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斌奎杨振雄杨振言杨聪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2019-06-05 14:44:04)
                                                   评弹印象(二十四)                 tycqycqy5
杨斌奎(1897——1972)男,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与长子杨振雄(1920——1998)次子杨振言(1921——2008)三人在评弹界有“书坛杨家将”“评弹三杰”之誉。
他幼时好学不倦,尤喜苏州弹词一门。12岁时拜姐丈赵筱卿为师习唱《描金凤》《大红袍》两书。赵筱卿教授内弟,循循善诱,不到两年衣钵尽传,成为赵最得意弟子。艺成后与赵拼档说书达数十年。后与赵拆档后短期与师弟程鸿奎拼档说书。后放单档在江浙码头说书。
1938年携次子杨振言到上海说书,但上海已有如日中天的夏荷生与之竞争。因为夏重于演,精于弹唱。杨斌奎就以细腻说表和描摹来争取听众,唱腔接近“沈调”行腔。获得很好口碑。
10岁起从赵筱卿学《描金凤》、《玉夔龙》。出道后,先与赵筱卿拼档,充下手;又与陈鸿奎短期拼档后一度放单档。40岁后进入上海。曾在犹太富商哈同私邸“爱俪园”做长堂会10余年。由于唱堂会需要,并得府邸中文人协助,编说弹词《东周列国志》及《太真传》(后发展为《长生殿》)。之后,先后与长子杨振雄、次子杨振言拼档。
作品及贡献演出书目除《大红袍》、《描金凤》外,还曾说过《华丽缘》等。1950年参加书戏《小二黑结婚》、《三雄惩美记》演出。1951年编说长篇弹词《渔家乐》。1954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曾与杨德麟拼档说唱《描金凤》、《四进士》等,并参加中篇《神弹子》、选回《抛头自首》、《怒碰粮船》等的整理及演出。说表不温不火,稳健老到。脚色分寸感强,恰到好处,海瑞、钱志节、陆子文等均其擅场。后在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学馆任教。
1947至1948年曾当选为上海评弹协会理事长。1949年任上海评弹改进协会会长。1962年任上海市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传人除二子外,另有徒周剑虹、浦振方、张振华等。
出生: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逝世:1972年,农历壬子年

杨振雄(1920.4——1998.8),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杨斌奎长子。9岁随父学《大红袍》、《描金凤》,11岁即登台演出,14岁上电台播唱。1944年后在江浙一带单档演出。一度倒嗓,恢复后嗓音转亮。期间致力于将清传奇《长生殿》改编为弹词,并在表演上借鉴昆剧艺术,形成独特的风格。1948年进入上海,以《长生殿》一举成名。
人物生平
杨振雄,9岁读完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寒便与父学艺,上台“插边花”唱开篇说书。
14岁由父亲杨斌奎领他在苏州光裕社出道,取得艺人身份。
为了得到更多锻炼,也为了让弟弟能够随父亲学艺。19岁他离父放单档独自到江浙农村小镇跑码头。达六年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染上肺结核,不久又二次倒嗓。贫病交加的他却利用这个机会苦学文化,天天钻在图书馆里学习。
身受日寇侵略之苦的他,对唐文化很感兴趣,便将爱国热情寄托在《长生殿》的改变上,他以父亲的《太真传》为基础,洪升的《长生殿》为蓝本,花了4年完成了长篇弹词《长生殿》脚本初稿。
40年代结识红颜知己费一苇(沈月箴),之后与她合作将《水浒》中武松故事改编为弹词《武松》;57年两人合作改编中篇弹词《王佐断臂》;61年又合作将弹词《西厢记》整理成文字本;她也参与了《长生殿》文字整理加工。
此后杨振雄在上海新仙林书场演出《长生殿》受到昆曲名票徐凌云;昆曲名家俞振飞的赏识,介绍梅兰芳;盖叫天等艺术大家来听书。他得以与大师们进行艺术交流,书艺更加提高。1948年在沧洲书场演出,亚美麟记电台实况转播,《长生殿》红遍江南。
1948年前后在弹唱《长生殿.埋玉》时他将昆曲声腔熔入“夏调”中形成了激越挺拔,苍劲沉郁,紧弹散唱,真假嗓并用,具有浓重昆曲韵味的“杨调”唱腔。
1949年与费一苇(沈月箴),合作将《水浒》中武松故事改编为弹词《武松》,又虚心象有“活武松”的盖叫天求教。盖叫天也一次不漏的听完他2个月的《武松》,给予很高的评价。
1953年拜黄异庵为师习说《西厢记》,并加以整理改编。
