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2010-04-07 22:49: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讀“四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
    《论语》中此一则作为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历来为人们所乐道。孔子对不同的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作出绝然相反的回答,其根据就是“材”之不同。比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论语.八佾篇》)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性格退缩、柔弱,因此孔子培养他果敢、激烈的性格。子路粗鲁、孔武,所以孔子抑制他,要他做事依礼三思而后行。
    其实,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何止这一则?略撷几例以作说明。
    关于“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对这两则,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关于“仁”。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有意思的是,孔子在回答各人问仁时,不仅内容有所不同,而且注意语言的深浅、难易。比如对樊迟,他回答“爱人。”多么浅显,通俗易懂。什么是仁?仁就是爱别人,对别人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是他因材施教的佐证。
    我们现在的老师因材施教的情形如何呢?我以为不容乐观。有一幅漫画我一直印象深刻,画的是一位老师拿着剪刀把一排学生各具不同形状的头全部剪成正四方形。是的,我们老师上课面对的是五、六十位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不能的性格、品质、智力水平等来授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我们都明白这是老师的无奈,也造致教育的悲哀。医生治疗不同的病要对症下药,甚至同一种病而人不同药方也略有区别。医生更多是消除病症,但也需培养体质(所谓固本)。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但也需消除学生的缺点、弱点。都是做一些“培养”和“消除”工作,两者不能不说有其共通之处。医生要对症下药,按理,老师同样得如此。早些年,很多学校设重点班,其最开始的理论依据就是因材施教吧,应该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是问题随之又出现了:设重点班是不公平的,对成绩差的学生极为不公平,他们由小学进入初中或者由初中进入高中,还没比呢,就输在了心理上:“我是一个差生!”输在了起跑线上。专家们相继论证了设重点班的一系列弊端,“均衡教育”的口号应运而生。
    其实,要真正实行因材施教,是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孔子的那个时代没有考试,科举考试还没开始,生存、养家、做官都不必考试。孔子创办教育,开儒家教育之先河,他教什么呢?他教“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典籍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至于现在学生书包里装的沉甸甸的东西,看似丰富多彩,但由于中考、高考范围所圈定,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文化知识,顶多相当于“六艺”中的“书”“数”而已。这些,在孔子时代仅是教育之末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做到了“孝、悌、信、仁”等等,行有余力了,再学“文”吧!孔子无升学率的压力,他可以肆无忌惮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实施教育行为。我真的羡慕孔子老师!也真的为三千多年前的学生感到幸运!现在的老师啊,你所教的班级成绩稍差点,家长怨你,领导批评你,你自己无地自容,且心中有愧!现在不是有“南京素质教育之痛”之说吗?此当今因材施教之悲哀的典型事例,可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同样彪炳史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