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异庵(2)
(2013-07-24 10:51:40)
黄异庵少年时候以书法闻名,8岁赴海上师从天台山农刘介玉学习诗书。刘是张大千弟子,与吴昌硕,郑农传并称上海书法三大家,是位旧学渊博人士。黄异庵学了不久就颇有声名,时称小先生。黄异庵二十出头开始在申城说书,当时上海有两个知名书场,一个是四马路“汇泉楼”一个是城隍庙“得意楼”,只有在这两座书场立住脚跟的才算是真正成为上海滩的说书先生,黄异庵初次参加年度书会就是上的汇泉楼的挡,而且还是分量很重的除夕送客书,那天黄异庵演的是折子“西厢记-拷红”,一折演毕声韵具备,不但压住了场子还被要求连场,连着在汇泉楼从年初一演到十五元宵。黄异庵后来出了大名还是在解放后赴会北京,当时在一个宴会,周总理,田汉等都在场,周总理要求命题赋诗,黄异庵当即一挥而就,赢得了评弹才子声誉。以黄异庵扎实的国文根基做首律诗原本就稀松平常,许多说书先生不但要说书还要自己编本子写唱词,黄就写了新书“李闯王”,当时也是书场老板的要求,黄的学问好晚上看明史编书白天就上台演出,现抄现卖就把一本大书给完成了。
户在江北,口在苏州
说起黄异庵老先生,有一段趣事.他说:"现在时髦的话是钻"法律"的空子,我却钻"道规"的空子".有一次黄老先生来听他编的书<</SPAN>换书箱>三笑中的祝枝山献计叫文徵明藏在书箱内见小姐的一段故事,黄老听毕和赵开生说:"你不能说".而饶老(饶一尘)说:"你的下手是女生他来听书时,就叫他一声"太先生",不就可以了吗".他讲起黄异庵的冤枉有一段趣话:"反
右时作为右派而斗,右派落实政策时查不到黄异庵的大名.黄老说:不要做右排时偏要你做右排,要做右排时偏不给你做右排,真是苦啊"!问起黄老当时的户口在哪里,说:"户在江北,口在苏州".
七十张生八十聪
程振秋先生还很感慨的回忆起自己老师黄异庵和师兄杨振雄同台演出时,黄老曾有“书台重见黄、杨档、七十张生八十聪”的佳句,随即也即兴赋诗一首,最后二句为“女儿芳龄廿七岁,五十老娘七十爹。”
黄异庵异名之原因
黄异庵之所以将原名“黄易安”改成艺名“黄异庵”也就是我在《百感交集》中错成“异安”的原因。因为“异庵”是想说明黄的《西厢记》脚本不同与“兰庵”“菊庵”的《西厢记》本子。提起朱氏兄弟二人才气横溢。既是作家、文艺评论家、又是小说家。擅长旁征博引、据父母辈说,说书时台下有女眷辈在听书,弟兄俩非得在书中嵌上戏语(不是粗俗之语),使得那些女眷辈面红而出坐不住,只得纷纷抬身起座。我想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评弹是门高雅的艺术,女子不得入内,这也是受到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时也正符合“光裕社”的社规,此举当时流传甚广影响很深,不是一个好故事。
以评弹艺人为题材的中篇评弹
在上海首次演出这类题材的中篇,是58年2月间上海团在静园演了1个月的《黄"青天"》,后来在西藏书场又演了1个月。这是反映当时评弹界反
右斗争的作品。《书场节目表》上的宣传词是"大争大辩,坚持真理,再接再厉,反击右排"、"书场放火,阴谋篡夺领导权;密室策划,蓄意搞垮评弹团"。4回书的回目和演员是:(1)点火(严雪亭、陈希安、王柏荫);(2)密室(杨振雄、杨斌奎、王柏荫);(3)煽惑(严雪亭、杨斌奎、杨振言);(4)反击(杨振雄、薛筱卿、杨振言)。书中的反面人物黄胜亭、杨立清是影射黄异庵、杨震新的。黄胜亭由杨振雄演,第2回开始是黄胜亭在台上说《三笑》"载美回苏"前一小段,接下去说黄下书台后如何活动……。这一小段《三笑》有说有唱,杨振雄演来,神态、唱腔均酷似黄异庵。我至今印象犹深。
赛金花
最近范雪君说张梦飞改编之《赛金花》弹词,吾忧无暇往聆,究不知成绩如何?殊不知七、八年前,严雪亭隶电台播音,独多新书,也曾弹唱是书,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笔?擅说《西厢》之黄异庵雅擅文墨且曾连谱《赛金花》弹词开篇十四首,均极生动,严守格律,兹特录刊其一,与今日雪君所唱者,相互引证,当使书迷别饶擅趣。