1954年与父亲,弟弟加盟上海评弹团,与弟弟拼双档弹唱《西厢记》,《武松》,《长生殿》红遍江南。编演〈武松》时对牌子曲“海曲”和“陈调:进行个性发展。弹唱《西厢记》时又投入对“俞调”的琢磨上,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杨派俞调”。
1961年与弟弟到北京演出,《人民日报》.《曲艺杂志》给予整版文章对他加以赞赏。开篇《宫怨》唱片被评为“金唱片奖”。1962年赴香港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纹革动乱时,被列入“上海评弹团十大牛鬼蛇神”打到牛棚里。并将他耗尽一生心血的《长生殿》脚本烧毁,使他欲哭无泪。
文革后他又重展雄风,录制了许多弹词影象资料。《西厢记》还送到中南海给陈云老首长欣赏。又以惊人的毅力,将文革中烧毁的《长生殿》脚本几百万字整理出来,导致脑梗小中风,后又患上口腔癌。
96年参加弟弟从艺60周年的演出,排演了《长生殿.絮阁》因中风故三弦由他人带弹。一句“小别重逢更觉美”掌声雷鸣。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演出。
1998年《长生殿》终于出版,不久杨振雄便带着他的《长生殿》驾鹤西游了。一代名家走完了78岁的生命历程。
1949年与费一苇合作,据《水浒》中武松故事故编为长篇《武松》,演出中对说表、脚色等艺术又有所发展。1953年,从黄异庵学长篇弹词《西厢记》,并与黄拼档,对书目及书艺均有丰富提高。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与弟杨振言拼档,演唱《武松》、《西厢记》,并参加中篇《猎虎记》、《神弹子》、《蝴蝶梦》及选回《换监救兄》、《絮阁争宠》、《咸阳献饭》、《打棍出箱》等演出。1958年后,编演的书目有中篇《王佐断臂》(与费一苇合作改编),短篇《新安江上的英雄》,长篇《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以及参加中篇《晴雯》等的演出。曾于1959年至武汉、西安、成都等地巡回演出并参观有关《长生殿》史迹;1961年春赴京津、两广巡回演出;1962年夏赴香港演出。1976年后参加演出中篇《冤案》、《丹心谱》等。说表典雅练达,激情充溢。脚色得俞振飞、徐凌云传授,融昆曲表演程式于弹词中,生动细腻。脚色如张生、莺莺、唐明皇、李太白、陆文龙、武松等,潇洒拔俗,淋漓尽致;其他如西门庆、武大郎、法聪、高力士等也颇具特色。表演注重手面、身段,扇子功亦有造诣。演出现代书目,从说表到脚色都有所突破,刻画老年知识分子、铁路工人及白求恩形象有独到之处。早年弹唱以“俞调”为主,功底深厚。演唱《西厢记》时,结合人物性格、感情,对“俞调”有所发展,唱来委婉动情,具有个人风格。人称“杨派俞调”。在单档演唱《长生殿》时,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流派唱腔“杨调”(亦以杨小名阿龙而称“龙调”),以激越深沉为特色。代表作有《剑阁闻铃》、《昭君出塞》等。有一定写作能力。1961年与费一苇合作将弹词《西厢记》演出本整理成文字本,并于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80年代后期将所说《长生殿》整理为阅读本。1992年获中国第二届金唱片奖。与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 有数十年的交情。
艺术评价
当代评弹届的艺术家中,真正将评弹拔高为表演艺术的非杨振雄莫属,同时期的艺人中很难找出能同杨振雄表演风格相接近的人来,他表演过程中的投入度也是超出其他艺人的,听杨振雄的书给我的感觉是同时享受昆剧,京剧,评弹的综合魅力,要将这三门艺术之长溶为一体说说容易,真正做到的也只有他了.
先说唱吧,他的杨调是在夏荷生的夏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杨振雄在弹唱时注重人物性格的表达,通过嗓音的忽高忽低,时而停顿时而拖长音,在每句的结尾更是用足韵味,显得每句较慢,故他在三弦的伴奏上采用快而有力的弹奏来化解唱时的慢,紧弹慢唱是他唱腔的一大特色.杨振雄小嗓的运用无与伦比,他的俞调功力尤为深厚,其间的大小嗓转换可说天衣无缝,本人比较偏好男唱俞调,因为中间的真假嗓转换的声音是女声俞调唱不出的,杨振雄的小嗓在其演唱俞调时表现得最为出色,在<<宫怨>>;一曲中仅开头西宫二字就足显出口不凡,声音落地不飘,亮而不刺耳.
他的说表又有其特别之处,我归纳为典雅练达,激情充溢.由于杨振雄对昆曲情有独钟,深得俞振飞,徐凌云的传授,所起的生角更是充满了书卷气,以笑声为例,我听到的杨振雄的笑同俞振飞的笑几乎如出一辙,在<<;长生殿>>;的絮阁争宠中所起的唐明皇一角,一句"妃子啊"同当年俞振飞的表演不相上下.不光生角,其他各种性格的人物他都表演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印象深刻的有<<;武松>>;中武大郎,兄弟重逢时的"快活煞哉",别兄时的"舍不得咯我的好兄弟",到死前的惨叫"好兄弟啊倷要替我报仇啊",句句声情并茂,让人不得不佩服杨振雄的表演力.
