的名称。牛的瘤胃可以合成足够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但脂溶性的维生素A、D、E,必须从饲料中提供和满足。维生素C虽然被瘤胃微生物破坏,但又可以在肝脏中合成。维生素A,植物饲料中一般中含有胡萝卜素,牛能将它转化为维生素A。其转化率大体为1毫克β胡萝卜素等于400国际单位维生素A,胡萝卜在牛消化道中的吸收率仅为30%—40%。
长期缺乏维生素A时牛会出现采食下降,增重减缓,上皮细胞增厚并角质化,细菌易于感染,发生夜盲等。在母牛则出现发情紊乱、不孕、早产、死胎、胎儿畸形等;公牛则造成精子数量和活力下降,畸形精子数增多,肥育牛则出现全身水肿、关节不灵等症状。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利于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并沉积于肯中。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钙、磷代谢失调,发生佝偻病、食欲减退、生长减缓,步态僵直等。饲料中缺乏VD时即使有充足的钙、磷也不能为畜体吸收利用。牛皮肤中含有7一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时,合成VD,植物性饲料不含VD,但含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也合成VD,因此牛只要经常在室外活动,采食晒制的干草就能得到足够的维生素D。
四、提高母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
目前不能缩短怀孕期的情况下,尽量缩短产犊间隔,使牛终生多产牛犊、多次出现泌乳高峰,不仅使牛终生产乳量大大提高,也是养牛业降低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三率”(授配率、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是决定繁殖率的基础,“三率”的高低是发展养牛业的关键。
1.影响授配的因素
(1)授配母牛生殖器官的健康状况。影响授配的生殖器官主要疾病有:卵巢静止与萎缩、子宫内膜炎、持久黄体、卵巢襄肿等。
(2)授配母牛带犊育犊状况。我国肉牛一般采用自然哺乳方式培育犊牛,而且哺乳期多在半年以上,这就使产后的母牛在较长时期处在卵巢静止状态中。同时,大量营养物质随乳汁分泌而流出,杂种犊牛吸乳量较高等情况,在饲养条件较差营养供给不足时,使母牛不能预期发育或发情发现不明显等情况必须发生。
(3)授配母牛的发情状况。母牛的暗发情(隐性发情、安静发情)、微弱发情、瞬间发情等现象约占据10%—40%,这些牛的性行为和性要求极为冷漠,有时在密切观察下不易察觉,使授配率大大降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内在因素有性类固醇分泌、松果体、甲状腺、肾上腺机能、卵巢活动不正常等。外在因素有公母牛接触的性刺激频率和强度、公母牛的交配经验、母牛的体质状况(疾病、疼痛、焦虑、母性)、气候的突然变化、环境的骤然改变、饲料及管理的改变等。
(4)授配母牛的年龄状况。母牛卵巢中有10万—30万个卵细胞,10岁以上的母牛,卵巢中的卵细胞数已减少一半。因而3岁—9岁的母牛才有较好的繁殖能力。
(5)授配母牛的遗传特性。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表明,性要注的强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遗传的。另外,由于机遇性的缺少一个雌性染色体,或者白色品种牛的不完全外显率和各种不同表现的隐性基因,可造成先天性的卵巢发育不全和静止。某些卵巢囊肿母牛的后代继续患此病的比例是其他牛的2倍,而且可以通过双亲中的任何一方传递下去。
(6)授配母牛的营养状况。抽样的结果表明,营养与低繁殖力呈相关关系。血液中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可作为预示毓殖力下降的“警戒值”。