开篇原词:
赛金花无处不闻名,重作沾泥柳絮人。
虽是枇杷门巷小,虽而满朝文武往来频。
不堪回首当年事,多少风光转眼更,
顾影自怜憔悴甚,翩翩不复旧时形。
那晓国家蓦地烽烟起,八国联军破北京,那朝臣魂梦还未曾醒。
西宫太后浑无主,带领群臣便出奔。
国戚皇帝无所用,只会哀求苦叫免伤身。
最苦(可)怜,众京民,仓皇无处可逃身。
枪炮举起无情面,杀得血肉横飞未曾停,满城掳掠又奸淫。
惊动青楼奇女子,赛金花侠义却无伦。
牢笼妙计安排就,面见洋人去说情,何愁弹雨与枪林。
(横云)1947年3月19日《戏报》三版
自范雪君改说《赛金花》后生涯一蹶不振。1947年4月23日《戏报》三版
黄异庵录音
黄异庵先生除长篇《文征明》和零碎的分回外录音资料很少,翁同和与杨乃武、宝玉看西厢、李闯王是他晚年创作并说的书,他的书及具文采,《西厢•游殿》最能体现它的特色,他的“游殿”不是一回两回,而是20多回书(苏州台对他的采访录像可以证明),他将佛教、历史、典故、传说、调笑有机地融合在书里,使书极雅,把书说得文采飞扬。
骈文、对联在书中的运用,特别是解释,极其细致,还能挑松书情,引人入胜。另外,书中算命、拆字巧妙地运用在后续书的铺垫上,特具功底,让人回味无穷。新近上视播出他的学生饶一尘说的《明末遗恨》中崇祯上煤山时的拆字,就凸现他的风格。
据我所知黄异庵《西厢》中的游殿肯定至少藏有9回书,《李闯王》的长篇是否存有录音资料我不清楚。
他“秋”字辈的学生中,除程振秋电台留有录音资料外,其他学生就更少了。
杨振雄是他称为拿本子的学生,杨振雄录有单档81回《西厢》,据我所知,苏沪两地至少有2位藏有他全部的81回磁带录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大家在网上以MP3的形式见面。
仙字辈
钱家班钱锦章夫人是陈亚仙,大师姐曹醉仙,其他有刘美仙(仙字辈也称她师母的,最后一任丈夫是黄异庵,黄刘录有长篇《西厢记-游殿》和开篇《莺莺操琴》)、徐丽仙、蒋云仙、侯莉君(凌仙)、顾凤仙、王月仙、李婵仙、程若仙等。(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曹醉仙的学生是蝶字辈,如金月庵的格子布花蝶敏,苏毓荫的格子布周蝶影等。
醉霓仙不是钱家班,而是醉家班的,他们也是仙字辈排行,先生醉霓裳,有醉霓仙、醉迎仙、醉红仙(即余红仙)等。
师兄
吴加伟,1963年生,常熟人。出身评弹世家。说表声音宏亮,风趣。擅唱张调。跟父学“三斩包公”、“白罗山”。祖父吴梅村是黄异庵的师兄,说过“三笑”。吴加伟过去与姐姐吴静珠拼档说过“三斩包公”、“白罗山”。自编自演“功臣施秀财”。曾与陆蓓蓓拼档说过“后秦香莲”。
黄异庵猜谜
有次,见到评弹演员黄异庵在黄鹂坊桥的小酒店独酌,桌上一碟刚出锅的油汆臭豆腐乾。他正和酒店伙计猜灯谜,以这碟下酒菜,打三个古人名,谐音格。
谐音格,又名梨花格、飞白格、别字格、粉面格,比较大众化,音同字不同便可通用。
渐渐围观的人愈来愈多,七嘴八舌便猜了起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黄盖、李白、文丑。油汆臭豆腐乾,黄颜色盖在上面(黄盖),里面是白的(李白),闻起来有些臭哄哄(文丑)。黄异庵心中一高兴,在小酒店里说了一回【西厢记:酬简】,精彩之极。
黄异庵放噱
文革结束书坛恢复了生机,江浙二省大批老艺人来沪演出,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异庵和唐骏骐,二老艺术生涯坎坷重上书坛激动万分都是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记得那次在静园和刘美仙拼挡,开场白便十分幽默:我今天和刘美仙拼,说么说拼已经到民政局登记过了(那时他俩已结婚)然而拿起三弦唱自编的开篇竟失声而忘词。连下来的游殿自然十分精彩一个关老爷的关字,黄老就说了十几分钟引得满堂彩声!
