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爸育儿教育马丁依依宝贝早教三个和尚 |
三个和尚的故事,在中国是极为著名的,相信有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讲: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这三个和尚的故事,写的真好,多么幽默而富有哲理啊。但是在中国这不仅仅是童话故事,日常生活中这个现象是很常见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不懂吗?当然懂啊。但是三个和尚有没有水喝这个问题,不在于能知,而在于能行。这和文化与教育似乎有一定的关系。
以前,有两个人在森林里散步。忽然出现了一只大老虎。一个人忙伏下身去系鞋带。另一个人问:“你系什么鞋带啊?你难道还能跑得过老虎吗?”
这个人说:“我哪能跑得过老虎啊,不过我只要跑的过你就行了。”
看来这个笑话有毒啊,都被写进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里作为竞争案例了。不错,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在城市,我们大概都有过在地铁门口、在电梯门口,被别人跑赢过的经历吧。我等电梯时习惯与电梯门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里面的人出来,但是就这一点距离每次不知有多少人会插队进来啊,而每次堵死了出口,电梯里面的人却也总能神奇的挤出来。
有时会想,故事里的三个和尚换成了三个西方牧师,会不会也是没水吃呢?就我对西方生活习惯的观察来看,感觉似乎不会。因为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强调公平与公正、强调耐心与等待。拥挤了大家依然习惯于排队;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车辆会有序的轮流交替行驶。我倒不认为西方人的觉悟高,也不觉得西方人更聪明。感觉是西方教育方法产生的结果。我反而时常感慨于西方人的笨。西方人的行为有时候用我们东方人的眼光看上去真的就是笨。在北美看到在一个既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人,仅有一个Stop标志的路口,汽车会完全停下来;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人行线,飞奔的汽车居然会停下来让缓慢走路的行人先行。野外遇到没有人看管的野生动物,居然不抓起来吃了,还在痴心的保护着;那么珍惜时间,却总在缓慢的排队中度过大量的时间;同样也急着上班,相挤在电梯口的时候,居然会向对方说一声After
you。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确显得聪明一些。不过也还是会有个极限,当三个和尚聪明到了长期没水吃的地步,这个问题还是逐步变得严重了,以至于终于引起重视了。
通过育儿,我感觉情商培养比智商培养要难很多。难就难在人的情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总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我们在育儿教育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当家庭和学校在努力培养好的习惯和理念的时候,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实例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不知道要改变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需要多久,但是我们还是执着地试图在从小教育宝宝,要尽量做的笨一点,要学会与人合作,要做好吃亏的打算。真的没水了,不管有没有另外两个和尚,我们要有力气,有耐力,去担水。
身教胜于言教,作为家长,说这句话时真觉得底气不足啊。也许我们还是应该先让孩子锻炼身体吧。对于儿子,身体好就基本上可以有水喝了。对于女儿,就算有了肯吃亏的思想,担水估计也有难度,还是虚心学会与人沟通吧。
相信育儿中有这种无奈感觉的不止是我一个,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三个和尚》之歌吧。
三个和尚之歌
一个和尚挑呀么挑水喝
嘿嘿 挑呀么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
嘿嘿 抬呀么抬水喝
三人和尚没水喝没呀没水喝
嘿 没呀没水喝呀
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呀为什么
嘿嘿 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呀为什么
为什么呀和尚越来越多
嘿嘿 越来越多
为什么呀和尚越来越懒惰
嘿嘿 越来越懒惰
为什么呀长老呀不来说一说呀
嘿 不来说一说呀
睁着眼闭着眼阿弥陀佛
嘿嘿 睁着眼闭着眼阿弥陀佛
大和尚说挑水我挑的最多
嘿嘿 挑的最多
二和尚说新来的应该多干活
嘿嘿 应该多干活
小和尚说年龄幼身体太单薄
嘿 身体太单薄呀
白胡子的长老说我年老不口渴
嘿嘿 白胡子的长老说我年老不口渴
一个和尚挑呀么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呀么没水喝
你说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
从此以后呀和尚都不抬水喝
不挑水的日子还是一样过
谁也不用奇怪也别问为什么呀
几千年的奥妙谁也不会说破
谁也不会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