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鈺卿魏含英魏含玉三代》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魏鈺卿 (1879—1946)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师从马如飞12弟子之一姚文卿习《珍珠塔》。魏天赋好而学艺勤奋,其师嫉,恐其超出己子姚如卿,影响如卿生计,遂留下部分《珍珠塔》脚本未予传授。光绪三十四年,魏在浙江嘉兴演出时,评话演员钟伯亭将其亡兄钟柏泉(亦马如飞十二弟子之一)所藏《珍珠塔》“二进花园”至“打三不孝”等脚本相赠,使魏的演出得以完善,及至上海演出,受到好评,成为20世纪20年代之响档,被称为“书坛文状元”。上海、苏州争相聘请,乃至火车往返,日场演出于苏州,夜场演出于上海,被传为美谈。除曾与其子含英短期拼双档外,长期单档演出。书艺功底深厚,善于以逼真的表演描绘人物。唱“马调”而有所发展,咬字清晰,苍劲有力、运腔自如、节奏明朗,“下呼”拖腔自成一家,人称“马派魏调”。传人有徒钟笑侬、薛筱卿、沈俭安、王燕语,子魏含英等。另曾自编自演《二度梅》,仅传魏含英。
灌有唱片《珍珠塔·哭塔、二次进花园、后哭塔》等选曲。
魏含英(1911—1991)
弹词名家,一级演员。江苏苏州人。魏钰卿养子。9岁从父学艺,13岁与父拼档说唱《珍珠塔》,后又兼说唱其父编演的弹词《二度梅》。1936年在光裕社出道。与父拆档后长期单档演出,为30~50年代《珍珠塔》响档。1957年,组建常熟县评弹团任团长。1959年,调苏州人民评弹团(今苏州市评弹团),任副团长。曾改编《母亲》、《棠棣之花》、《赵五娘》、《孟姜女》等长篇书目。说书台风飘逸、洒脱,唱腔在其父“正宗马派魏调”基础上而有所创新发展。其《珍珠塔》演出本经整理为80
回,由周良评注,1988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徒饶一尘、李一帆、戴一英、薛小飞等。曾任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省曲协副主席、苏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常熟市评弹团团长、苏州专区评弹团团长和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等。
魏含玉(1949-)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魏含英之女。1965年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曾参加评校演出队,1969年加入苏州市评弹团。后拜蒋云仙为师学《啼笑因缘》,并与侯小莉拼档演出。还说过《二度梅》、《九龙口》、《洞庭圆》等长篇,说表口齿伶俐,台风大方。擅唱“马调”,并吸收“翔调”某些音乐因素有所创新。曾去法国、香港等地演出。
-------------------------
魏钰卿父名魏小亭,业小甲(旧中国包揽婚丧宴席),魏钰卿曾习厨,自幼喜爱吹弹唱曲。1905年投擅说《珍珠塔》 的姚文卿门下(姚是马如飞的艺徒),从业评弹。魏钰卿天资聪明,酷爱评弹艺术,悉心苦练,进展很快。但因姚文卿之子如卿学艺远不及钰卿。姚文卿为了儿子日后生计着想,产生保守方法,没有把《塔》原原本本授予魏钰卿,特别是《婆媳相会》、《二进花园》 中精彩之处的唱词遗缺不少。尽管这样,魏钰卿一出师门就独放单档,初露头角便一鸣惊人,常在江浙各市镇演唱。
1908年,魏钰卿在浙江嘉兴时,另一书场的演员,是擅说评话《水浒》的钟柏亭,他亡故的胞兄钟柏泉是马如飞的爱徒,家中藏有《塔》脚本,钟柏亭之子鸿孙(后改名笑侬)拜魏钰卿为师学艺,作为交换条件,将“二进花园”至“打三不孝”一段脚本奉赠,终使魏的《珍珠塔》脚本成为完璧。
魏钰卿内秀,会吟诗作赋;台风佳,仪态斯文潇洒。他肯钻研,敢创新,率先在起角色时注意通过嗓音、语调的变化,手势、眼神的运用,来体现不同角色的年龄、性别、心情差异,同一角色在不同情景的差异,这在评弹的角色表演方面是一个重大突破。1924年上海《申报》上的一篇文章评论说:“……魏钰卿之《珍珠塔》细腻雅洁,说理透彻。而起采苹一角,尤觉聪明伶俐,表情之佳,真有传神阿堵画龙点睛之妙……”
魏钰卿嗓音高亢,咬字清晰,吐字苍劲,能一口气将数十句唱词连珠炮似的唱出来,节奏自由,句尾第六字拖腔常用连续顿音。既保持了马调原来的吟诵味,又在运腔上加强了起伏顿挫,创造了“下呼”的拖腔。三弦伴奏也从原来的和音拍板,进化到了比较有音乐性的过门。他唱的马调有了更多他自己的特色,是为“魏派马调”,也有称之为老魏调。
魏钰卿钻研文学,诗书作赋,状貌斯文,神情潇洒,达到了书风人品融成一体。魏钰卿说书,虽然仍是仿照前辈的传统习惯,坐而不立,而对书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加强了表现,当时听众有这样的评价:“听魏钰卿说的《塔》,不是魏钰卿在说书,而是方卿在讲话。”魏钰卿的唱,咬字清晰,吐字苍劲,弹三弦也从原来的和音拍板,进化到了比较有音乐性的“过门”,魏钰卿在苏州弹词《塔》的表现艺术上,是有贡献的。
魏钰卿在沪蜚声书坛后,苏州听众深为渴望,开设在临顿路青龙桥堍的国泰书场,派专人赴沪邀请,魏钰卿因沪地演出不能中断,只能日场来苏。散场后返沪说夜场,每天火车来回,若此锋芒,评弹界在30年代初是创举。
