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祥原名朱耀奎(1894~1969),江苏无锡人。父朱晋卿原擅古彩戏法,中途改业苏州滩簧。朱耀奎挂牌艺名朱耀祥。他幼年随父学古彩戏法及苏滩。时苏州评弹兴盛,16岁时拜邱鸿翔为师,习弹词《白蛇传》。19岁投师赵筱卿门下,说唱《描金凤》、《大红袍》。满师后便在其父做堂会演出古彩戏法和苏滩时加唱弹词。苏滩“后滩”演出时用各地方言,使他学会多种方言,并运用到评弹中。其父在民国25年(1936)于苏州去世。朱耀奎乃承父业及艺名,将耀奎改为耀祥。
20世纪30年代,苏滩堂会业务衰落,朱耀祥便专业弹词,于江浙一带码头演唱。后与张少蟾、赵稼秋拼成三个档,弹唱《双珠凤》等;张少蟾离去后,遂与赵稼秋拼档弹唱《四香缘》。
上海萝春阁书场开张,原应聘的艺人失约。经人介绍由朱耀祥、赵稼秋首档演出。当时,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姻缘》在上海新闻报上逐日连载,非常受人欢迎,风靡一时。朱耀祥请朱兰庵将小说《啼笑姻缘》前段改变成长篇弹词(后由陆澹庵编续唱词),与赵稼秋拼档首次演出于上海萝春阁书场。该书目题材新颖,说法滑稽突悌;起脚色时,按人物的不同籍贯、身份,年龄和性格,配以各种方言。这在当时书坛上尚属少见,演出效果极佳,遂成为上海的弹词响档。不仅革新说表语言,把戏曲程式化的起角色改为生活化的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并逐步创出“祥调”唱腔,节奏明快,旋律下行,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朱耀祥、赵稼秋把小说改编成弹词,开创了苏州弹词说现代书的先声,在当时,对苏州弹词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啼笑因缘》从此成为评弹主要书目之一。
朱耀祥30年代初与赵稼秋弹唱长篇《大红袍》《四香缘》等。《啼笑因缘》改成之后 ,反复试唱加工 ,于
1935年在上海演出获得成功。之后,又在电台唱。演出中对脚本不断丰富,并吸收文明戏、民间小曲等,以新颖艺术手法,使听众耳目一新,由此声名大振,成为当时驰誉上海的响档。
其说表有较深底 ,尤擅 “ 乡 谈 ”
,并能结合时尚 ,灵活发挥 。所创唱腔 吸收苏滩行腔 ,自成一家 。世称“ 祥 调 ”
。有时自拉二胡伴奏,为当时书坛所不常见者。大中华唱片公司曾灌制成唱片。其他表性唱段《啼笑因缘·别凤》后收入《苏州市曲艺音乐集成》。
新中国建立后,朱耀祥加入常熟评弹团。60年代初朱耀祥、赵稼秋双档加入苏州市人民评弹团。朱耀祥曾与赵稼秋合作灌制唱片《啼笑因缘》中的选曲"别凤"、"家树回杭州"等。于1969年辞世。
朱耀祥擅起“脚”色,无论传统书目或现代题材书目,从达官显贵到三教九流,各类人物都能起得形神兼备。嗓音高亮,唱腔虽出自老书调,但在节奏和起伏上均有较大变化。运腔多用上旋音,起伏显著,伴奏轻松明快,形成了高昂流畅,顿挫分明的特有风格,称为朱调(也称祥调)。
传人有子:朱少祥、朱幼祥、朱小祥,学生有:姚荫梅、徐似祥、程美珍、陈平宇、高美玲、秦锦雯等。其子朱少祥又传徐丽仙、蒋云仙等人。
赵稼秋(1898—1977),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青年时从朱耀庭学弹词《双珠凤》。出道后,先后与师弟杨镓磐及朱介生等拼档在上海等地演出《双珠凤》。婚后一度从商,终因热爱评弹艺术,再度登台,与朱耀祥拼档弹唱《大红袍》、《四香缘》等。
20世纪30年代初,请朱兰庵、陆澹庵将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改编为弹词,并在演唱中革新表演,吸收文明戏及民间小曲等,增加方言及噱头,使听众耳目一新,声名大振,与朱耀祥成为30年代一大响档。除书场外,还经常在电台播唱。
20世纪40年代,曾说过新编长篇弹词《玉堂春》、《秋海棠》及《孟丽君》等。并曾多次参加书戏演出。1949年后,又积极编说新长篇《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及《相思树》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加入常熟县评弹团。60年代初赵稼秋、朱耀祥双档加入苏州市人民评弹团。
赵稼秋曾与朱耀祥合作灌制唱片《啼笑因缘》中的选曲"别凤"、"家树回杭州"等。
赵稼秋说表生动流畅,表演泼辣大胆,能演“脚”色面广,并擅长多种方言,堪称“活口”。唱腔以“书调”为主,明快自由,善唱白话开篇。
赵稼秋、朱耀祥把小说改编成弹词,开创了苏州弹词说现代书的先声,在当时,对苏州弹词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啼笑因缘》从此成为评弹主要书目之一。
朱小祥(1929——1988)乃弹词前辈名家,祥调创始人朱耀祥(1895——1985)之子,从父亲处学完弹词便与朱耀祥,赵稼秋拼“三个档”,弹唱《啼笑因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上海滩。他家学渊源,一曲开篇,神肖乃父,收音机中难以分辨。说书亦迎合潮流。为一般听众所欢迎。除家传之《啼笑因缘》,又自编之《秋海棠》,有“前进艺人”之誉。解放后加入无锡评弹团。