(7)授配母牛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海拔高度使空气的温度、湿度、密度、含氧量等各不相同,因面影响发情季节、开始发情日期和发情的表现程度。据认为海拔在1000m以上时每升高100m发情的开始日期推迟10天左右。很强的光照使卵巢功能紊乱。很暗的环境使母牛不育。环境的临界温度35℃(白天)和30℃(夜间)以上时,因体温可升高1.5℃左右而影响繁殖能力。在温度和湿度超过临界水平的月份里母牛排斥配种。久旱突雨,久雨猛晴等容易促进卵泡发育和发情,并使发情转为明显。
(8)授配母牛的使役和运动。农忙季节连续使役,会造成体内养分的突然推移失衡而使性机能抑制或紊乱。运动和放牧因体质增强而使卵巢功能和性行为正常化,并可明显地加速产后子宫复旧而提早发情。运动中与群伴或公牛、阉牛的接触也能引诱发情和加强卵巢功能。
(9)授配母牛的管理和管理人员的畜牧知识水平。在各种因素引起的不适或不良的管理条件下,授配母牛普遍不能充分表现其发情症状。管理人员或畜主对牛的发情知识缺乏了解、观察不周、忽视配种工作、没有详细记载等,都可能导致漏配。输配网点布局不合理,发现发情后不能立即将牛牵往输配点等,都可能造成授配母牛的耽误。
2.提高母牛授配率的技术措施
(1)搞好清群,确保冻配效率。在开展牛群改良、发展肉牛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清群,淘汰劣质公牛和母牛,大力发展地方良种公牛和引进外来优秀牛种,如西门搭尔、皮埃蒙特、利木赞、夏洛来、荷斯坦等世界优秀奶肉牛品种,开展冷冻精液配种,扩大良种覆盖面。
(2)改善牛群结构,增加母牛比例。要提高牛群的繁殖率,必须首先提高母牛在牛群中所占的比例,使牛群在生产与增值方面有一合理比例。一般发达国家,母牛比例从在50%以上,民乐县牛群的母牛比例30%,这是目前民乐县牛群出栏率低、养牛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发展肉牛业首要的任务是增加母牛在牛群结构中的比例。
(3)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抓好繁殖母牛膘情。加强饲养管理,维持适当膘情,是保证母牛正常发情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足,会影响母牛正常的发情周期和排卵,奶牛在产奶期间,由于营养物质需要量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往往导致长期乏情。要使母牛春季正常发情,必须调整饲养水平,狠抓母牛增膘措施,特别是带犊母牛更要加强饲养管理。
(4)及时检查和治疗不发情母牛。母牛受配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母牛长期不发情或隐性发情,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数与营养不良有关。从根本上应从调整母牛营养水平出发促进母牛发情,与此同时利用人工催情的办法注射孕马血清(PMSG),一次注射PMSG10—20ml,隔日再注射一次20—30ml,根据催情后的表现配种效果最佳。2次注射比1次注射发情受配率提高50%,比当期受胎率高20%,适量的PMSG注射后有效期为6—7天,因此第二次注射间隔应不少于6天,为使其间隔有效地衔接,第2次注射不应超过8天。
3.犊牛按时断奶,促使母牛产后及早发情
犊牛随母哺乳的时间过长(6个月以上),往往影响母牛的正常发情。过长的喂奶期实际对犊牛的发育并不利。
4.提高母牛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1)母牛营养不足对其繁殖力影响较大,不仅延误青年母牛的初情期和初配适龄,对其受胎率也会降低。孕牛如营养不足,不仅本射生长发育慢,犊牛初生重也小,生长慢,成活率低。五成膘以下的母牛很少发情,六成膘授配率可达70%和80%。由此可见牛抓好膘情的重要性。在抓膘的同时应注意营养物质的平衡,特别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供应应尽量满足。钙缺乏会影响胎儿骨骼发育,母牛则患产后瘫痪、胎衣不下、骨质疏松。磷的不足,可引起对能量的利用下降,小母牛初情期延迟,分娩困难,影响卵巢机能,阻碍发情,严重时还会影响滤泡的生长和成熟。另外应该注意钙磷的比例,在日粮中最好的比例为2:1,差异不可太大,过大的不平衡也会造成钙的吸收困难,同样也会造成缺乏症。在营养上过不可过盛,过度肥胖会使繁殖公母牛均不利,过肥会导致母牛卵巢脂肪变性,影响滤泡成熟和排卵,公牛则会引起睾丸机能退化等。
