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查相关资料,“不患无位”之“位”可解释为: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学而优则仕”的古人普遍把在朝廷上有一个“位置”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孔子说:“你别担心没有职位,你只要为自己没有任职的本领而发愁。”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你有本领,你就能得到相应的职位。你有“太史”之才,就能任得“太史”之职;你有“左徒”之才,就能任得“左徒”之职;你有部长之才,就能任得部长之职;你有市长之才,就能任得市长之职;你有县长之才,就能任得县长之职;你有局长之才,就能任得局长之职,等等,即人尽其才。其实夫子是察天道而言说的,“人道”未必如此。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有人肯定要问了:“夫子您该有才吧,您得到什么职位呢?对!您曾任过大司寇呢,怎么要逃之夭夭呢?”所以夫子的言说是察天道,夫子的遭遇却不能脱苑于“人道”。像夫子这样“才”与职位不相配或不相保的人,在中国近3000多年以来的文明史中可以列举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他们都是“人道”一途的失败者。“人道”如何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选拔并任用人才的。舜是被尧看中的,大禹是被舜看中的,姜子牙是被周文王看中的。可见,尧、舜、大禹、姜子牙等都是被某一个人看中才得其“位”。再看隋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一套严格选拔人才的组织、方案,其最后一道程序是什么呢?是殿试!即重用人才的最后一关还是一个人——皇上说了算!其实前面几道程序如乡试、会试也只是选拔的等次不同,具有决定权的人的等次也有高下而已。否则,中国的文学史上范进一形象的塑造就违背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铁定的规律。有才能而得其位,并不能说明所有有才能的人均得其位。这就是“人道”的玄关所在。
我总是喜欢以圣人之言观照当今的现实。现实中如何才能得“位”?现在的“位”之等级有:股级(正、副)、科级(正、副)、县级(正、副)、厅级(正、副)、部级(正、副)。大多数情况下,高职位都是从最低的股级做起。一个基层单位,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两、三百人,怎样才能得到股级的职位?能胜任这一职位的人很多,更何况,不是有一句话吗?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所以你必须要得到单位领导的赏识,必须要领导说你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是股级干部了,你就想得到副科的职位。副科的职位是由县常委决定的。期间有很多看似严格的程序,单位推荐、县组织部考核等,但大家都明白最关键的是县常委的“研究”。你能否得到副科的职位,还是县常委里某一、两个人说了算。以此类推,你每升一格,都是由一、两个人决定的。在跨每一道门槛时,要是“上面”没有人,你就只能当陪衬了,陪衬出“公正”、“公平”、“民主”。想步步高升,你必须有才,但“才”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差那么一点点也不要紧;你必须得到一级级领导的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期间就是“人道”的玄关所在。
再看这一则的后一句话,“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谋求能为他人所了解的能力。实在是太有趣了,说明孔子也认识到得到别人(上级)赏识的重要性。只是孔子从另一角度来说:你有为他人所了解的能力,他人自然就会了解你。值得玩味的是“能力”二字,大多数人理解为工作能力、领导能力等。但也可理解为“邀得领导赏识的能力”呀!我就曾亲自听到有领导说过:“别人(应该是指领导吧)不了解你,甚至嫌弃你,这本身就值得你自己反思。”说得多好啊!可作为这一则《论语》的注释。问题是,没有工作能力,而“邀得领导赏识的能力”之特强者大有人在,而且这样的人往往平步青云,其“位”步步高升。历史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再从另一方面来看,有工作能力,而无“邀得领导赏识的能力”的人也大有人在。孔子本人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吗?
但我们得敬佩孔子。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他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真君子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