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蔡家山

(2017-12-20 09:00:10)
分类: 雨亭纪事

走进家山

 

十多年前,在花鸟市场的旧货摊上,曾经见过一个民国年间制作的长方形铜刻墨盒。墨盒正面方盖上刻有一幅线条流畅、意旨淡远的写意山水图案。边陲之地,云南民国早期的刻铜墨盒不多见,而此件保存完好,品相精良,用料厚实,制作规整。忍不住翻过来一看,见底款刻有“通海蔡家山”五个小字。从此,蔡家山的名字便一直铭刻在心里。

再次认识蔡家山,是去通海赶花街,看到蔡从有师傅从蔡家山带来了传承数百年的铜器加工技艺——一口巨无霸铜炊锅为主打产品,配以独创的南瓜锅,以及各种米线锅、炒锅、大小炊锅——这是他一生中打制的最大的炊锅,高1.5米、直径1.04米,重达206斤,可供200人同时食用。惊奇之余,与蔡从有谈了一会儿,方知蔡家山的祖祖辈辈都在加工铜器,铜盆、铜锅、铜锣、铜勺、铜炊锅等远近闻名。……如此一来,蔡家山像一个谜、一个梦萦绕在心头,驱动着记者一定要去蔡家山看看。

 

远近闻名的“铜匠名村”

 

初冬季节,记者再次来到通海县城东虎山(又名伏虎山)南麓蔡家山。虎山果然像一只大老虎静静地爬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目光越过了扬广镇上空,远远地注视着前面的杞麓湖,仿佛在诉说着另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本以为蔡家山是一座山,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它隐藏在虎山后面,千百年来得到虎山的护佑。村子前面,大兴河笔直地从平坦的原野上一划而过。背倚虎山,前临大兴河——可见蔡家山先民择良而居的良苦用心。

乡村大多是清清静静的,有着孤独般的寂静。可是在蔡家山,显得有几分喧闹,从清晨至黄昏都有丁丁当当的打铜声传遍村头巷尾。数百年来,蔡家山的铜匠为各地的马帮服务,打制马帮生产、生活用品,现在他们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打造各种餐具、炊具、乐器。他们的铜制手工艺品从村里走出来,成为颇受附近城市和乡村欢迎的生活用具。许多通海人舀水要用蔡家山的铜勺,吃火锅要用蔡家山的铜炊锅,现在,通海的许多饭店用来煮鱼、煮菜的铜炊锅铜锅几乎都来自蔡家山铜匠之手。如今,蔡家山的铜器已经从过去的几个品种增加到了现在的近20个品种,产品不仅在省内如昆明、红河、文山等地销售情况不错,甚至远销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乃至与外地朋友谈起来,他们往往会把蔡家山称为“制铜名镇”,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铜匠名村”。

 

传承六百余年的《蔡氏族谱》

 

记者有幸读到了《蔡氏族谱》,方知其始祖蔡公原籍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系明洪武年间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十万军征讨云南而来滇。落籍通海县城,后在虎山下购置田产,首创蔡家山村寨,因此被蔡家山、罗庄、蔡家沟等多处族人奉为始祖。始祖的名讳,已无记载,因始祖入滇后,曾落籍通海城,故称“住城公”。在蔡氏宗祠的始祖牌位上,又将“住城”公改为“佳诚”公。

《前明蔡氏二世祖仲宁碑记述:籍原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缘洪武初年随黔宁王征滇,佳城公慕通邑胜地,遂家城内焉。及其后复择东路名山,得于麒麟山之下,因以为蔡家山之名实肇于此焉。公谨承父志,立定脚,自此以下,代有传人,而至国侯代,子孙盛焉”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令军士且戍且屯。由此可知,住城公随军屯田,并落籍通海城内。住城落籍通海后,曾住在通海城东街。这就是《前明蔡氏二世祖仲宁碑》提及的“遂家于通海县城内”。而“离城五里许置得田产,因而移居”即创建蔡家山村当在洪武十九年后数年内。

在《蔡氏族谱》中,还记有难得的“祖训”——

 