后来黄老几次来沪放单挡说文征明,(刘老师因病逝世)也是精彩异常其间还说过〈红楼梦〉终因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在此黄老带过二个下手赵开生。张谓霖(是黄老再传弟子)可惜都没有继承下来。
在杨振雄老师演唱会上,黄老以八十高令起小和尚法聪,活龙活现可见功力之深真乃书坛一段佳话!一曲〈游殿〉成绝响,书坛常忆八十聪!
我从15岁(1950年)起和赵开生先生合说《珍珠塔》,一家九丁,肩挑大梁,养家糊口。后来因“斩尾巴”,不能说《珍珠塔》,赵开生先生去上海去找其师周云瑞先生,那我怎么办?天赐良机,1952年黄异庵先生来到常熟说新编《李闯王》,生意红火。我就去书场“偷书”,听一回,记一回。日场听完,回家记写,夜场听完,连夜抄录,直至天明。共34回书,全部“拿下”,手起老茧。我就去无锡北门外“五福楼”单档演出《李闯王》。未料第五天,先生也来无锡城里“蓬莱书场”挂牌演出《李闯王》。这下把我急怕了,当时我刚满18岁,火速赶往城里见黄异庵先生。先生问:“你的书从哪来的?”我答:“听伯伯的?”先生问:“你有脚本吗?”我把自己每天回忆整理的脚本拿出来,先生看后笑着说:“我脚本也没有你这么全”。笫二天,书场经理来传话,先生要收我为徒,开始因我付不出拜师金,此事搁了下来。后来先生不要拜师金,在苏州举办了叩头拜师仪式,我正式拜黄异庵先生为师了。
黄异庵先生对我说:“说书好听在哪里?好听在戏里没有的,书本里找不到的”。黄先生举了《西厢记》中一例,开始莺莺约张生会面,隐瞒了红娘,张生见信后,感到小姐与红娘形影相随,此事不仅不能瞒红娘,还要请红娘牵线搭桥,热心红娘终于打抱不平,促成佳期。黄先生分析道,莺莺没有“经验”,看似一个“漏洞”,但妙就妙在这个“漏洞”,因为有“漏洞”,补“漏洞”,书情才能发展下去。
黄异庵书画
翌日午后,我会情不自禁地向书场走去。一段时间以后,我又结识了不少兴趣相投的“老听客”,大家几乎天天碰面,谈书坛轶闻趣事,论书法扇画。说蒋(月泉)调的圆润甜美,张(鉴庭)调的遒劲深沉,徐(云志)调的舒展甜糯,丽(徐丽仙)调的俏丽缠绵;谈杨振雄的扇画,黄异庵的书画……妙趣横生,妙语如珠的交流,使我全忘了场外烈日当空,溽暑袭人,有乐而忘返之感。
百词印存
黄异庵髫龄从刘介玉(天台山农)学书法,十岁即以善书名.后又从邓散木先生习篆刻,得其精髓,小印尤工雅绝伦。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备遭颠沛。平反后,始返吴门。摭宋人词语,刻成百印,一九八七年上海《书法》杂志第四期有简介。先生生前还为吴门雅集顾问。
寒山寺罗汉堂撰联
寒山寺门楣上悬挂着镇江金山寺住持茗山和尚题写的扁额“罗汉堂”。殿堂中央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铜像。两侧有两副楹联,其一由费之雄撰写,另一由黄异庵撰写,
得人在得心,信佛皈依,俗缘自了;
修慧不修福,让他饱食,我钵常空。
自撰上联
说《西厢》黄异庵,擅金石书法,四十年代曾师事邓散木(粪翁),上海小报记此事并缀标题曰《黄异庵入粪门》以调侃之。黄在五十年代被错划右派,后下放苏北滨海劳动。拨乱反正后曾重登书坛,自撰上联曰“余归自东海,南词重唱北西厢”,中嵌东南西北四字,至今无人能对下联。
俞平伯的遗札
今日读得周汝昌先生的《俞平伯的遗札》一文,内中提及“俞先生学术生涯六十年曾有庆祝盛会,我携贺诗并苏州评弹老艺人黄异庵托我转奉的诗笺,到会亲手交付他老,他显得很高兴。会后又感赋《满庭芳》一曲,吴小如兄见之,特以工楷书为大幅。”
黄异庵老在评弹界素有“书坛才子”之誉,其金石字画皆为世人所称道。其又编唱过《红楼梦》,与诸红学专家有交往。
非常想知道在周先生文提及的黄老所做诗的内容,如有哪位知道的,烦请告知。