(2)提高公牛精液质量。提高牛的繁殖率,除母牛外,种公牛的精液品质则是关键因素。按国家标准冷冻精液解冻后精子活力应在0.3以上,稀释后活力在0.4—0.5。每份冷冻精液含有效精子数1000万个以上,畸形率不得超过17%。
(3)适进输精。牛的发情期一般平均为15小时—20小时,排卵多在发情结束后10小时—12小时,距发情开始约20小时,据此适当安排输精时间。在生产中发现母牛早晨接受爬跨,则上午输精一次,傍晚再输精一次,隔8小时再输精一次。
(4)熟练掌握输精技术。输精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开膣器输精法,一是直肠把握输精法。生产中掌握输精技术要领“适深、慢插、轻注、缓出、防止精液倒流”,输精员动作柔和,有利于母牛分泌促性腺素,增强子宫活动,有利受胎。
(5)应用激光提高母牛受胎率。通过激光照射治疗牛的卵巢囊肿、卵巢静止、持久性黄体及慢性子宫炎等疾病,从而提高母牛受胎率。
(6)积极治疗子宫疾患提高受胎率。子宫疾患是养牛业的大敌,长期不发情、不排卵或屡配不孕会给养牛业带来损失。子宫疾患种类很多,多为持久黄体和排卵静止,可及时利用激光疗法或激素诱导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
(7)开展早期妊娠检查,狠抓复配。配种后18天—20天进行妊娠检查。发现卵泡发育且发情应及时复配,尽量防止失配或漏配,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受胎率的目的。
五、母牛的饲养管理
(一)母牛怀孕期的饲养管理
产前的母牛在饲养管理中注意在怀孕前期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足够的、营养丰富的饲料。在怀孕后期要根据胎儿在母体子宫的发育规律,适当增加各种营养物质的给量,以保证胎儿组织器官司的迅速生长。产前两个月左右应使母牛停止泌乳,并切实加强有效的饲养管理,使干乳母牛进食的营养物质,除维持和妊娠需要外,并有一定的贮备,以供下胎泌乳需要。
(二)泌乳母牛的饲养管理
(1)产犊后,一般不马上给过多的精料和多汁饲料,以免加重胃肠和乳房的负担,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和乳房炎。等乳房水肿消失,恶露排出之后方可逐渐加料。产后15—20天可加至足量。高产奶牛产后1—4天内不能将乳房中的奶汁全部挤净。母牛产犊后及时喂给麦麸水,以利于消除疲劳,促进胎衣排出。
(2)产奶期的饲养。产犊15天后(高产奶牛20天—30天),乳房水肿消失,乳腺的活动机能、消化器官司、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及体质等逐渐恢复正常。从泌乳初期到泌乳盛期的饲养方法是:首先要满足营养需要,体重500—500kg的产奶牛应供给37.16—43.05MJ的产奶净能,488—559g粗蛋白质,30—36g钙,22—27g磷,53—64mg胡萝卜素的维持需要。每产1kg4%标准乳再供给2.93MJ产奶净能,85g粗蛋白质,4.5g钙和3g磷。其次注意日粮的全价性、多样性、适口性,以青贮饲料青干草等粗饲料满足维持需要,以饲料满足产奶需要,全年都要有充足的多汁青绿饲料。再次应根据泌乳规律进行饲养,在泌乳初期(0—15天)、泌乳盛期(16—100天)、泌乳中期(101—210天)和泌乳后期(211天以后),区别对待。为了提高产奶量可从母牛产后身体恢复正常开始,于标准1kg左右精料进行催奶,直到达到泌乳高峰后(再加精料也无增奶反应)为止。对高产奶牛常采用“预支饲养法”,即从干奶期的了后两周开始日增喂精料0.45—5kg,直到产犊后泌乳量达到最高峰时(母牛每100kg体重吃到1.5kg的精料)为止,将精料喂量固定下来,待泌乳盛期过去后再进行调整。在整个饲养期,必须保证提供优质饲草任其自由采食。
