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标签:
随笔 |

时间就像一条不停流淌的长河,分分秒秒,永不停歇。就在这不紧不慢地流动着的分秒中,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到了。
今天是小寒,窗外阴雨绵绵,虽然气温已达零下,可是从上个月开始,屋内就一直暖气不断。
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小寒节气开始了。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过了小寒,就是大寒;过了年,春天也到了。过日子,就像赶集似的,刚刚过完元旦,接着进入小寒,再过一周,1月13号,又是腊八节,就没有一会儿让人喘息的机会。
小寒一落脚,就到腊月的地界了。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意即到了腊月,除了祭祀列祖列宗,还要祭祀五位家神。五位家神分别是:观音菩萨、天上圣母、关对帝君、灶君、土地神。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家神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把门、厕、床、庭院也奉为家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这些祭祀活动也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别说天价房让现在的年轻人望房却步,列祖列宗怎么忍心为了牌位还与后辈们争房?
古代,一到腊月也有狩猎的习俗。司马迁《史记·秦本记》曰:“十二月猎日也。”那时,中国人口少,司马迁所处的汉代也就6500多万人口。地广人稀,生态环境也好,野兽出没。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的狩猎不仅为人类的生存补充了食物,也保护了生态平衡。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与释迦摩尼有关,有一次,释迦摩尼去四方云游,饿昏在路旁,被一村姑救起。因家中少粮,便采了一些野果混煮。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释迦摩尼食过村姑煮的“腊八粥”之后,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
又说,腊八粥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牛过桥时不小心把腿摔断了,地主便不给朱元璋饭吃。腊月初八这一天,朱元璋在野地里看到了一个老鼠洞,里面藏着老鼠过冬的粮食。朱元璋就把这些米粒、黄豆、花生、红枣等等扒出来放在一起煮,不仅果腹,而且美味。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就叫御厨如法炮制,并赐名“腊八粥”。
“粥”,最早可见于周:“黄帝始烹谷为粥。”《说文解字》对粥字的解释是“粥,会意字。从米,从二弓。”“米”就是米粒,“弓”意即张开或胀大。史记里有西汉名医淳于用“火齐粥”给齐王治病的记载,后来,粥又上升到了养生的高度,如陆游《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其实,在我的印象中粥就是果腹的,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故事。我老家丹阳一带最早就没有稀饭一说,稀饭就是粥,有菜粥、抹哈粥(音译,大麦粥)、米哈粥(用大米粉调制成的粥),等等。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经微服私访到了丹阳,饥肠辘辘地找到一户农家。农人就给乾隆煮了一锅抹哈粥,乾隆吃了直喊好吃、好吃。回到紫禁城,他还想再吃丹阳的抹哈粥,但吃了一口根本就没有的原先的味道,说了一句“丹阳的抹哈粥不好吃”,从此,抹哈粥被打入冷宫,成了乡间民夫们的主食。
我就是吃粥长大的,一日三餐,顿顿是粥。大锅煮粥时米粒会飘浮在锅的四周,每天早饭开锅时,母亲都会先挖上一勺米给我,然后再把米与汤和开了盛给弟弟们。现在兄弟们见面,这些过往都成了笑谈。儿子从小是他奶奶带大的,每天早晨奶奶就给他喂粥。等儿子长大,就再也不吃粥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到腊八也是要煮“腊八粥”的。其实这种粥与菜粥无二,只不过在粥里除了菜之外,增添了一些其它的食料,变化了一些花样,诸如冬藏的蚕豆、花生、红枣、扁豆干、枸杞子、山芋干、核桃、松子仁,等等,现在的“腊八粥”不仅多样,内容也不知比以前丰富了多少倍。
以前,寺庙里一到腊八这天,是会给穷人施粥的。一碗“腊八粥”,温暖了世道人心。现在,我没有事也会在这一天到清凉寺去吃“腊八粥”,除了吃粥,主要还是想去听理海法师讲诵佛法。
所以,现在的腊八节吃“腊八粥”,不仅是为了养生,更不是为了果腹,已经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已经成了一种文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寒,即寒冷,小寒仅仅表示寒冷的程度。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天要冷了,但还没冷到极致。民间有“三九严寒”、“寒冬腊月”的说法,古人亦把十二月份称着“腊月”。今年进入“腊月”后就是小寒节气,之后的第五天就是“三九”,按理,今年的小寒应该是最冷的一个节气。民谚曰:“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在我国北方也流传着“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说法,但根据气象学统计,南方进入大寒才是最冷的时节。究竟是小寒冷,还是大寒冷,目前并没有定论。
记得我儿子出生那一年,一场大雪就下在三月份春分以后,我在多篇文章里记录过这场百年未遇的大雪的景象,以及这场大雪给大自然造成的危害。
我国有句成语叫“春寒料稍”,就是用来形容春天里的寒冷天气的,还有“乍暖还寒”,更是反映了春天里天气的特点。
根据我在南京生活近四十年的经历,我认为南京没有春天,“南京的春天,孩子的脸,一天变三变”,就反映了南京天气的特点。气象学把春天里出现的这种天气叫做“倒春寒”,就是指当时令到了春季,气温普遍回升,由于受北方频繁南下冷空气及南方持续阴雨的影响,使气温突然下降或出现大幅度雨雪的一种天气现象。“倒春寒”对老年人的循环系统刺激很大,容易造成老年人的血管收缩,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倒春寒”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的破坏力,会造成大面积烂秧、死苗和果树的开花结果。
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雀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大雁是随着阴阳而迁徙的,此时,阳气已动,大雁也准备陆陆续续向北飞了。虽然天气还冷,但北方已经到处可以看到在枝头嬉闹的喜鹊。雉始鸲中的“鸲”,这里是鸣叫的意思,就是说雉在感到阳气生长的时候会发出鸣叫。
此时,我想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给寒冬腊月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别看现在还是一片萧瑟,但分明地能够感受到万物孕育生命的无穷力量,待到春天来临,大自然必定是一片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