积善之家  庆必有余  为善最乐  福寿双至

为人良善  天必佑之  知错责己  天心相之

仁义礼智  时刻注意  处世从善  安份守己

勿参赌博  坚定不移  勿贪财色  才免忧虑

不事诉讼  和睦乡里  奸雄之人  交之不利

发家致富  多方考虑  勿违法规  财物皆聚

勤奋立业  坚定心志  青壮有为  光耀门楣

富贵分定  各自有时  观其德行  切勿嫌迟

百尺高楼  由地而起  华丽可观  经营伊始

行程万里  跬步开始  年少志大  奋斗及时

欲图家计  各安生意  势在必行  勿失良机

父母恩情  当报才是  人不孝顺  神人责备

尊敬长上  才是合宜  时刻做到  事事有利

教训子孙  攻读诗书  功成名就  流芳百世

家族团结  外侮消除  安居乐业  万民喜气

奉劝子孙  且依本谕  戒哉勿忘  神人共喜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安身立命、书香传家、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诸如为善最乐,知错责己,攻读诗书,勿参赌博,勿贪财色,和睦乡里等等,从而明白蔡氏一族为什么在蔡家山立足六百多年而兴盛不衰的原由了。

 

清代武举蔡大荣与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伏虎山南麓,系清代武举蔡大荣主持建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那时蔡家山有公田,一部分资金来自公田田租收入,另一部分来自村民的集资。

蔡大荣是蔡住城的第十三代孙,号锦堂,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生前的头衔“兵部候推守备甲午科乡进士”守备在清代是一种中等级武官,绿营兵的统兵官,官阶为正五品,统领营兵,执掌营务粮饷。清代康熙年间,云南设六镇,在临安府设置“临安镇……一镇中,总兵一,左右游击三,守备三,千总倍之”(《康熙通海县志·兵赋考》)。“候推”说明还没有得到实职。在蔡大荣的墓碑上,可以见到“武略骑尉”的头衔这在清代是一种武散官,属于封赠的六品官阶荣衔,可世袭,但与实职与俸禄并无关系。当然,要取得这个头衔,还是有一定本事的。蔡大荣的另一个头衔“重宴老人”。一副对联就是专为“重宴老人”写的:“与宴重逢攀桂日,问年已越钓璜时

蔡大荣中举那年是道光十四年,他二十一岁,中的科目是甲午科(道光十四年甲午科),这一科共有四十二名得中,蔡大荣位列第三十一名,在通海县是唯一个武举人。清代,应乡试的武生包括滇、黔两省的生员,蔡大荣二十出头就金榜题名,高中举人,实属不易。蔡大荣活过了一个甲子,尽享八十三岁高寿,所以才有“重宴老人”的称谓。另外,他的次子蔡联登、三子的蔡联甲分别中“同治九年庚午正科带补戊午科己未恩科”“光绪元年乙亥恩科带补同治壬戌恩科”举人,可谓是“父子武举人”除了上述三个武举,村中后来还出了一位武举人名叫蔡星。之后,蔡大荣之孙蔡自芬“邑廪膳生员”,即“廪生”在清代,廪生要经岁、科两考,名列一等者才有资格取得。廪生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每人每月给廪米六斗,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因此自芬公也算拿国家工资的读书人了。过去,有一块“三世联芳”的匾额,说的即是这段蔡氏子孙引以为豪的佳话。

过去,蔡大荣使用过的大刀、弓箭等遗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还存在祠堂内,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只有他练功用的石锁还保留了下来,收藏在宗祠内。村里今年93岁的抗战蔡从禹见过这批东西。据讲述,蔡大荣用过的大刀有两把,一把80斤,另一把120。两把大刀的刀把和刀柄不像现在这样是用木头做的,而是从刀把到刀身全用钢铁打造在明清史中,能挥舞这样重的大刀的人不乏其人,如明将刘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如清代杨某妻沈,“名彩霞,金华人。生农家,有力,能舞大刀,重百斤”。现代人无法挥舞这样的大刀,但是稍晚于蔡大荣的京师大侠王五的大刀也是重100多斤,,可见蔡大荣臂力惊人,功夫了得,武举并非虚名蔡大荣除了建祠堂外,还在村里设了两个学堂,一个教文,一个教武,武学堂前还有跑马场,用来训练骑马的,现在都看不到了。

祠堂中原有匾有联,其中一联:承祖宗一脉真传唯忠唯孝;教子孙两条道路曰读曰耕。有一座大插屏,刻有历代祖先名讳,另有一世住城、二世仲宁、仲安、仲先牌位,毁于文革,现仅存仲宁牌位。2009年祭祖,族人谐力,新置四位先祖牌位。

 

 

 

20171219日于雨亭精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