(3)饲喂要定时,定量、少给勤添,饲喂次数约每日3次,顺序是“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先喂后饮”,每天保证2—3小时户外运动,刷拭牛体两次,挤奶前用热毛巾按摩乳房,并随时观察牛的食欲、粪便情况,稀便是消化不良,干便和恶臭例子精料过多消化障碍的表现。
(三)干乳期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在产前两个月内停止泌乳,叫妊娠干奶期,目的是使母牛在这两个月内将主要营养用来供给胎儿,恢复由于长期产乳所损伤的乳腺组织;如果干奶不当或饲养管理不好,则胎儿的生长发育不良,母牛的健康受到影响,下胎产奶量下降。因此,干乳期的饲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乳房炎。干奶后的半个月,特别是一星期内由地乳腺组织尚未完全停止活动,极易发生乳房炎,因此要每天观察、检查乳房变化。如果乳房逐渐缩小,表皮皱褶松软,四个乳区和乳头大小相似,说明正常。如发现乳房肿胀程度比原来有增无减,有发红、发热、疼痛等炎症反应,应立即挤尽乳汁进行治疗。
(2)防止精料过多。干奶后一星期内,由于刚停奶,不应给高脂肪、高蛋白精料,要以喂粗料为主,少喂精料,不喂多汁饲料,以免乳房积奶过多出现肿胀。
(3)注意膘情。彻底干奶后,应先看牛的膘情进行饲养管理。对营养良好的干奶牛应保持一定的精料量和优质粗饲料,食盐、矿物质可自由采食。对营养不良的干奶牛除给予优质粗饲料外,还应给几千克精料,以保证母牛本身和胎儿的营养需要。
(4)在预产期提前10天—15天应进入产房或单独管理,饲草料以优质青干草为主,富于营养,便于消化,不喂易轻泻、便秘饲料、霉变饲料及类似药物。
(5)加强运动,防止流产。干奶母牛每天要有适宜的运动,夏秋可在较好的牧场放牧,让其自由运动,使牛保持中上等膘情,以防难产。同时还要防止挤撞、抵斗及某些疾病造成流产。
六、犊牛和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犊牛饲养好坏直接关系到成年时的体型结构和生产性能,犊牛虽然继承双亲的遗传基因,但只有在具备表达的机会和条件时才能显示出来。只有通过改善培育条件,才能使某此缺点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和改良。
(一)提高犊牛成活率,狠抓妊娠牛的保胎工作,做到安全生产
母牛妊娠后期要做好保胎工作,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安全分娩。在怀孕期间要防止惊吓、鞭打、滑跌、顶架等,特别对有流产史的孕牛要采取保护措施,服用安胎药物或注射黄体酮等。
(二)加强犊牛培育工作,做到全产全活
怀孕期母牛的营养水平与初生牛的体重和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初生重大的犊牛一般较易成活,加强怀孕母牛的饲养管理。出生后要立即使幼犊牛吃上初乳,以增强犊牛对疾病的抵抗力。为了提高初生犊牛的抵抗力,可以初充一些三合维生素(A.D.E)制剂或用紫外线及红外线照射,提高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和其他生物活性。初乳期一般4—7天,喂量为体重的10%—15%,乳温36℃,人工哺乳防止呛奶现象。结束后立即转入犊牛群,用混合料饲喂;犊牛的早期初饲可促进牛瘤胃的发育,一般出生后7—10天开始训练其采食干草。要在犊牛牛槽或草架上放置优质干草任其自由采食,促进瘤胃发育,防止舔食异物;犊牛生后15—20天开始在混合精料中加入切碎的胡萝卜、甜菜叶等。2月龄开始喂给青贮饲料,为早期断乳奠定基础。为了培育出健壮而又适于集约化管理的幼牛,断奶后最好尽可能利用放牧条件,加强运动,保证幼牛采食到新鲜、可口、营养丰富的豆科、禾本科牧草,注意运动和光照,促其生长发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呼吸、血液循环器官司的发育,而且有利于锻炼四肢,防止蹄病。
