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人入滇与苏家祠堂

分类: 雨亭纪事 |
苏轼后人入滇与苏家祠堂
大庄镇是一个位于绿汁江西岸偏远的山区小镇。然而,在大庄镇大庄街正中,却有一个由苏东坡后人于康熙年间(1694年)建盖的苏家祠堂。查阅史料,苏东坡后人最早进入云南不是在明末清初,而是在元朝初年,并且不是在双柏县的大庄镇,而是在通海县的河西镇。
大庄镇离双柏县东部32公里的地方,东界易门县,南邻法脿镇,北与楚雄市、禄丰县接壤,西接妥甸镇。大庄因大庄村而得名。大庄古时叫“乌下”,远古时候是少数民族先民居地,解放前几乎全是汉族苏姓人家所居,后落籍部分外姓。说起苏家,当地无不用赞许的眼光和语气说:“哦,大庄老苏家。”大庄历史悠久,从出土的青铜锄、斧、矛、戈等农具和武器证明,这里至少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屯垦和居住。
气势恢弘的苏家祠堂
苏家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座向向东,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苏家祠堂有房间51间,建筑群分照壁(高六米长十二米)、仙鹤湖、石桅杆、祠堂四部分。总面积1478.18平方米。八字形敞开的“五滴水”大门飞檐翘角,挑梁穿枋,整个建筑群规划整齐、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走在青石古道上,走到村子的正中央,因为出现了这幢古老气派的建筑,眼前显得一亮。据了解,苏氏宗祠是双柏县现存的唯一的“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脚楼”的古代建筑。大门口有两个石尊、两棵槐树,过去,大门上有清同治皇帝赐给苏斯洋的“义勇巴图鲁”匾一块,今现存双柏县文化馆。走进大院,满眼的雕梁画栋尽显恢弘气势。内有有正厅房屋三间、厢房十二间、面房六间(含戏台)、耳房二十四间,三方是走马转角楼,正中大院心种金桂、银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门镂雕三层花草,戏台墙上有“水漫金山”的绘画和以及《苏家氏谱》介绍,另有,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砖。大院四周墙壁有花木鸟兽、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墙画,建筑还含有石桅杆、仙鹤湖、照壁(高六米长十二米)几部分。
数百年来,苏家祠堂部分建筑大多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苏氏族人筹集黄金四十余两对祠堂进行了修复。民国12年和17年,祠堂又进行两次较大的修复。建国后,建筑一直作为大庄镇人民政府驻地。1986年镇人民政府迁出后,划归镇文化站管理使用。至此,其“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格调依存,但建筑群中石桅杆已荡然无影,祠堂部分正厅已被改造成两层楼房,面房、厢房、耳房除门窗有改动外,其基本风格仍在,院井地板六角砖已被水泥地取代,原八字形敞开的五滴水大门已无存。但作为双柏县内仅存的古建筑,仍可从它恢弘的建筑气势和精致绝伦的雕刻工艺中看其深厚的文化及影响。
苏氏宗祠碑记
苏家祠堂内至今还耸立着一块制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的“苏氏宗祠碑记”。碑高166厘米、宽70厘米、厚25厘米。由进士苏桐撰文、苏溥霖书丹。碑文如下:
闻家礼将营宫室,先建祖庙者何藐也,祖宗虽远,而殿宇森严。一登堂而可以仿佛先人之容貌焉。予家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自祖讳实,于前明由赐进士出身,授云南楚雄府同知,捷升大理府正堂。任满解组治产,贻谋留籍楚县大石铺,后移居南安苏家屯。则后嗣之追宗,即尊宝公为始。越数世而子孙振振,各就庄居,则大庄祠堂之建,已创于先人,其如有志未成,数传而庙毁祀废,以致祭田失业。幸祖宗植德悠深,嗣续仍自繁昌,纵不能紫诰追封,而列胶宰,受廪禄、享盈宁之乐利者,亦复不少。中有老成人,欲承先而启后者,抚旧制之倾记,念禋祀之以虚,复约合族,量力捐资,修祠以报功德,而子孙威争先踊跃焉。迄今三载,功成嘱序于恫。桐不敏,略序始末,以志不朽。虽然,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愿子孙共矢尊祖敬宗之心,递加润色焉,则丞尝万世不替,是一体创建者之厚望也云尔。谨以为序。
