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读课外书的好处

让孩子读课外书的好处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有专家研究证明:多读课外书能提高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从课外书中能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总之,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
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所以专家认为:
小学一二年级,因为识字不多,拼音不熟练,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簿一点,最好选的书是拼音版本的。童话与神话故事书这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最爱,还有笑话书、卡通书等。
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所以家长要帮着孩子参谋着选书。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低年级家长,尤其是一年级家长替孩子选书时要注意三点:
一、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像,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
二、书尽量选簿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
三、最好先帮孩子扫除书里生字的障碍。要么是买拼音版本的,一本书里不认识的字最好控制在20%以内,这样孩子读起来才不会磕磕巴巴,才会乐意读下去。否则的话,就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读,最好是识字与读书同步进行。
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书,像科学童话与故事,知识类图书、伟人故事与历史类的书,还有儿童报刊等。
小学五六年级可以读一些漫画书、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人生智慧、为人处世、少儿百科全书等等。
初中时期最适合读的书是名人传记、谈人生、以及人生智慧方面的书。因为初中时代是一个人奠基立志的时代,有特别强烈的模仿倾向,特别崇拜心中的偶像,如果孩子在初中时代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名人传记方面的书,他就会去追名星,歌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功能先发育,哪些功能后发育。
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功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倍功半。
那么孩子有哪些关键期昵?
1、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2、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
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
3、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4、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12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再开始学外语,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学好。
6、秩序关键期(2—6岁):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
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7、想像力关键期(2—8岁):这个时期,家长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
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或与家长轮流讲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学1—4年级):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
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
父母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捣乱、多动等。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等等毛病,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9、黄金阅读期(8—14岁):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
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是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主要在8~14岁,具体依据每个人的教育环境、个性喜好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中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的大量阅读,在10~14岁(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到五年的时间。
由于教育条件和个体条件的不同,这个时间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为四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可以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了初二下学期,各学校又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师生的学习时间、习题数量,没有时间阅读,到了大学阶段,又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英语考级、教研、就业、实习打工压力,也没有时间集中阅读。
因此,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这几年时间,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各种补习班、各种特长班中奔忙,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就这样被一个个补习班、特长班给“抗兑”了。
如此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分数,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阅读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结果,孩子越学越吃力,越到高年级,负面影响越大。
最终的的表现是,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同时也影响了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
虽然结果表现在中考和高考,但根源却在于小学阶段的阅读缺陷。
所以,让学生从疲惫不堪的补习牢笼中走出来,还孩子们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是许多仍然迷信文化补习家长的当务之急。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都知道:“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那这个“读书”的习惯,如何培养?
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会愿意去阅读,并且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需要重复。
孩子在阅读中有这份快乐作为收获,就愿意去反复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明智而聪明的父母,常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
一旦把理性的目标结合进来,读书就成为孩子主动选择的习惯。
一、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带孩子逛书店,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
三、给孩子建立阅读表,激励儿子多读书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但却有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指导孩子怎么去阅读。许多家长以为只要买来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去读,就算尽到使命了。
其实,父母还要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要关注孩子的阅读技巧。
现在的父母对于阅读本身就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父母生怕孩子读快,因为孩子一读快,就担心孩子没读懂,生怕孩子读得一知半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孩子读书能力的发展。
须知,要想理解所读的东西,必须集中精力;而要集中精力,就必然要适当加快读书的速度。慢吞吞的读书,大脑无法兴奋起来,容易开小差,这样就无法读懂了。
许多孩子从小读书,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一瞬只看一个字或者两个字。须知,正常眼睛的视野是一瞬可以看到七个字或者七个字以上。
如果一瞬只看一个字,那就大大浪费了眼睛多余的视野,一瞬只看一个字,反而容易出现漏字、掉字的现象。
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海”在不断扩大,每天需要浏览、阅读的东西太多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书,多掌握一些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人的阅读速度过低。这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汉字有问题,而是我们的阅读方法有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读书方式有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阅读能力强的人,越有能力汇集理解、判断资讯,以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资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动作。所以在指导孩子如何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速读能力不容忽视。
所以指导孩子科学地进行阅读,孩子不但不会在阅读中出现掉字、漏字的现象,反而更容易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且使阅读速度成倍或者几十倍的得到提高。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快速地进行阅读呢?
http://mmbiz.qpic.cn/mmbiz/Rn57PXMTe3pt2WJ4URV54nkCcmgHFyZCPhaOkwUxTxBoeHeW50gzG6ibAHxjAPib1znEEWGnJ3AaFnBXWM2LXGh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一、要求孩子读书时,书本要离眼睛远,好处有二:
一是可以保护眼睛,视力不会爱损。二是眼睛离书页远,眼睛看到的视野就越宽阔,视网膜成像的文字就越多。这样一来,一次摄入的文字就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语或几个词组,而是一大块、整段甚至几段,只要养成习惯,就为今后一目十行的读书做好了准备。
二、平时孩子读书时,不要一律要求孩子朗读,而应朗读和默读结合进行。朗读出声是阅读速度慢的另外一个杀手。我们比较看电视和看报纸就知道。听电视一分钟播报的新闻大大少于我们一分钟看报纸的文字量。
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出声,理解就大打折扣。因为大脑接受信息通过了声音这一个不必要的环节。当然读出声对记忆是有好处,因为多一种刺激。但对于平时养成阅读速度却是有害而无益。如果要提高阅读速度,就不要用朗读的方法。
三、平时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去看书。对于孩子特别喜爱看的、文字量不大的书,如笑话、漫画、脑筋急转弯一类的书,我一般不建议孩子买,建议孩子当场在书店里看完。
因为这类书文字少,但价格却不便宜。孩子为了看自己喜爱的这些书,想多看几本,就逼得自己不得不加快阅读速度,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做既促使孩子注意力的提高,又无形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
四、采取一些简单必要地训练,让孩子养成速读的习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养成一个字或一个词零零碎碎看书的习惯。我把速读训练和学习名人名言、成语、谚语结合了起来。
孩子再读课外书时,鼓励孩子把书中的精彩句子,如:名人名言、成语、谚语等摘抄下来。事后,我会把这些优美的句子用电脑打印成一张张的小纸条。然后,在家里跟孩子做游戏。
怎样阅读才有效。
许多人喜欢读书,读了一辈子的书,却出现了两种结果:有些人从书中获益很多,有些人却没有得到什么。这除了跟天份有关,还有就是阅读的方式造成的。
仔细分析读书的人,看看他们积累知识的方式,就会发现三种不同的积累方法:圆形短识积累法、方法知识积累法、三角形知识积累法。
圆形知识结构的人,知识容量大,但是各科用力平均,没有专业方向。此种类型的人尤如一则谚语说的:“样样都抓,门门不精”。
方形短识结构的人,对好几种技能的了解都超过了普通的水准,但是却是不足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专业特征。
罗曼·罗兰曾讲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如果以凿井来比喻知识的精深的话,那么方形知识结构的人就是犯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的错误。
有一则谚语讲得好:“聪明人接触所有的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
三角形知识结构的读书人就是“接触所有的知识”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典型。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