(三)犊牛的转群与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犊牛满6月龄即转入育成阶段。应将它从犊牛舍转出,转移到育成牛舍进行饲养。从6月龄到18月龄这一时期的培育,对牛体的生长发育及今后的生产性能都十分重要。
1周岁内,应以青粗饲料为主,喂给优质的禾木科与豆科干草或青草。另外,每天还应补给1.5—2.5kg混合精料。食盐和骨粉或混在精料中喂饲,每天每头给25—30kg,每天喂饲3次。先喂精料,后喂多汁饲料和粗料。在喂料后稍停片刻再饮水。
青贮料和块根类都是育成牛的良好饲料。实践证明,少给精料,增喂于草、青贮和块根等饲料,对它的生长发育很有利。因此,满周岁后,饲料安排可以考虑如下定量指标:精料1—1.5kg,青贮及块根饲料14—16kg,干草8—9kg,适量的食盐和骨粉。待至18月龄,进入繁殖配种时期,则应注意满足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给。冬季及早春应合理进行调剂,固定槽位,拴系饲养。同时,要创造条件使之得到充足的运动,以增强体质。为了强化牛体的代谢机能,做到人牛亲和,应经常刷拭,合理调教。
种用小公牛和使役牛一般在满面1周岁时需进行穿鼻,同时戴上鼻环。发育良好的个体,穿鼻的时间可在8月—10月龄时时行。穿鼻前,先将小牛拴好。术者站立在牛的前方,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掐住牛的鼻中隔,在穿鼻部位涂以浓碘酒。消毒后,以右手持穿鼻器在鼻中隔紧贴鼻软骨的部位穿透。穿孔的大小,以适于带鼻环为度。如无穿鼻器,可用套管针或竹签代替。实践证明,竹签穿鼻的效果很好。竹签长15cm,直径0 .6cm左右,一端削尖,阴干后,浸入植物油或凡士林中,经5天—6天取出,火烤至灼热,再浸入油中。这样反复处理两三次即成。穿孔完成,须再涂一次碘酒,随即用一根消毒过的树藤或树根(与鼻环的粗细一致,长度约30cm,表面刮净)穿好,待1周左右,创口已愈,即可取下树藤,戴上鼻环。小公牛第一次带小号鼻环。一年以后须更换大号鼻环。此后,终生使用,不再更换。
育成期是牛投入生产利用前的准备时期,本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它的终生生产力水平,因此,应予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国外养牛业由于普遍采取犊牛早期断乳的方法,犊牛期与育成期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一般按生后两个月之内为犊牛培育阶段,从三月龄到初配则为育成阶段。
第三课
一、肉牛的生长规律
肉用牛的产品主要是肉及副产品,因此须了解其生长规律,充分利用生长特点,以生产数量多、品质好的产品。
1.体重的增长
增重受遗传和饲养两方面的影响,增重的遗传力较强,据估计断奶后增重速度的遗传力约50%—60%,是选种的重要指标。营养水平对肉牛生长发育影响也很大,营养水平低,就不可能发挥遗传潜力,使生长受阻。在满足营养需要的前提条件下,牛的体重呈渐进直线式曲线增长。
在充分饲养的条件下,12月龄以前的生长速度很快,以后明显变慢,近成熟时生长速度很慢。由于生长快的牛在饲料利用效率方面比生长慢的牛要高(用于维持需要的饲料,日增重0.80kg的犊牛为47%,日增重1.1kg的犊牛只有38%)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
(1)在牛强烈生长时期(12月龄前)应充分饲养,以发挥增重效益。
(2)在体重达到体成熟(成年体重的70%左右)即行屠宰是充分利用了牛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这是最经济的。初生重与遗传、孕牛管理、妊娠期长短有直接关系,初生重与增重、断奶重均呈正相关,是选种的主要指标,但初生重高导致难产率的提高,所以断奶重便成为选种的主要指标。
2.牛体组织的生长
牛体组织的生长直接影响到体重、外貌和肉的品质,现着重介绍肌肉、脂肪、骨组织的生长特点:
(1)肌肉、脂肪、骨的一般生长形式
肌肉
脂肪
骨