十四世孙岁进士候选学博苏桐顿首敬撰
十三世孙生员 苏溥霖顿首敬书
大清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贡仲春月上浣 谷旦
根据碑载,其始祖苏宝,系前明进士授楚雄府同知,后捷升大理府知府,任清洽产,贻谋留籍楚雄大石锁,后移居南安州苏家屯。据族谱记。苏宝下第四世,迁居苏家屯。约七世分支定居大庄。经近两百年繁衍已成为人口数千的大庄大姓。
关于苏姓,又据谱载,祖乃四川眉县苏老泉之子苏东坡之后,因官调讧南江宁府上元县。元末苏那怀奉调入滇,守河西曲陀关,苏宝为长子。故通海苏姓遵苏那怀为一世祖,苏宝为二世祖。又据《双柏县志》记载:“大庄苏姓源于陕西武功,苏那怀于元未命宣慰滇中,镇守河西曲陀关,后其六世孙苏峨宦游南安州,迁居到大庄。”
武威宣尉使苏那怀及其一女二子
记者的朋友苏云是通海河西人,记者把在大庄看到的一切告诉了他。他惊喜地告诉记者,他们祖上正是苏那怀。接着,他传来了河西《苏氏宗谱》的图片。上面记载:“始祖仁卿公讳那怀,先世肇陕西武功郡,为苏轼后裔,元末宦江南,任江宁府上原县知县。元至正(1341年-1368年)初年,因滇土酋作乱,奉旨平镇,为万户府同知,后任武威宣尉使驻守临安路河西县曲陀关都元帅府,后卒于官中,遗有一女二子。姑居长,弟尚幼,遵父命立志守贞,抚二弟(苏宝与苏实)成名,寿享百龄无疾而终焉,被皇帝旌表为义姑,入节孝祠。苏宝后为将军,留在河西,苏实明朝时中举到石屏任职。”
对于义姑苏氏女,从国史到地方史均有记载。《清一统志》记载:“苏氏女,父苏那怀,元末任曲陀关万户同知,卒,两子俱幼,女抚育成立,终身不字,事闻被旌。”《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苏那怀女,河西人,父于元末任曲陀关万户同知,卒于官,弟宝、实俱幼,抚育成立,终身不字,事闻,旌。”《康熙河西县志》记载:苏那怀,字仁卿,陕西武功人,任曲陀关宣慰使同知,卒于官,子宝、实俱幼,女抚其子,遂家于河西,子孙分居各县,在滇最为巨族。
翻阅《石屏苏氏谱系》,上面记得更为翔实。其祖上是眉山东坡后裔,宦时于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筲箕村。始迁祖苏那怀,出身进士,元至正初年,因滇省土酋作乱,以文进士选武略奉旨平滇。初为万户府同知,后以威武宣慰使职守临安、河西,又称西城卫曲陀关。及妣身故后(一说公殁于王事)因儿女均尚幼,未便发回,遂葬于河西。长女遵父命而抚育二弟成名,不忍许嫁,寿享百龄,明朝皇帝旌表节孝义姑,入府、州、县三属节孝祠,建坊勒石。大兄弟苏宝,字惟善,赐进士出身,袭爵毅武将军。二兄弟苏实,字惟顺,明洪武五年壬子举人,洪武八年选授屏州学博,即家石屏,遂成望族。苏惟善裔孙则居于河西治之云南关外,命为苏家营,迄今五百二十多年,已成河西巨族,至今居弥渡、易门、玉溪,文山,通海,峨山者,均属惟善公之苗裔,居石屏或由石屏转河西者,为苏惟顺的裔孙。居石屏或由石屏、河西移居外乡者,都是仁卿公的裔孙。
楚雄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张方玉老先生经过长期走访、拓碑、考证,据他著文说,在汉族移民中,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四川眉州苏东坡家族的一支,在元代进人云南,始祖苏那怀驻守河西曲陀关,明初长子苏宝以进士出任大理知府,晚年先在楚雄大石铺选宅基,后定居南安州。后称苏家屯。至第四代时,有四子,留一支在老宅,另三支移居各地区,以大庄村的一支发展最快,成为最大的家族。故大庄苏姓尊苏宝为一世祖,河西苏姓尊苏那怀为一世祖,苏宝为二世祖。
2017年5月9日于雨亭精舍
http://s14/mw690/001PFDbAzy7aVVfbTQh3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