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弹词流派唱腔大典夏调翔调(CD音频专辑)01/08夏荷生徐天翔

(2018-03-22 11:01:16)
〔夏调〕是夏荷生继承〔俞调〕所创的流派唱腔。夏荷生(1899-1946),浙江嘉善人。少年时从伯父夏吟道学唱俞调,后从演唱《描金凤》、《三笑》名家钱幼卿学艺,出师后声誉胜过乃师。他定音较高,以响弹响唱为特色。演唱时,上半句用假嗓,下半句用真嗓,真假嗓结合十分贴切自然。他演唱的《描金凤》有很多创造,人称“描王”。
----------------

夏荷生 (1899—1946),嘉善魏塘镇人。14岁到上海商务印刷厂当排字工,因工伤回家。夏家的厅堂曾开设书场,使他从小就受到评弹艺术的熏陶。在养病时,随伯父夏吟涛学说《倭袍》。16岁,拜擅说《描金凤》的名家钱幼卿为师,学习评弹艺术。秉性聪明,又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从师后虚心求学,不仅得到老师的真传,还能吸取各家之长。如唱腔吸收张步云的“小阳调”,以及俞调、马调的特点;表演吸收王斌泉的特长,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先后学唱过《三笑》、《描金凤》、《双金锭》三部长篇,以钻研《描》书功力最深。1925年,初次到上海老城隍庙东方书场演出,说唱时大小嗓运用自如,高亢处有穿云裂帛之势,细微处却又如泣如诉,令人回肠荡气,赢得“金嗓子”的美称,书场连日爆满。各大书场、电台、堂会竞相邀请,一时名声大振。1929年,参加苏州评弹书会,说《描金凤》中“汪宣上吊”一回,由于说表层次分明,嗓音高低相济,遣词用语得当,唱腔苍劲缠绵而又飘逸,震慑了全场听众,并一再要求说下去。从此“夏调”蜚声苏州和整个评弹界,被誉为江南“描王”。先后入上海润余社和苏州光裕社。红遍江、浙、沪地区,成为评弹界一颗巨星。其书德高尚,与同行相互学习,对场方从不失约,对听众从不少说一分钟,为亏损书场说书解难,为遇难朋友慷慨解囊,识者称道。198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举行纪念弹词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纪念会。会上播放其演唱的录音片断,总结其艺术成就。
    提到夏荷生,评弹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他是上世纪30年代红的山崩地裂的弹词前辈。弹词流派“夏调”唱腔乃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由于演出繁重,经常咳血,每上台演出必先吸食鸦片提神,日久成瘾有一次他弹唱得意唱段《描金凤托三桩》正想高翻,来个“海底翻”时嗓子开了花,听众给了个哄堂倒彩。他决心摒弃这种“上海生活方式”回到故乡浙江嘉善休养。可没几年又被书场老板争着拉回上海,又日夜赶场子,身体就更坏了。30年代有一位富商极为欣赏他的书艺,夏天请他到庐山避暑,名义是叫他唱长堂会,其实是助他戒除毒瘾。说书艺人上庐山,当时乃一大盛事。报纸一登夏荷生知名度更高了,秋后回沪场东都来邀请,唱得太多,精神又搭不够了,为挤出更多说唱时间,他把鸦片改为了白面,又打了“盖世维雄”“海洛因”针,一天到晚处于兴奋状态。当他决心戒除毒瘾时,肺病已经到了晚期,一病不起。1946年秋,一代“描王”因病逝世,享年48岁,他一身绝技,和高亢挺拔一波三折的夏调唱腔徒辈和当时弹词界中,无一人接得上去。他的债务由兄夏康年范栗田多方筹措,后由光裕社钱锦章,范寄舟倡议苏浙沪八百道众义演5天收入全数清偿葬费。一代名家后事如此之萧条!安葬在魏塘西大街护城河旁。 1986年6月23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举行纪念评弹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纪念会,当时健在的评弹名家姚荫梅、杨振雄、唐耿良、蒋云仙、吴君玉及他的学生赵飞飞、徐天翔等人均参加。会上播放了夏荷生演唱的《三笑·上堂楼》、《描金凤·汪宣扮假死人》等录音,
