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爸育儿早教中西方文化马丁依依宝贝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教育的圣人。然而,孔子这个具有特殊威望的大师,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一关键问题上却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一问题为圣人的追随者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孟子,名轲,也是鲁国人,被称作亚圣。史记中记载孟子为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为孩子生来就有恻隐之心。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对于依靠制约的被动向善方式,孟子更强调因为良心使得人们主动善良。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在《性恶》一书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荀子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荀子的思想在三字经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两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腐败,和中国的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认为人性本善,没有认识到人性贪婪的这种恶的本性。因而就没有建立正确而有效的机制去监督和制约,政府官员们自然就会多吃多占,贪得无厌。没有认识到人性本恶,从做人方面去严格进行国民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与监督,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拥堵与混乱。因为认为产品质量靠的是商家的良心而不是政府的质量监督与制裁,才会出现大量造假,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
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本恶的人性,却不敢去正视它。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虚伪与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弗洛伊德披露了在理性的冰山之下,人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
明确人性本恶这一西方教育理念中的根本观点,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重大的意义。
孩子生下来就总哭着要奶,不管妈妈多累多困。依依小时候睡觉总是让抱着,放在床上就哭。妈妈不会怪,这是本性。依依现在每天夜里还喝两次奶,睡到半夜里会哭着喊:“喝奶,喝奶”。这是由本能逐渐演化成的不良习惯,我们理解,但是要纠正。我们理解孩子未经教育时的各种表现,并不是善的,而是恶的,[从对小孩子的行为观察很容易发现,孩子很多时候表现的就象个小野人儿:)],我们就有意识的时刻去纠正孩子各种各样不良行为。只有不断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培养和鼓励好的行为与习惯,恶之花才能结出善之果。
一、 不找借口,严格要求
有句中国的俗语,希望对宝贝的教育得到启示:
“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
父母,老人,对孩子有天然的呵护倾向。但是当这种呵护变成了溺爱,就是在害孩子了。很多孩子长大后,
会对父母抱怨,为什么小的时候没有对坏习惯及时进行纠正,没有及时进行约束。因此,现在不要怕孩子哭闹,一定要严格遵守原则。
昨天,依依吃完晚饭后,在姥姥房间,看到姥姥的药盒,嚷嚷:“玩药,打开,打开!”爸爸立刻说不能玩药。依依立刻转向姥姥:“打开,打开,玩药”。姥姥说:“这个不能玩”。依依立刻大哭,用小手拍脑袋,抓狂:)
后来转移注意力,玩卡片吧?不玩。玩樱桃小丸子?不玩。去找妈妈抱。妈妈抱回来,又放在地上,感觉不对,问怎么啦?爸爸说玩药,没满足。依妈不再抱。姥姥着急,说:你就抱抱吧,别总让孩子哭。依妈深情的说“姥姥,这是教育。”
一分钟不到,依依兴高彩烈的玩别的了。哈哈,小插曲结束。
依依宝贝抓狂的方式有所改变了,以前趴在地上不起来的状况,似乎没有出现了:)因为开会后,统一了思想,趴在地上耍赖,现在没有人着急,也没有人去安慰。该方法对大人失灵了,孩子自然就不用了。
前天,依依晚上累了,困了,脱了鞋,脱了袜子,光着脚在地上。立刻得到纠正。但是,没过一会儿,重复!甩掉了一只鞋,扔掉了一只袜子,哭啊。姥姥见状,紧张,赶紧动手去帮依依脱另一只鞋。被依爸立刻制止。姥姥说孩子这是在闹觉呢,孩子困了,都不讲理。我知道,依依真的是困了。但是,教育不能有借口。
不帮助孩子找借口,严格要求,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
造成育儿教育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大人主动为孩子找借口。孩子困了,可以不守规矩;孩子饿了,可以不守规矩;孩子累了,可以不守规矩。而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却正是培养情商的关键点。培养孩子控制情绪这一良好习惯的时机,正好就出现在我们在给孩子找借口的这一时间。
二、 性格形成于三岁以前
同样采用一句俗语,用于警示:“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依依现在经常扔东西,喝完水就把水杯摔在地上。除了水杯外,别的东西也会往地上摔。每次都被进行思想教育,但是作用不明显。不知道她是喜欢那种东西摔在地上声音,还是在试探大人的心理底线。
这类的情况,我们有时觉得严重,但也经常会说,孩子还不懂事呢,别跟她较劲,大了再教育。但我担心,大了就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机会。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现在对于1岁半的依依还无法证实。学坏三天,就容易验证多啦。现在发现孩子养成一个坏习惯,真是太容易呀。
井深大专门写了一本书《幼儿园教育晚矣》。因此,我们千万别偷懒,三岁前的性格培养千万不能放松。三岁之前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否则,三岁后,我们只能看着孩子的不良性格,感叹着应用先天论:“这孩子天生脾气就急,象她妈妈(象她爸爸,总之跟谁类似就找谁吧。)”。基因论实在找不到的话,还可以找血型论。“这孩子O型血,先天就这个脾气,血型决定性格,所有人都一样,谁让她是O型血呢!”
三、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孩子刚刚会做某件事,会让大人觉得欣喜。比如姥爷一回家,就欢呼“姥爷回来啦”,上去亲。让姥爷心里暖哄哄的。孩子不用扶着,自己爬上木马玩了。这些成长带来很多喜悦。
但是我们不能让胜利冲昏了头脑:)
在性格培养方面,不是象玩一样,会了就可以啦。而是要反复练习,每天不厌其烦,不停地纠正,直到养成习惯。
有了“人之初,性本恶”这种意识,就好理解孩子每天嚷嚷的“不刷牙! 不洗脸!”是人性中任性和懒惰的天性。
这时,必须纠正,而不能顺其自然地放养,还找到理论依据:给孩子自由。
家里本来无大事,但是有些问题是原则问题,必须坚持。那么什么是原则问题?需要给出明确的定义,否则就失去原则。教育专家总结了一些通往幸福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是我们要遵守的原则。
列举出七个最基本的价值观,当孩子的行为与这些价值观相抵触时,我们要毫不妥协的坚持原则。
1.尊重
2.耐心
3.恒心
4.谨慎
5.礼貌
6.责任
7.秩序
懂得这些原则并不困难,难的是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下意识的去应用并遵守原则。这一点最难,靠的是每日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不断地重复练习好的行为,直到养成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前一篇:雇主:企业的性格和企业文化
后一篇:五颗葡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