由上可见牛体组织占胴体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有很大变化。肌肉在胴体中的比例先增加而后下降,脂肪比例持续增加,骨的比例持续下降。
(2)牛体组织在生长中的变化
成熟性不同的牛体组织在生长中的变化
不同性别牛的体组织变化
(3)体组织与屠宰率
体重与屠宰率在同一品种内,正常饲养条件下一定体重范围内,体重越大,屠宰率越高,因为体重越大则肌肉和脂肪越能得到充分生长,这也是国外肉牛育肥中饲养大体重肉牛的原因之一。
肥度与屠宰率
品种特性与屠宰率的关系
体重损失和恢复时体组织的变化
二、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因素
影响肉牛生产性能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和类型
不同用途的牛和不同品种的牛产肉性能差异很大,这是影响肥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肉用牛比肉乳兼用牛、乳用牛和役用牛能较快地结束生长,因而能早期进行肥育,提前出栏,节约饲料。并且能获得较高的屠宰率和胴体出肉率,肉的质量也好,胴体中所含不可食部分(骨和结缔组织)较少,能够较均匀地在体内贮积脂肪,使肉形成大理石纹状,因而肉味鲜美,质量高。其屠宰率在肥育后为60%—65%,高者达68%—72%,而兼用品种牛为55%—60%,肉乳兼用的西门塔尔牛为62%,乳用品种牛未育肥为35%—43%,育肥后50%。
役用品种牛未经肥育和肥育后各种牛差异也很大,据报道:老残牛屠宰率55.11%—57.19%,南阳牛42.5%,秦川牛41.78%,甘肃黄牛一般为40%,改良后可达50%以上。改良后的西黄F1代,利西黄、短西黄、西黄二代,18月龄开始肥育,经80天后,屠宰率分别为54.21%、56.06%、54.78%、和55.58%。
同一品种或类型中不同的体形结构产肉性能也会不同。
2.年龄
年龄不同,屠体品质也不同,幼龄牛肉纤维细嫩,水分含量高(初生犊牛分含量70%以上),脂肪含量少,味鲜、多汁,随年龄增长,纤维变粗,水分含量减少(两岁阉牛胴体水分为45%),脂肪含量增加,不同年龄牛的售价也有很大差异。
年龄不同增重速度不同,生后第一年肉器官和组织生长最快,以后速度减缓,而第二年的增重为第1年的70%,第三年为第2年的50%,因此肉牛以1岁最多不超过两岁屠宰为好。同地幼牛维持消耗少,单位增重耗饲料少,饲料利用率高。体重的增长主要是肌肉、骨骼和各器官的生长。而年龄大的牛则相反,体重增长主要靠脂肪沉积,其热能消耗约为肌肉的7倍。因此幼牛的肥育较老年牛更为经济。
3.性别
性别对体形、胴体形状和结构,肉的品质,胴体肥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消费者喜欢上有选择,国外商业价格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往往将肉用按性别和大小分为五类。
阉小公牛—早期去势公牛,在性成熟前未表现公牛特征时去势的公牛。这是市场供应最多的牛。阉大公牛—已表现雄性特征和性成熟后去势的公牛。公牛—未去势的公牛。小母牛—没有怀孕或尚处于怀孕期尚未发育的结束的母牛。(适于短期肥育,可早结束发育,提早上市。)母牛—已分娩一胎或一胎以上,以及初胎怀孕后期孕已结束发育,具备成年母牛形态的牛。育肥为脂肪堆积较一岁牛增加50%—100%,只适于短期肥育上市。
性别不同,增生速度不同,公牛增重速度最快,阉牛次之,母牛最低,特别是育成公牛和阉牛相比,生长率高(8%—7%),饲料报酬较高(生长1kg所需饲料低12%),眼肌面积大,胴体瘦肉含量多,最佳屠宰体重高(6%—10%),达到相同胴体质量时活重较大,屠宰率高,脂肪少,可食肉比例高,因而商品价格高。国外提倡育肥公牛的趋势,但公牛肉质不及阉牛好。
母牛和阉牛、公牛的肉质相比,其肌纤维细嫩,结缔组织少,肉味好,易肥育。但缺点是肥育生长速度慢,易受发情干扰。在育肥时可采用育肥后期放入公牛配种使之怀孕或摘除卵巢以消除发情干扰。淘汰母牛和老龄母牛肥育时肉质差,增重多为脂肪,成本高,但可以充分利用粗饲料各种残渣,相对节约开支,但肥育期不宜过长,体形较为丰满时即时屠宰为最适宜。