叶圣陶日记
黄老的诗可以出口成章,而且格调高。他因为是评弹名家,当时有些人还看不起他。但他很厉害,据说他的一部《西厢记》,叶圣陶听了以后在日记里记道,不知出于何人之手。这个本子其实是他自己弄的,叶圣陶也惊叹他的平仄这么工整。
陆家衡谈黄异庵
苏州的黄异庵先生,他是评弹名家。但这个人不得了,书法大家,是名头不大的大家。他写苏字,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说过一句话,说书法之道在于收放,这和齐白石讲的似与不似是同一个道理。收就是跟古人的距离近一些,放就是跟古人的距离远一些。一收一放,收收放放。如果一味地放,放到最后,有我无古,就成了董其昌说的“野狐禅”。
黄杨一案
黄杨一案是指1957年所谓反有事件。黄即黄异庵,杨即杨震新。据说当时事发苏州光裕社,后黄杨被打成右排分子。
四海老人
黄异庵绰号“四海老人”,乃由于自己早年上海卖字成名,充军青海,劳改滨海,晚年头发剃光象法海,故号“四海老人”。黄老晚年不幸罹患胃癌,离世前自己给自己写了付挽联:半世冤屈半世愁,他生未卜今生休。自己给自己写挽联也可称旷古绝今了!
西厢源流
《西厢记》之谱为弹词,作者朱兰庵是虞山人,熟悉会党内幕,擅写社会黑幕小说。原是鸳鸯蝴蝶派文人而下海者也。
黄异庵受业于何丽人,颇通文墨。他的《西厢》因与朱兰庵非同出一源,故自号异庵。杨振雄、钱雁秋之《西厢》,则皆出于黄异庵传授。
黄异庵弹唱西厢记、文征明
风流冤业秋波惹,吴门四杰新篇写。传柬小红娘,换人空画箱。
童年挥笔墨,问字玄都客。就石擅刀工,渊源邓粪翁。
黄异庵幼年曾从天台山农刘介玉学书法,在沪上“大世界“对客挥毫,有“六龄童“之称。“玄都客“即刘姓之谓,源出刘禹锡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好篆刻,学邓散木一路,自称“粪翁金石放翁诗“云云。为评弹界“才子“第一。
姚民哀出于书香门第,祖藉安徽桐城,本是散文大家姚鼐的后代,从他曾祖父那一代移居常熟。当时,他的父亲姚琴生爱好弹词,常常登台表演,擅说《西厢记》。可亲戚中有人认为这是辱没家声,是开口饭,姚琴生一怒之下改従舅家朱姓,叫朱寄庵,其子姚民哀也就多了一个名字,又叫作朱兰庵。
受他父亲影响,姚民哀从小喜欢弹词,他文辞功底扎实,所以能自编唱词,同时又能登台演唱。另一方面,姚民哀喜欢混迹帮会,广交朋友,更像是一个江湖人。所以虽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不愿意读考功名。好在科举也已经废除,他当了几天乡村教师,又觉得多有束缚,索性彻底放弃,跟随父亲学习弹词了。姚民哀演出时就用朱兰庵的名字,跑了江浙一带不少码头。说书之余,他仍是和帮会中人多有往来,从而也认识了不少革命党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那一年姚民哀18岁。他正在外地码头,闻讯匆匆赶到上海。全国各地纷纷起义,上海起义的领袖就是光复会元老李燮和。姚民哀会晤李燮和,两人言谈甚欢,在李的建议下,姚民哀加入光复军,而且自告奋勇要求进入敢死队,后转而担任文书工作。过不多久,南北和议达成,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选。姚民哀大感失望,离开光复军,重新拣起一把三弦,回江浙跑码头说《西厢》去了。时人形容他,“真乃当世柳敬亭也”。
