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货币政策通胀紧缩手机博客财经 |
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先后通过了奥巴马提出的减税方案,这无疑是全球经济的最大惊喜。减税计划内容除了包括延长布什时代的减税方案两年之外,还将遗产税免征额从350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最高税率从45%下调至35%;并降低工资税2%(有效期一年),把今年11月底到期的针对长期失业者的失业救济法案延长13个月。
此外,还延长了部分税收补贴的适用年限,允许企业明年在应税收入中扣除全部投资性支出,以鼓励企业增加投资。综合起来,这一减税方案可能在2011年增加政府财政赤字超过2000亿美元,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刺激。消费增长可能受这一减税计划影响而继续走强。市场普遍预计明年美国的GDP将可能受这一影响提振而增长0.5-0.7个百分点。我们也据此上调了对美国GDP预测,明年GDP可能达到3.4%(之前预测为2.5%)。
加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的影响仍然主要局限于债券市场,而德国、法国等经济体消费需求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之上,欧元区GDP增长预测也略有上调,明年在1.5%(之前预测为1.3%)。由此可见,西方主要经济体二次探底风险已经微乎其微。根据重新修订的全球经济预测,我们也上调了对明年出口增长的估计值,出口同比增速从15%上调至18%,进口同比增速则从16%调高至20%。尽管上调后的净出口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出口好于预期对于通胀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过去十余年的历史数据中我们看到,出口高涨的时期往往也同时是国内名义通货膨胀高企的时期,这一点也印证了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来源更多是以需求拉动为主,供给冲击对于通胀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小得多。
10月以来消费物价指数连续超预期,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超过70%。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11月也达到了1.5%,显著高于其长期平均水平0.4%。从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近几个月的走势来看,投入品采购物价指数与产成品价格指数都创下了新高,显示制造业从上游向下游价格传导的能力有所增强,其背后最主要的支撑力量就是需求的旺盛。表现在PMI指数中的新订单和出口订单指数也创下了半年来的新高。
今年以来数量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六次提高准备金率,加息两次,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已经从年初超过30%的水平逐步放缓至目前的19%左右,但相对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16%而言,流动性条件仍然是宽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公布的16%的货币供应M2增速目标以及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的表述,而不是强烈的紧缩信号。
明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从目前所了解到的不少地方政府所制定的雄心勃勃的本地经济增长目标看,国内投资需求仍将保持兴旺。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需求情况相对之前的预期有所好转也告诉我们外需出口很可能不会太差。目前仍然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与旺盛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明年通货膨胀压力堪忧!
从目前这个时点看明年的通货膨胀走势,上半年压力明显高于下半年,翘尾因素对明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约在3%,年初个别月份甚至更高,一季度通胀水平很可能再次超过5%。从政策的角度,上半年应加紧出台包括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货币信贷紧缩政策:一方面应对商业银行年初信贷投放可能冲高的季节性影响;另一方面对目前已经形成的通胀预期有所抑制,避免宽松流动性推动下的通胀形势继续恶化。决策层冒着继续推高通胀预期的风险上调明年的通胀目标至4%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而要实现这样一个政策目标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加紧出台数量紧缩政策。没有明确年度信贷目标的前提下,如何管住年初的信贷冲动是决定性因素,也是央行能否在抗通胀之役中占取先机的关键。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12月27日财经网:
http://www.caijing.com.cn/2010-12-27/110603115.html
加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的影响仍然主要局限于债券市场,而德国、法国等经济体消费需求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之上,欧元区GDP增长预测也略有上调,明年在1.5%(之前预测为1.3%)。由此可见,西方主要经济体二次探底风险已经微乎其微。根据重新修订的全球经济预测,我们也上调了对明年出口增长的估计值,出口同比增速从15%上调至18%,进口同比增速则从16%调高至20%。尽管上调后的净出口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出口好于预期对于通胀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过去十余年的历史数据中我们看到,出口高涨的时期往往也同时是国内名义通货膨胀高企的时期,这一点也印证了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来源更多是以需求拉动为主,供给冲击对于通胀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小得多。
10月以来消费物价指数连续超预期,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超过70%。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11月也达到了1.5%,显著高于其长期平均水平0.4%。从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近几个月的走势来看,投入品采购物价指数与产成品价格指数都创下了新高,显示制造业从上游向下游价格传导的能力有所增强,其背后最主要的支撑力量就是需求的旺盛。表现在PMI指数中的新订单和出口订单指数也创下了半年来的新高。
今年以来数量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六次提高准备金率,加息两次,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已经从年初超过30%的水平逐步放缓至目前的19%左右,但相对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16%而言,流动性条件仍然是宽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公布的16%的货币供应M2增速目标以及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的表述,而不是强烈的紧缩信号。
明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从目前所了解到的不少地方政府所制定的雄心勃勃的本地经济增长目标看,国内投资需求仍将保持兴旺。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需求情况相对之前的预期有所好转也告诉我们外需出口很可能不会太差。目前仍然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与旺盛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明年通货膨胀压力堪忧!
从目前这个时点看明年的通货膨胀走势,上半年压力明显高于下半年,翘尾因素对明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约在3%,年初个别月份甚至更高,一季度通胀水平很可能再次超过5%。从政策的角度,上半年应加紧出台包括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货币信贷紧缩政策:一方面应对商业银行年初信贷投放可能冲高的季节性影响;另一方面对目前已经形成的通胀预期有所抑制,避免宽松流动性推动下的通胀形势继续恶化。决策层冒着继续推高通胀预期的风险上调明年的通胀目标至4%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而要实现这样一个政策目标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加紧出台数量紧缩政策。没有明确年度信贷目标的前提下,如何管住年初的信贷冲动是决定性因素,也是央行能否在抗通胀之役中占取先机的关键。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12月27日财经网:
http://www.caijing.com.cn/2010-12-27/110603115.html
前一篇:通胀增长双超预期 抗通胀应放首位
后一篇:增长超预期 紧缩发力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