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弹词开篇集锦1

(2015-12-11 09:39:29)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摘自百度-百科: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汉族戏曲艺术。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  苏州弹词简称“弹词”,又称“小书”,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是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汉族说唱艺术,使用语言为苏州方言。 
  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艺术特色
  具有以理、味、趣、细、技(近人有改“技”为“奇”者)为其艺术特色。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按吴音或中州音押韵。所唱为明白晓畅的吟诵体的基本曲调“书调”。书调以语言因素为主,崇尚咬字清晰和行腔韵味。规范的基本曲调又可随内容而作即兴发挥,以适应各种书目唱篇,所谓“一曲百唱”。
     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
     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又相互伴奏、烘托,再加上渲染书中的喜剧人物及情节(“肉里噱”),并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外插花”、“小卖”等)其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书调在传唱中,又因艺人根据不同风格、演唱内容,作创造性的发展而形成多种流派唱腔。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表演形式
  苏州弹词的演出形式分为单档(一人),双档(二人),乃至三档(三人)等数种。一般书目,每天一回说45分钟到100分钟,可以连续说两、三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不能每天连续听书的听众,创造了在一个晚上可以说完的中篇(约两个半到三小时)、短篇和分回等形式。但长篇仍是弹词的主要演出形式。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未完,下篇《弹词开篇集锦2》继续)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弹词开篇集锦1

弹词开篇集锦1



点击此处打开《开篇》 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