代表作有《天桥听歌》《 西厢开篇》《 骂金钱》《 上海少奶奶》等。
祥调
创始人朱耀祥,原名朱耀奎,无锡人。少年时继承父业----表演古彩戏法和演唱苏滩。在喜庆堂会演出之前,先要说唱一段吉利诙谐的笑话,内行话称“卖口”,朱耀奎擅长乡谈,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各地方言,转业说书后,他先拜弹唱《白蛇》的周凤祥为师,改名朱耀祥,又师事赵筱卿,经常奔走于中小码头,平平不得志。而后,经道友介绍,与赵稼秋拚档,请陆谵安先生帮助改编《啼笑因缘》,在上海萝春阁书场演出时,他们敢于创新,擅于乡谈,配合默契,因之名声大振,书场连连客满,电台播音繁忙,堂会应接不暇。当时曾和沈薛、蒋朱、并驾齐驱。
独有艺术特色的祥调,主要来源于马如飞的马调和苏昆唱段。朱耀祥和马如飞的嫡传弟子魏钰卿接触较多,高山流水,一气呵成的马调对他深有影响。他博采众长,不断钻研,加之音域较广,高低幅度大,创造了一种激昂欢快、高亢铿锵、善于表达喜剧色彩的祥调唱腔,这种唱腔的发音特色是:脑后音和前额结合,高音和中音结合,真嗓和假嗓结合,中速和快速结合,而且先接得自然和谐,他的绝唱开篇,《樊家树听歌》可称是祥调的精髓,是他唱腔艺术发展的高峰,惜乎!没有录下音来,留给后人。解放以后,朱耀祥曾是常熟市评弹团的演员。1971年,因中风病变,卒于上海。(朱寅全)
在所有祥调的继承者中,著名演员程美珍的弹唱颇得先生的真传。她唱的祥调嗓音高亮,节奏和起伏上有较大变化。运腔多用上旋音,起伏显著,伴奏轻松明快,突出了祥调的高昂流畅,顿挫分明的特有风格。
四人组在详调专辑中曾经特意做出来七只开篇,深受网友喜爱。近日程老师托念晴兄弟问网友要一些她唱的开篇(程老师本人没有太多收藏),四人组广为收罗,在节目收集过程中冷雨小朋友等多位网友奉献出了自己的珍藏开篇。程老师非常激动,托念睛夫妻务必转达她的谢意。并送上近照感谢众多祥调迷对她的牵念。
---------------------------------
李仲康(1907—1970)
弹词演员。浙江海宁硖石人。16岁从父李文斌学唱《杨乃武与小白菜》,艺成后长期在江浙城乡演出,受到欢迎,故有“码头老虎”之称。1959年加入苏州市人民评弹二团,1963年调苏州市人民评弹三团。说表语音清楚、字字铿锵,精、气、神俱足。唱腔节奏明快,起伏自如,与其子子红拼档后,子红琵琶伴奏时用多种技巧衬托,使唱腔更具特色,人称“李仲康调”。传人有子李子红,徒张如秋、余韵霖、金丽生等。
李仲康调
朱寅全
“听那隐隐樵楼三更催,月移树影上窗来,她是翻翻复复难安抚,层层思潮心上来。。。。。。”每当电台播送这段唱腔不同寻常的《杨淑英夜思》时,老资格的听众一猜就中,这是苏州市评弹团团长金丽生弹唱的的其师的流派唱腔-----李仲康调,宛转中含有刚劲,高亢中带着悲壮,吐字清晰,旋律流畅,深受听众青睐。
李仲康是李伯康的胞弟,浙江硖石人氏。年少时先在杂货店里学生意,后随其父李文彬学艺,十七岁时父子拚档演出。李文彬是长篇弹词《奇冤录》即《杨乃武》的最早作者。他颇有才华,能编善唱,使李仲康受到熏陶,奠定了艺术基础。他放单档后,继续苦心钻研艺术,不断丰富脚本,书艺突飞猛进,在码头上拥有众多听客,故而有“码头老虎”之称。刚出道时,他的弹唱很平常,只是按照父亲传授的老俞调、马调反反复复地唱,只是感到单调陈旧,听者觉得枯燥无味。他决心从老圈子里冲出来,更新唱腔。
流派的形成,有的是师承前辈,自成一家,如蒋月泉的蒋调蜕化于周玉泉的周调,有的却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藏已之拙,抒已之长,熟而生巧,巧而成格,李仲康就是这样。他嗓子虽差一些,但咬字清楚,考究平仄,字准腔圆,且平时喜爱歌曲,社会上一曲新歌刚流行,书台上他就弹奏出来。尤其是他善于把握各类角色的感情特点,遇到重要唱段、重点唱句时,加强节奏,加强语气,如杨在堂面上受屈怀恨小白菜时,他在唱句里不断用“嗯嗯嗯嗯”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使听众为之动情。他在马调基础上,不断丰富音乐语言,经过一个混用过程的化合过程,一种别开生面的唱腔脱颖而出,有人指责这是怪调,多数听众却大为赞识,认为别有风味。
后期,李仲康与其子李子红合作,在乐器弹奏上配合得紧凑默契。李子红利用琵琶的拍音、滑音、挑拨、刹清、洒音、长滚音及四根弦线的高低音,为李仲康的演唱烘云托月,使他的流派唱腔更为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弹词流派唱腔大典朱耀祥调李仲康调
01 啼笑因缘-别凤
02 啼笑因缘-骂金钱
03 啼笑因缘-凤喜临终
04 昭君和番
05 追韩信
06 西厢开篇
07 杨乃武-三大宪审小白菜
08 杨乃武-学台大堂翻案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此处打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