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不会失控
(2010-12-05 18:33:05)
标签:
食品价格消费物价指数通胀财经 |
分类: 时评 |
10月CPI同比增长4.4%, 创两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受燃料价格上涨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高于预期,10月同比上涨5%。消费物价指数中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也是近两个月来CPI超预期背后最主要的因素,其中10月食品价格上涨更是贡献了名义CPI月度增长的74%。蔬菜、水果在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之中增长最快,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兴风作浪的肉类价格则仅温和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交通通讯类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止跌回升,油价上调的影响显然不容忽视。此外,居住类和衣着类消费品价格环比增速也有所加快,部分反映了上游生产成本提升的影响。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 Index)之间紧密的关联度也可以看到,美联储出台第二轮数量放松政策前后,美元走软,国际油价应声上涨,这也是十月国内上调油价的诱因。
从目前这样的态势来看,进入11月食品价格仍然高企,加上去年最后两个月基数较低,预计11月消费物价指数仍可能继续上行,12月略有回落后,春节前后可能至接近5%左右的水平。尽管如此,市场对于通胀可能失控的担心可能过虑了。我们预计CPI涨幅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渐趋向温和。原因如下:
其一,整体经济走势已有所放缓,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一季度有过热取向的11.9%放缓至9.6%。预计四季度GDP增速仍可能进一步放缓至9%左右,略低于潜在增长水平。总需求的降温将有助于通胀压力的减轻。国内需求保持平稳的前提下,明年外需可能受全球经济增长疲弱拖累而趋弱,制造业闲置产能的存在将继续抑制制造品价格上涨的空间。
其二,央行目前为止所实施的信贷控制和数量紧缩政策已经将广义货币M2增速从超过30%的水平降至10月末的19.3%。同时,M1增速也从年初的接近40%降到10月末的22%。随着年底临近,M1增速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放慢至低于18%的水平,尽管这一增速仍然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17%,但显然对于未来通胀的贡献将大大降低。
其三,连续七年的粮食丰收,以及之前所积累的丰富的应对食品价格上涨的经验,我国关于粮食、猪肉、食用油、糖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储备十分充裕,应足以应对近期出现的短期价格波动。
最后,明年上半年CPI受翘尾因素的影响可能在春节前后达到周期高点,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逐渐消退,预计名义消费物价指数将有所回落。
尽管从目前食品价格上涨的情况来看,恶劣的天气情况以及南方的洪水等因素都对短期供给面构成冲击,不同农产品固有的生长周期决定了决策层出台的供给方面的政策措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因而预计春节前食品价格可能仍会面临上行压力,我们据此上调了2010年全年的通胀预测至3.2%(之前为2.9%),明年通胀预测上调至3.4%(之前为2.5%)。
政策层面,继今年以来五次上调准备金率,加息一次之后,我们预计今年年底之前还会加息一次25个基点。全球流动性充裕、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压力加大的前提下,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政策工具仍将扮演货币紧缩的主要角色。除此之外,明年的货币信贷目标也有望在今年7.5万亿的基础上有所削减,约在6-7万亿之间,15%左右的信贷增长速度足够支撑明年经济增长保持8-9%的水平。此外,国务院出台的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以及相关农产品价格供给面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减少市场上的囤积及惜售的行为,减少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同时稳定通胀预期。因而,我们认为明年通胀水平仍将保持相对温和,不会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