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与创业板博弈之谜
(2014-02-15 15:15:18)
本周市场的变幻的确是让投资者眼花缭乱,主板与创业板你方唱罢我登场,恕不知他乡与故乡,“新”与“老”在资金的推动下演绎了一场博弈大戏。
首先是创业板在周二再次刷新历史高点,曾一度上涨接近1560点,但随着银行、煤炭等传统蓝筹股的发力,创业板随后出现大幅跳水,并创下周成交的天量水平,其次就是中信银行突然在四个交易日内股价暴涨35.99%,这甚至令很多券商研究员都颇感意外,而能让这个在银行板块中质地最差的公司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大的跨越,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源于一则阿里巴巴即将入股的传闻。
不过,周四晚间中信银行发布公告对其进行了否认,一时间其被打回了传统的“原形”,该公司股价周五更是下跌1.82%,以银行股为代表的权重股回落让市场重新燃起的“二八”风格切换的幻想破灭,周五创业板再次企稳反弹导致市场的争论再起。
马年的大戏到底是看主板还创业板?目前投资者已是一头雾水,其实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从海外的经验看,新兴产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A股市场长时期出现的结构性行情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日本在70年代也同样经历过经济转型,在整个过程中,日本股市表现最优的投资组合为“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90年代初,韩国的货币供应开始回落,经济潜在增速出现放缓,去地产化成为了当时韩国的主要目标。在此期间内,韩国股市整体表现不佳,但内需消费及战略新兴产业的股票则取得了绝对收益。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也同样出现一轮经济转型,这使其信息技术在整个经济体中低位急剧攀升,代表新兴产业的纳斯达克指数在1990年时还只有400多点,而到2000年其已经攀升至5132点,美国科技股走牛周期长达10年之久。尽管中途曾遭遇过一场危机,但到2012年,美国信息行业的市值占比仍然由93年的6%扩张至20%。
对于目前的银行业而言,如果没有传闻的推动,还仍然看不到上涨的动力,此外其潜在的利空风险不可忽视。据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0%,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而2013年三季度末分别为0.97%和5636亿元,不良贷款在去年第四季度继续“双升”,此外截至2013年末,商业银行资本资充足率12.19%,略高于2013年三季度末的12.18%。
中国对于经济转型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去房地产化、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使得产业重心正在向创新型企业转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板的调整或许只是上升途中的稳固,因此从长远来看,创业板的调整或许是暂时的。
常言道;经济转型无牛市,目前还是结构性行情,2月处于明显的政策真空期,虽然A股的趋势性整体大行情还难以启动,主板与创业板间的“翘翘板”效应互为制约,但市场仍然会不断寻找主题性投资机会,此外,两会概念股或即将启动,新型城镇化、医疗服务和教育等相关题材股值得关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