4.饲养水平饲养状况
饲养水平和饲养状况是提高产肉量和肉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正确地进行饲养,组织安排放牧肥育和舍饲肥育是肉牛和产的决定性环节。试验证明,饲养丰富的幼年阉牛,比饲养贫乏的牛体重、胴体重、肉和油脂产量等都高1倍多。另外,正确的组织放牧和利用草场,100天—150天能增加体重100—150kg,幼牛体重增加60%—70%,成年牛体重增加40%—50%。
5.环境条件
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肥沃的土地可以生产丰富优质牧草,减少牛的维持需要从而提高牛的产肉性能,提高肉的品质。而低温、山地和劣质草场,则往往限制牛的生产性能。据英国肉类专家和家畜委员会统计,在海拔3000m以上未经改良草场的阉牛和母牛200日龄体重分别比海拔100m以下围栏人工草场地区的牛体重低54kg和47kg,各种杂种牛200日龄优势体重减少9.1kg。据此他们认为环境的影响超过品种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肉牛生产中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6.杂交
杂交可以产生活力、适应性、生长发育、产肉性能等方面的杂种优势,肉牛生产中已广泛利用经济杂交提高产肉性能。苏联研究了100多个品种间的杂交方法,产肉性能比纯种提高10%—15%,美国的试验证明杂种牛比纯种牛多产肉15%—20%,三品种杂交又比两品种杂交多产肉5%左右。
7.双肌肉的发育
近年来在肉牛的选种工作中对肌肉的发育都很重视,双肌是对肉牛臀部肌肉过度发育的形象称呼。早在200年前已发现牛的肌肉发育有双肌现象,在短角、海福特、夏洛来等品种中均有出现,目前在夏洛来牛中最多,公牛较母牛多。双肌有如下特点:
(1)以膝关节为圆心至臀端为半径划一圈,双肌的臀部外缘正好民圆周吻合,但非双肌的牛的臀部外缘则在圆周以内。双肌牛由于后躯肌肉特别发育,因此能看出肌肉间有明显的凹陷沟痕,行走时肌肉移动明显且后腿向前向两外侧,尾根突出,尾根附着向前。
(2)双肌牛沿脊柱两侧和背腰的肌肉很发达,形成“复腰”,腹部上收,体躯较长。
(3)肩区肌肉较发达,但不如后躯,肩肌之间有凹陷。颈短较厚,上部呈弓形。
双肌牛生长快,早熟。双肌的特性随牛的成熟而变得不明显。公牛的双肌比母牛明显。双肌牛胴体的特点是:脂肪沉积少而肌肉多,据测定,双肌牛胴体的脂肪比正常牛少3%—6%,瘦肉多8%—11.8%,骨少2.3%—5%,个别双肌牛的肌肉可比正常牛多20%。
双肌牛的主要缺点是繁殖力差,怀孕期延长,难产多。
8.肥育程度
肥育程度也是影响牛肉产量和质量的首要因素。只有外有肥育程度好的牛,才是体重大的牛和售价高的牛,肉产量和质量好的牛,胴体的高等级比例和优质切块比例高的牛。
9.肥育牛源
牛只选择,主要侧重于品种、年龄和体型外貌。由于我国目前还无专用的肉牛品种,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种类。我国肉牛主要指普通牛及其改良牛,其中包括各地方的黄牛品种,还有牦牛及其杂种。根据各地生产经验,西门塔尔牛改良我国地方品种牛,产奶产肉效果都好;利木辛牛可使杂交牛肉的大理石花纹明显改善;夏洛来牛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肉质好。从杂种代数看,杂种1代肥育效果好。从品种组合来说,三元杂交组合所生后代,比二元杂交组合所生后代肥育效果好。土种牛肥育效果较差。
(2)年龄。肉用牛的肥育年龄有幼牛、成年牛、老龄牛。幼牛包括犊牛、周岁、1.5岁—2岁。乳犊育肥很少,1岁—1.5岁的幼年牛育肥效果最好;成年牛以2岁—3岁的育肥效果最好,4岁—8岁较好,老龄牛为8岁以上,只要体质健壮,短期催肥,效果也较明显,但肉质较差。一般要求年龄越小越好,因为牛在2周岁以前,骨、肉、内脏增长较快,饲料转化率高,生长周期短,年龄大的牛,增长较慢,增重效果全靠积累脂肪,因此,老龄牛进行育肥,应尽量缩短时间,早出烂,早屠宰。