-------------------------
  夏荷生(1899-1946) : 弹词演员。浙江 嘉善魏塘镇人。因其父在嘉善城厢镇开设夏厅书场,他自幼聆及各家演出,深受熏陶。14岁到上海商务印刷厂当排字工,因工伤回家。夏家的厅堂曾开设书场,使他从小就受到评弹艺术的熏陶。在养病时,随伯父夏吟涛 学说《倭袍》。16岁,拜擅说《描金凤》的名家 钱幼卿为师,学习评弹艺术。秉性聪明,又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从师后虚心求学,不仅得到老师的真传,还能吸取各家之长,唱腔吸收 张步云的“小阳调”,以及俞调、马调的特点;表演吸收 王斌泉的特长,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先后学唱过《 三笑》、《 描金凤》、《双金锭》三部长篇,以钻研《描》书功力最深。习《描金凤》时曾经拼档数年。拆档后,一度退出光裕社,加入上海润余社,单档奏艺于江浙城乡。20年代初,某次苏州会书,因说《描金凤·俊巧戏主》一回 一鸣惊人,声誉日增,与王斌泉、 陈瑞麟合称“码头三巨头”。1924年到上海,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年余。1925年,初次到上海老城隍庙东方书场演出,说唱时大小嗓运用自如,高亢处有穿云裂帛之势,细微处却又如泣如诉,令人回肠荡气,赢得“金嗓子”的美称,书场连日爆满。各大书场、电台、堂会竞相邀请,一时名声大振。
  1929年,参加 苏州评弹书会,说《描金凤》中“ 汪宣上吊”一回,由于说表层次分明,嗓音高低相济,遣词用语得当,唱腔苍劲缠绵而又飘逸,震慑了全场听众,并一再要求说下去。从此“ 夏调”蜚声苏州和整个评弹界,被誉为江南“描王”。先后入上海润余社和苏州光裕社。红遍江、浙、沪地区,成为评弹界一颗巨星。
  数年后至沪复档,演出于邑庙 得意楼书场,因其说噱弹唱演俱佳,听众蜂拥而至,据当时报纸记载,谓场内 人满为患,楼面欲坍。自此,风靡书坛历久不衰。30年代末,被上海听众评为“四大名家”之一。说功火爆,精气神尤为充沛,边说边演。所起生旦净丑诸角,均能抓住特征,模拟角色之音容笑貌, 惟妙惟肖。角色转换灵活、深入。运用一顶瓜皮小帽,推前挪后,可现出多种角色。嗓音铿锵高亢,挺拔清亮,响弹响唱,真假嗓结合,节奏感特强,且顿挫显著,高低强弱声对比极为鲜明,富有表现力,世称“夏调”。其书德高尚,与同行相互学习,对场方从不失约,对听众从不少说一分钟,为亏损书场说书解难,为遇难朋友慷慨解囊,识者称道。为人重义,提携后进, 不遗余力。 姚荫梅、 张鉴庭、 张鸿声、 徐绿霞等,在走红书坛前后,均曾得其帮助指点。治艺严谨,常嘱后辈:“上了台就要拼,有病也不让听众觉察。”始终身体力行,因 积劳成疾,壮年病故。灌有《描金凤·托三桩》、《描金凤·汪宣扮死》、《三笑·周美人上堂楼》等唱片。有徒 徐天翔等。
  198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举行纪念弹词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纪念会。会上播放其演唱的录音片断,总结其艺术成就。

徐天翔 (1921—1992)
弹词演员。原名韵笙,上海人。1936年师从夏荷生习《描金凤》。曾与杨德麟拼档。1956年至1957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工作,1959年加入浙江曲艺队(今浙江曲艺团),为该团创建人之一。说唱书目,除《描金凤》外,50 年代以后,还有长篇《白毛女》、《宝莲灯》、《血碑记》,中篇《东海女英雄》等。唱“蒋调”、“薛调”以及京剧的某些腔调,形成较为昂扬、明朗,较具时代气息的唱腔,人称“翔调”。擅唱“九转三环调”,并将它融会于“翔调”的某些唱段之中。代表作有《东海女英雄·乘风破浪》、《血碑记·夜奔》以及《描金凤·董赛金策马下山坳》(〔三环调〕)等。

弹词流派唱腔大典夏调翔调
01 描金凤•托三桩
02 三笑•周美人上堂楼
03 黛玉焚稿
04 王十朋参相
05 杜十娘
06 渔夫恨
07 东海女英雄•乘风破浪
08 龙女•牧羊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