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小村,春日古渡——梅里雪山村落游记I

标签:
梅里雪山澜沧江溜筒江村纽巴冰川纽巴村 |
分类: 匍匐在山路 |
绝大部分到梅里雪山的游客知道明永冰川,可是还知道明永冰川北面有一条斯农冰川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而纽巴冰川,则很多本地人也未闻其名。
事实上德钦是云南省冰川地貌最集中的县,也是整个横断山区冰川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现代冰川主要集中于太子雪山北段,冰川面积约73平方公里,年融水量超过两亿立方米。除了著名的明永恰之外,还有斯农洽、纽巴恰两条大冰川,恰,是藏语冰川的意思。
四月春来,海拔3380米的飞来寺还在寒风料峭、偶降大雪,沿着214国道前往纽巴的路边却已经桃花盛开,到达澜沧江边海拔2000米的纽巴村后更是绿树成荫、青稞结穗,海拔相差1300米,气温相差10摄氏度左右,季节从初春到了初夏。(以下为旧照)。
纽巴村坐落在纽巴恰脚下,澜沧江边的一处小小台地上。十户人家,面江而居。纽巴恰融水汇成了一条清碧见底的小溪,滋润着这片土地。十数棵上了年纪的核桃树撑开大伞,绿荫如盖,青稞田和葡萄田环绕着藏族人家。因为纽巴温泉的开发,这里越来越热闹了。虽然许多本地人不知道纽巴恰,可是不知道纽巴温泉的还真不多。每年春节前后,德钦县甚至西藏芒康的人都会来这里洗温泉,一待就是三五天、一两个星期,传说这是全德钦疗效最好的温泉。
除了一个大约10米*30米大小的温泉泳池之外,经营者还在澜沧江边依地势修建了七八个小池,灌木丛中,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原石砌的泡池,温泉水汩汩地放进来,你就可以享受躺在温泉里听江涛阵阵、看野花纷摇的时光了。入夜,躺在泉水里,一只木头小凳漂在水面上当托盘,上面盛着玫瑰香啤酒,一只萤火虫自草丛间摇曳飞起……江边零落遍布着许多天然泉池,如果嫌温泉水太烫,没关系,自己动手挖条小沟渠,从澜沧江里引些凉水过来就成了。
可惜的是才四月澜沧江水就变得混黄,3月中旬我们在3千米海拔高度上远眺过来还是碧绿的江水啊,怎么这么快就变黄了呢?回想起路途中经过布村,那个十三年前还遍布森林的澜沧江河谷里的村落,现在只剩下数十棵大树默默地站立在石壁上证明他们曾经拥有过的辉煌。面对海拔高差约两千米的河谷,这些本身高达二三十米的大树显得那么幼小;面对人类的刀砍斧伐、无序开发,这些大树显得那么脆弱;它们消失得太快了,快到人类还没有学乖,江水就已经变黄了。
从纽巴村继续往北走,这条砂石路的尽头还有一个小村庄。村子的名字有点奇怪,叫做溜筒江村,这个名字不同于大多数从藏语音译过来的村庄名,为什么呢?
对茶马古道历史略知一二的人大概会记得这个村庄,距德钦县城约40公里的溜筒江村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这里的江渡曾是澜沧江上最艰险的古渡口,扼滇茶北运、藏货南销之咽喉。自古以来这里架设的是竹篾编成的溜索,过江时用一个大竹筒在溜索上滑往对岸。因此这段江又叫溜筒江。清初康熙命清军进藏,督军的云贵总督在过溜筒江时受惊受寒,一病不起,死在了进藏路上。
从纽巴前往溜筒江村步行大约1小时,当地人只需要半个钟头就可以抵达。溜筒江是个很美丽的小村子——其实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流域大多数藏族小村庄都当得起“很美丽”这三个字,一座座白色三层楼的藏式房屋坐落在绿色田野当中,一蓬蓬粉色的月季、金黄的野菊,苹果树、核桃树亭亭如盖,桃树绿叶间夹杂着粉白小花引得蜂儿嘤嘤嗡嗡。让我们惊异的是溜筒江村居然有着设计周全的水利设施,山上的清泉由一条小水渠引导着流经全村,每家都有上水、有下水,村子中部还修建了一个小水塘,大概是用来养鸭鹅的。水渠经过了所有人家之后在一棵大树根部形成了一道小瀑布,并分散向下灌溉着村里的田地。
这是溜筒江村口的白塔,高高地在澜沧江的岸边遥对着滇藏公路。
沿着田边往下走可以走到一座吊桥。1948年丽江籍赖姓商人发起往来滇藏印度的巨贾们出资在溜筒江修建了铁索桥,结束了溜筒过江惊险万状的历史,不过当年这座叫做“普渡桥”的铁索桥已年久损坏,现在的吊桥是重新修建的。过桥即是滇藏公路214国道,再往前十多公里就可以到达德钦县的佛山乡,那是梅里雪山外转经的北大门。
从溜筒江返回纽巴,我们放弃了溯溪去探纽巴恰的“狂想”,就连比较容易到达的斯农冰川,也只能在7、8月份时带齐露营装备,中途在村民的夏季牧场露营才可能到达,我们这么光手光脚地走去,恐怕还没见到纽巴的脚丫子自己就已经冻死了。
神秘的纽巴,也许它永远站在我们的梦中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