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侮当作大丈夫——记王旦东故居及王旦东轶事

分类: 雨亭纪事 |
御侮当作大丈夫
——记王旦东故居及王旦东轶事
阳春三月,行走红河谷,记者来到扒河上游的易门县小街乡老黑山东麓下的甲浦大村。这里是著名花灯艺人王旦东的家乡。如今,虽然没有王旦东后人住在这里,但房屋地基还保持当年的模样。所幸的是,记者遇到了王旦东的侄孙王培民。王培民是王旦东大哥的孙子,今年80余岁了。听老人讲述王旦东的奇闻轶事,犹如打开一本尘封的历史书籍,一种爱国忧民及不为命运屈服的情怀油然而生。
王旦东故居位于甲浦大村内。故居旁边有一条路可上易门的最高山老黑山。原故居为三间二耳倒八尺的“一颗印”建筑,现存三间二耳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10平方米,为民国时期建筑。1905年,王旦东出生在这里,其幼年、青年时期在这所老房生活过。中青年及晚年积极投身革命,运用花灯艺术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成为有名的花灯艺人。2012年,其故居被易门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既攻音乐,也攻美术
王旦东(1905~1973)原名秉心,又名丹东,字品三,后改为旦东。王旦东小时读书,必须到20里外的旧县小学寄读。上学时,王旦东受到一个老先生的影响,在心灵上种下了爱国忧民的种子。16岁那年,他赋诗抒发爱国热忱:“御侮当作大丈夫,持枪遍把盗贼诛,中国得安全球稳,耳不闻忧身始舒。”诗言志,王旦东为此一生追求,从不言弃。
1926年,在昆明读书时,他曾邀约艾芜、刘惠之等人,以“旅省学生会”的名义,回乡办“寒假义务学校”,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并亲自谱写“寒假义务学校校歌”。1931年,他在北平加入“反日大同盟”及“左联”领导下的“音联”组织,从而结识聂耳。王、聂二人朝夕相处,参加了不少演出活动。王旦东与聂耳参加了清华大学“九·一八”周年纪念晚会,晚会上,王旦东独唱《国际歌》,聂耳用小提琴为之伴奏,受到极大欢迎。
翌年,经人介绍,王旦东谋得北平美术学院美术教员一职并有幸结识了名画家齐白石、王悦之等。在名师们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全面掌握了素描、国画、水彩等的基本要领,画艺日益精进。王旦东自幼喜爱美术,有一定天赋,在北平时,有幸结识了名画家王悦之、齐白石、李苦禅等,在名师们的指导帮助下,他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全面掌握了素描、国画、水彩、图案和版画的基本要领。他还到故宫学习、参观,从各种精美的展品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的美术和美学知识,扎实并巩固好绘画基础。他还留心观察社会并把自己多年来的贫困生活和积压在胸中的爱国热情一并融入到美术教学和创作中。他创作的图案画《北平两极风光》、国画《北平前门外即景》等,剪纸花边《洪流》、套色木刻《力》等作品都以深刻的思想内容、浓厚的政治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明快的表现手法,获得同行和民众的好评。
青史留名的抗战花灯
1936年,王旦东回到阔别近十年的昆明,应聘担任云南省教育厅艺术专员,与李家鼎等人组织昆明第一个群众业余歌唱团,创作了抵制日货的《码头力夫曲》,同时还筹办起昆明艺术师范戏剧科。不久,他又筹建了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所属的话剧团“金马剧社”,很短时间内,王旦东把金马剧社打造成了昆明文明的话剧社。
1943年,王旦东应朱家璧邀请,赴滇军十八师艺术工作队担任业务副队长兼编导。王旦东充分发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为艺术工作队编导了话剧《你这个坏东西》、花灯《凯旋小调》、《四季从军乐》。他带队长年深入连队慰问演出,组织连队官兵大唱进步歌曲。
抗战胜利后,王旦东回到昆明。1946年9月至1949年8月,王旦东先后受聘于昆华女师、昆华师范艺术科担任音乐、美术教员。同时,他还到云南大学等学校组织领导学生花灯剧团,以花灯、活报剧等艺术形式抨击时政、讴歌光明。1949年初秋,王旦东离昆,抵达中共滇中地委游击队所在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滇中独立团,成为一名“边纵”战士。
1949年9月下旬,滇中艺工团成立,王旦东为艺工团副团长。在艺工团里,组织戏剧、花灯、歌舞、秧歌、活报剧的创作、编导、排练、演出等一系列业务工作,就由他一人负责。艺工团刚一组建,就在新平县城的街子天分成几个组在街头开展宣传活动,或教群众唱革命歌曲,或表演花灯、秧歌舞,或演活报剧、打快板,或讲解漫画,深受群众的欢迎。艺工团成立时,收集到一鼓、一锣、一镲3件打击乐器,他就用这三件乐器配乐,在新平成功演出了《满三娘劳军》、《朱大嫂送鸡蛋》、《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许多歌舞和秧歌剧。
解放后,遵照昆明市委的指示,王旦东离开了滇中艺工团,担任文工团团长。1951年,王旦东参加了昆明人民灯剧团(云南省花灯剧团前身)的筹建工作。1953年9月,王旦东担任了云南省花灯团副团长。1973年11月,王旦东在安宁病逝,享年68岁。
创办义校,提倡男女平
王旦东在创办首届义校期间,为义校创作校歌,词、曲皆出自他一人之手。歌词是:“荒山穷苦,一朵鲜花开放。光华灿烂,遍地飘香。此花何人种?旅省学生种。此花何人栽?合邑父老栽。此花何人施润泽?吾师雪里送春来。愿大家专心努力,促此花尽量滋长,为我邦国光。”义校校歌在各分校教学生唱会以后,很快便在易门城乡民间流传开来。他在易门首开招收女生的先河,并实行男女同校同班,打破了乡村女孩不能上学或大一点的学堂男女生不得同班的清规戒律。
另外,他提倡男女平等。王旦东的五姐很小的时候由家庭包办,与离家三四十里外的一户人家的儿子订了亲,不幸那家儿子死了,后由死者的弟弟顶替其兄成了亲,女大男小二人年龄悬殊,再加上两人从不相识,感情始终合不到一块。王旦东到小街办义校时,他五姐已领着所生小孩寄住到男方的伯父家,并提出离婚要求。按旧礼教,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历来只有男人休妻,哪容女人提出离婚。男方不仅不容离婚,反而还用旧礼教对王旦东五姐进行恫吓和威胁。王旦东了解了情况后,极力支持姐姐的行动。他约上艾芜到了男方家中,写了离婚文书,为五姐解除了婚约,把五姐母女接回家中。此举当时在易门成为一桩轰动的新闻,对一个封建闭塞的小山村而言,无疑是一场小小的革命。
王培民说:“若干年后,地方上的人们还将王旦东及同事们所做的桩桩事情作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大多数年轻人很赞赏并支持他们的革命义举,封建意识严重的人则称王旦东为‘疯子’。”
王旦东具有艺术天赋,他的斗争武器就是手中的笔。早期,他运用艺术表演形式向民众传播反帝、反封建、争民主、争自由的思想。在他的努力下,以前在街头表演,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小玩意,最终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大舞台。解放后,他创作的花灯歌舞节目《大茶山》至今常演不衰,他对花灯从音乐、唱腔等都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云南“花灯剧”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王旦东的一生,让人想起了关汉卿元曲中的诗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2017年4月6日于雨亭精舍
http://s11/mw690/001PFDbAzy7a5f9UDy20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