魏钰卿秉性厚道,对祖母、父母、极尽孝道,他的胞弟银生,虽也学会说书,却始终未曾上台公演,魏钰卿供养其终世,他除了对亲属和同业的周济,一向乐于助人,一日,清末状元陆润庠六十寿庆,魏钰卿在陆家唱堂会,至深夜归家,途经河沿街桥堍,见一老妇饮泣,泪流满面,经问,是子患重病无钱求医,不忍坐视亲子待毙,宁肯投河先死。魏钰卿遂将陆家唱堂会所得,倾囊相助。该母子两命幸存,不无魏钰卿的一分功德。
《玉祁镇志》有魏钰卿的文字介绍:著名曲艺家,“魏调”创始人。幼时其祖父、父亲栽培其读书,县试未中秀才,为县衙抄写,30岁时拜马如飞学生姚如卿为师,学习评弹《珍珠塔》。19世纪20年代,已作为评弹界的大响档誉满上海。被誉为“塔王”以及“书坛文状元”。还因为他当年曾编写《二度梅》的脚本而一举成名。他的唱腔继承了“马(如飞)调”特色,而被称为正宗“马调”,但在运腔上,向圆润和流畅方面发展,别具一格,就被称为“魏调”。魏钰卿是评弹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承前启后人物。魏钰卿的弹唱艺术传徒钟笑侬、薛筱卿、沈俭安、魏晋卿、王燕语、养子魏含英等,近世弹唱《珍珠塔》的名家、响档大多出自魏钰卿一脉,其中尤以沈俭安、薛筱卿影响最大。
听魏含英说书,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很少起到爆头,不过分书卷气,丝毫没有一点野蛮。可以说是“磨盘派”,轻轻地推,慢慢地磨,细细地出浆,渗透进了石槽,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感。但最关键的是,那底盘是稳固的,是坚如磐石的,是有深厚基础的。厚积而薄发,绰绰有余。说到“独角书”,要对这个人物的思想言行有深入了解才行,切身体会、用心感受,恐怕才可能真正把书中的人物支撑起来。
魏含英的唱,和他的说表一样,继承了魏钰卿并加入自己的特性,独树一帜。“魏调”是疏朗有致、仪态万千的高级唱法。从来“魏调”的唱都是说表的一部分,是完完全全为说书服务的。这与蒋调、俞调走的不是一条路。魏含英对其父魏钰卿的弹唱风格有继承也有发展。因为同是放单档演出,书路相同,均擅连韵叠唱,因而整体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但父子两人的嗓音特征差异颇大,父高亢而子喑哑。为了扬长避短,魏含英在弹唱时用情更多,更细腻。他将其父高亢峻急、迭句连唱的“魏派马调”适当放平放缓,发展成节奏贯一、旋律性更强的魏调唱腔。
《玉祁镇志》也有魏含英的文字介绍:魏含英8岁学艺,13岁就上台说书,17岁开始放单档,并坚持始终。陈云少年时曾听过魏钰卿的书,对他非常喜爱,因此一生中爱上了评弹。上海解放后,他特意寻找“魏调”传人,把魏含英请去,听他弹唱《珍珠塔》。1963年魏含英代表苏州专区评弹团到北京汇演,周恩来、陈云多次去听魏含英演唱,并受到他们的接见。以后,陈云每到上海,总要见见魏含英,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魏含英之女魏含玉,也是弹词女演员,1965年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曾参加评校演出队,1969年加入苏州市评弹团。后拜蒋云仙为师学《啼笑因缘》,并与侯小莉拼档演出。还说过《二度梅》、《九龙口》、《洞庭圆》等长篇,说表口齿伶俐,台风大方。擅唱“马调”,并吸收“翔调”某些音乐因素有所创新。曾去法国、香港等地演出。
1977年5月16日,陈云同志在杭州同苏州市评弹团演员毕康年、邵小华等谈话,了解苏州市评弹团的人员、书目、演出、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特别问到评弹演员魏含英、徐云志、周玉泉、谢汉庭、薛君亚、庞学庭、王月香、薛小飞、林慧娟、张君谋、陈瑞麟等人的近况,说:“这次想请你们演出两场,50分钟一场,一回弹词,一回评话,听听你们青年演员的水平。我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名誉校长’,当时学校是我建议创办的。”陈云同志的姑母是上海青浦人,他少年时在青浦读书,经常在书场听魏钰卿弹唱《珍珠塔》,因此,对评弹情有独钟。上海解放初期,他特请魏含英去叙旧,并风趣地对魏含英说:“年轻时常常听你老爷子的靠壁书。”“靠壁书”就是靠在墙壁上听书,不需付钱。陈云同志有请魏含英弹唱了一段《珍珠塔》。1963年,魏含英代表苏州专区评弹团赴北京会演,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几次到书场听魏含英弹唱。魏含英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后来,陈云同志到上海、苏州,又少不了请魏含英去演唱。1988年,陈云同志书写条幅,特意托人带到苏州,赠送给魏含英。条幅上写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表达他对评弹事业以及“魏调”父子两代人的关心和鼓励。
点击以下图片打开《魏鈺卿魏含英魏含玉三代》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