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挺拔如一尊完美雕塑
长江日报 2010 年 1 月 28 日

他挺拔如一尊完美雕塑

建川战俘馆陈列的抗日小战俘照片。建川博摄

抗日战火中,残疾流浪儿沿街卖唱乞讨。

战争中的童年竟会在如此无望的煎熬中度过。

15岁被俘的抗日小战士
记者蒋太旭通讯员吴志维实习生余丹
继在网上公布被俘抗日女战士照片后,近日,黄明忠先生以网名“““gi6968”在汉网论坛上再次公布了一组题为《战争剥夺了孩子们的幸福与欢乐》的老照片。这组照片中既有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无助儿童,也有拄着小竹棍,挎着破篮子,在日军嬉笑中沿街卖唱乞讨的盲童。战争的残酷,在这些受苦受难的孩子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照片均为黄明忠旅日期间从日本淘得,其中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张抗日小战俘的照片。
照片中的小战俘年龄不会超过15岁,他表情肃穆、坚定,小眼圆睁,身上披挂着诸如子弹带、军号、水壶、搪瓷茶杯之类的“军事”装备,看样子是一位勤务兵或通讯员。下身一件短裤,打着绑腿,双腿并拢,一双赤脚以45度角,呈现出一个标准的立正军姿。细看,会发现小战俘的右脚大脚趾上缠着绑带,显然是受伤了。
据黄先生介绍,这张照片出自日文版《日本的战例》第102页,由日本每日新闻社编,1957年发行。其图片的说明也很简单:“昭和13年(1938年)夏天,南支那增城被俘中国士兵(15岁)”,并注明小战俘的中文名叫“秀万才”。他分析说,增城属于广东汕头地区,当年日军进攻武汉时,也同时侵犯中国南方。这位小战士是在日军进攻增城时被俘的。
这张照片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故事呢?记者打听到,四川成都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不仅收藏了这张照片,并且将这张照片放大陈列于不屈战俘馆中最显著位置。
该馆工作人员还向记者传来了另一张小战俘的照片,照片也是在增城战斗后所拍。照片中除了荷枪实弹的日军,还有几位刚刚被俘虏的中国战俘,其中有4位少年战俘。来自馆方的说明是:“这是在增城战斗中被捕的几位中国士兵,中间这位小战士叫季万方,他是这张照片事实上的主角,在这几位俘虏中,日本随军记者也只是点出了他的名字,还进一步说明他年仅15岁。季万方身上挂了一个搪瓷茶缸,这在当时是稀罕物件,说明了他的工作是类似勤务兵这样的角色。身后残砖烂瓦的废墟,反映了刚刚结束的激烈战事。季万方的站姿很漂亮,让人联想到小兵张嘎。”
记者对比照片辨认发现:两张照片中的“主角”其实是同一个小战俘,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装扮,除了名字不完全一样,很可能是日本人在不同版本中的翻译有误造成。
“这个小抗日军人被日军俘虏了,日本人觉得可以用来宣传中国的穷兵黩武情况,于是叫这位小战士照相,并且上了他们的刊物。于是,这位小战士留给我们一张历史的照片,一张打动我们心灵的照片。”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告诉记者,民国期间的童子军组织是一种亚军事组织,抗战烽火中许多少年从这里扛枪走上了战场。一些人在战场上成长起来,另一些人在战争中过早地夭折了。
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弄清楚,这位被俘抗日小战士的最终命运,但他是一个人站在那儿面对凶狠残暴的日本军人。“本该在娘前撒娇的少年,本该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读书郎,却在战火烽烟中翻腾,在血雨腥风中立正,在穷凶极恶的日寇面前,挺拔得就像一尊完美的雕塑。”樊建川说,“我们真正应该记住他———这位中国抗日少年战士。所以,我在战俘馆中突出展示这位少年英雄,并专门为他用钢铁塑造了一根碗口粗的高竹,以表彰他的英雄气节。”
相关链接:建川博物馆之不屈战俘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