(3)体形外貌。对专用型的肉牛,一般要求体躯高大,肩、背、腰、尻部长、宽、平,体躯深度大,头颈短厚,垂肉发达,身躯宽广,大腿丰满,四肢端正,结实,总的看体躯近似长方形。犊牛生长早期,如果在后肋、阴囊等处就沉积脂肪,则表明不可能长成大型肉牛。一般大骨架的牛比较有利于肌肉着生。青年阶段体格较大而肌肉较单薄,这类牛将比体格小而肌肉厚实的牛更有生长潜力。生长期,如果肩胛、颈、前胸、后肋部,以及尾根等部位,形态清晰,宽而不丰满,这类牛则有肥育前途。
三、肉牛易地育肥技术
1.肉牛育肥总体要求
(1)选购体形外貌和肉用性状明显的皮埃蒙特、夏洛来、利木赞等及其杂种肉牛牛犊或架子牛地行分阶段育肥,犊牛(3月—6月龄)、幼龄牛(6月—12月龄)、架子牛(12月—24月龄)。
(2)贮备充足的饲草料。按头均日采食干草(氨化麦草、青贮玉米秸、苜蓿青干草等)3—10kg,配合饲料1.5—4kg贮备。
(3)饲草料的加工调制。麦草经氨化为主,玉米秸秆青贮,青干草晾干后及时贮存在草棚内,防止雨淋暴晒。各类饲料喂前除去尘土、铁丝、玻璃、碎石等物。
(4)饲喂及饮水。日喂两次,早晚各一次,间隔12小时,使牛只有充足的反刍及休息时间。饲喂顺序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少喂勤添。草拌料时,应冬拌干,夏拌湿,不喂霉烂变质的饲草料。每天饮水2次—3次,夏天饮水3次—4次,冬天水温应在0℃以上。
(5)棚圈要向阳、干燥、通风,每头成年牛占地3m2,舍内设饲槽,舍外设遮荫、拴系的场地和饮水槽。
(6)保持圈舍、用具清洁卫生。每天清理棚圈内外粪便,舍内外用具每半月左右用0.3%的来苏儿水消毒,饲槽喂前彻底清扫干净,每周用2%3%的火碱(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一次,水槽勤换水,及时清洗。每天刷拭牛体1次—2次。
(7)限制运动量。肥育阶段要安静少动,尽量创造利于反刍和休息的环境,拴系牛只的绳子要短,只需上下站立,不需左右摇摆游动。
2.育肥牛的饲养管理
(1)犊牛(3月—6月龄)的育肥。此阶段为犊牛刚断奶,瘤胃内微生物尚未发育完全,纤毛虫仅为65.9万个/ml,所以须特别注意其营养补给,加强饲养管理。首先对入舍犊牛进行编号登记,做好生产记录。每天供给以苜蓿等优质青干草或优质青绿饲料为主的粗饲料,自由采食,少给勤添,控制氨化麦草饲喂量,头均日饲喂量0.5kg,粗饲料饲喂比例为:氨化麦草、青干草和玉米青贮1:2:1。头均日喂精料1.5—2kg,分3次喂给。每天饮水3次—4次。犊牛饲料配方:小麦麸20%、次粉10%、豆粕6%、胡麻饼10%、炒大麦50%、骨粉2%、磷酸钙1%、食盐1%。在育肥前要对所有牛只实施体内外寄生虫驱治,灌服健胃散、人工盐1次—2次。
(2)幼龄牛(6月—12月龄)的育肥。此阶段牛的胃微生物区系发育基本健全,对粗饲料的利用率较高,是骨骼发育的主要阶段,应供给苜蓿等优质青绿饲料或优质青干草,搭配氨化麦草、青贮玉米秸秆等粗饲料,饲喂比例为:氨化麦草、玉米青贮和秸秆2:1:1,实行限量饲喂,头均日喂粗饲料4—6kg,精饲料2.5—3kg,日喂2次,间隔12小时,日饮水2次—3次。
精饲料配方:玉米42%、麸皮30%、豆粕10%、胡麻饼15%、骨粉2%、食盐1%。此外,对所有入舍牛进行分组编号,做好生产记录。驱治体内外寄生虫,灌服健胃散、人工盐2次—3次,每月称重一次。
(3)架子牛(12月—18月龄)的育肥。此阶段牛只生长发育较快,需要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以粗为主,以精为辅。粗饲料以苜蓿、毛苕子等优质青干草或青绿饲料最好,氨化麦草和青贮玉米亦可。精饲料按营养标准合理配合。期间实行限量饲喂,每天头均喂精饲料3—3.5kg,粗饲料7—8kg,其比例为氨化麦草、玉米青贮和青干草2:2:1。日饲喂2次,间隔12小时,日饮水2—3次,每月称重一次。
精饲料配方:玉米50%、麸皮30%、胡麻饼18%、食盐2%。
(4)催肥阶段的饲养。此阶段为3—4个月,期间平均第天饲喂精料3.5—4kg,粗饲料9—10kg,其比例为氨化麸草、玉米青贮、青草干2:2:1。日喂2次,间隔12小时,饮水2—3次,先喂草拌料,再喂青贮。
精饲料配方:玉米60%、麸皮18%、胡麻饼18%、食盐2%、添加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