杨调
杨调是弹词世人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杨调发挥了弹词唱腔的吟诵体特色,适当融入抒情成分。他不务旋律的花俏华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并吸收昆曲的发声、润腔方法,唱时,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常根据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同时,加上速度快、跳跃性强的戏剧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声闳气贯,间有凄切苍凉之处,激情撼荡,感染力较强。除了《长生殿》书中唱篇外,代表性唱段有开篇《剑阁闻玲》、《昭君出塞》、《紫鹃夜叹》及《武松·打虎》、《晴雯·夜探》等选曲。
杨调保持了弹词单档说书,说和唱紧密结合的特点。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包括口中八技,如《剑阁闻铃》前面的马蹄声,《昭君出塞》中的鸦噪风啸,《打票车》前的气笛车轮声,《武松打虎》中人物的说白等等,对设造意境,强化气氛,表达感情都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杨振雄有时将弹词牌子曲,吸收进自己的唱腔,如《武松打虎》中的海曲,《打票车》中的滚绣球等,以加强表现力,并使之与杨调风格相统一,融为一体。杨调在演唱现代题材的书目《白求恩大夫》、《丹心谱》等时,又有新发展。
杨振雄具有深厚的俞调功底。他所唱的开篇《宫怨》和弹词《西厢记》中莺莺、张生的唱篇,所用俞调都带有浓烈的风格特色,能细致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委婉动听,声情并茂。其真假嗓的运用,拖腔的深沉下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称杨派俞调。

杨振言
杨振言,男,苏州弹词演员。出身于评弹世家,所唱蒋调有其个人特色,听众称之为“言调”擅唱“蒋调”“夏调”“俞调”。其父乃弹词名家演员杨斌奎。,胞兄乃弹词名家“杨调”创始人杨振雄(1920—1998)。
他1935年即随父习艺,考攻长篇弹词《描金凤》、《大红袍》。16岁起与父拼档,登台演唱崭露头角,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驰名。1954年进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与兄杨振雄长期拼档弹唱《长生殿》、《西厢记》。杨振言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与杨振雄通力合作共同创造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杨氏昆仲成为珠联璧合蜚声书坛的杰出双档,能互易上下手,是评弹界黄金组合。而双档书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使“杨派”;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杨振言艺术功底十分深厚,角色生动,说表清楚,铿锵有力,节奏感强,演唱富有激情,嗓音宏亮,中气充沛,尤其擅唱蒋调,因其韶味独特自成一格被听众称为“言调”。所唱《宝玉夜探》、《莺莺操琴》、《剑阁闻铃》、《林冲夜奔》等多首弹词开篇,长期以来深受广大听众喜爰 
杨振言不但书艺高超,而且在创作上也很有建树。他与杨振雄共同整理的《西厢记》之《闹柬》、《回来》以及《描金凤·换监救兄》等优秀传统分回,都成为书坛精品。由杨振雄早年编写、杨振言加工整理的中篇评弹《赵氏孤儿》,在1994年上演后受到广泛赞许。
杨振言虽然早在1982年就己退休,但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评弹艺术,1985年起先后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介绍评弹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曾发起组织了上海评弹团京剧票房会,并担任会长。其兄杨振雄,擅唱京剧小生,又会昆曲。他们弟兄双档合说的弹词《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潇洒飘逸,很有书卷气,颇具“俞派”小生的高雅风范,成为书坛一绝。俞振飞当年亦喜听杨氏昆仲的《长生殿》,认为“很有品位”。
勤提携 毫无保留   周红告诉记者,当年自己想说《描金凤》,杨振言老师二话没说就毫无保留地把这部书给了她,不收分文,而依照“惯例”,老师收学生并传授自己的作品往往要收取“拜师金”,而周红还不是杨振言的学生,只是他的搭档余红仙的学生。周红说,她和高博文合作的《描金凤》在乡音书苑演出时正是大热天,老人家不顾天气炎热赶去看,他们去无锡演出,杨振言也跟到无锡,为两个年轻人把关、提意见。
杨振言病倒后,周红每次去看望,他总是关心周红最近在“弄什么”,周红打电话去想要《西厢记》的本子,老人家一个晚上几次提醒家人要把《西厢记》的本子找出来给周红。去年周红为了要演《厅堂夺子》,又去向杨振言求教,当时老人家的身体还不错,便一字一句唱给周红听,指点她应该怎么唱。周红说,《西厢记》她在台湾讲课时演过,在上海还没演过,本想和杨振雄的儿子杨聪合作,录像也拿来了,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排,“现在杨老师再也听不到了。”
2004年5月2日因突发脑溢血而倒下。后因脑溢血后遗症心律衰竭,于2008年在上海第六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出生:1921年,农历辛酉年
逝世:2008年5月6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初二日,21时40分

杨聪 上海评弹团,杨振雄之子


点击以下图片打开《杨斌奎三代》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杨斌奎杨振雄杨振言杨聪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