姚民哀在说书之余加入了南社。他写诗词或者弹词非常熟练,所以很快成为南社的中坚,打开通向文坛之路。上个世纪20年代初,他的胞弟朱菊庵逐渐成熟,也跟随父亲学会了《西厢》。于是姚民哀以朱兰庵的名字与朱菊庵拼双档,打入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以及上海东方等书场,立稳了脚跟。他虽然弹唱《西厢》,但是台风大度,极具阳刚之气,更兼学识渊博,故而极受欢迎。当时,弹词演员黄异庵就经常去听朱双档的《西厢》,但他央求拜师时被朱兰庵婉拒,所以黄异庵干脆自编自演《西厢》,并取艺名“异庵”,以示有别于兰庵,菊庵昆仲。他终于也以一曲《西厢》闻名书坛,但是,黄异庵虽然“异庵”,还是从朱兰庵处学得不少东西。比如原本《西厢》记中张生游殿的情节只有几段,小和尚法聪的言语也只有几句,可是黄异庵旁征博引,巧设悬念,从中生发扩展出几十回书,足能说一个多月,而这套基础都是朱兰庵,菊庵兄弟演出时奠定的。
在演出期间,姚民哀开始为报刊杂志写杂文。1919年12月起,一直到次年的7月止,姚民哀在《申报》上连载题为《仙韶寸知录》的昆剧研究文章,竟然能每天写一篇。同一个时期,他还先后为报纸写了《丹桂歌闻》、《歌场闻见录》、《歌坛剩语》、《南部枝言》、《菊部逸闻》等长文;此外,他又要在《晶报》、《游戏世界》、《新声杂志》、《新剧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戏曲史、戏曲评论类文章,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还不算,他还在20年代初先后办了《春声日报》,《新世界报》,《世界小报》等真正的小报,在社会上都颇有影响。
可姚民哀还是不满足于说书和这些戏剧评论文章。空余时间里,他开始撰写武侠小说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1923年,他的第一篇武侠小说《山东响马传》在程小青主编的《侦探世界》上发表,出版时间上几乎与被公认“近代武侠小说”开山之作-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相同。比起后来的“武侠北四家”来,姚民哀是真正的先驱。姚民哀不喜欢神怪和艳情,也并不擅长武术描写,但他能利用他对帮会内幕熟悉的优势,大写帮派故事。后来这种写作手法被郑证因继承下来,成为北派武侠中的重要一支。
很快,姚民哀的写作达到了颠峰,1929年,他开始写作决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帮派小说《四海群龙传》,到次年完成,这是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出世以前中国新派武侠的最高峰。姚民哀在小说中细致地叙述了青帮的历史,还掺入大量香堂细节,江湖黑话,帮规条例等等,在写作手法上则吸取西方侦探小说的技巧,写成有连续性又独立成篇的短故事,俗称“连环格”,后来被古龙在《楚留香传奇》,《陆小凤》等小说中大量引用,成为一大流派。
可是,可惜的是姚民哀也不太珍惜名誉,从20年代开始,他的约稿,演出就没停过。到后来实在太频繁,他干脆就开始粗制滥造,甚至直接窃用南社的诗词改为弹词,遭到众人诟病。尽管这样,他还是为弹词演员朱耀祥、赵稼秋编撰了半部《啼笑因缘》,为评话演员曹仁安润饰了《列国志》的脚本,留下很多珍贵的材料。
抗战爆发后,姚民哀进入汪伪政府取当秘书。据《常熟掌故.人物轶事》中记载,1937年日军入侵,姚在常熟沦陷后不久投敌变节,任伪绥靖队徐凤藻部秘书。1938年
9、10月间,姚携伪绥靖队公文去上海,在常熟境内支塘、白茆间,被游击司令熊剑东所属第六梯团第二大队杨义山部截获,解至司令部军法处。几天后,在常熟东张乡法灯庵广场,由熊剑东主持的白茆军校阵亡学员追悼会,姚民哀被当场处决。
南社叶楚伧悼念姚民哀曰,“早识聪明味,难知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