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网课:新课学习《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标签:
历史时评文化筱月原创时尚 |
分类: 小品 |
3月26日(周四)新课学习《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驱遣想象的方法,并能用它欣赏文学作品。
【学习内容】
一、了解什么是想象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二、作者及作品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我们成长在初中阶段学过写张中行写他的文章《叶圣陶二三事》和他写的说明文《苏州的园林》。
三、 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标示课文各段序号,以便理清作者思路。全文共14段。
四、全文结构大意
第一部分(1—4)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的具体论述做铺垫。
第二部分(5—13)阐述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想象。
第一层(5)文字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
第二层(6)阐述作者创作的经过,了解作者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7—13)读者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第三部分(14)总结上文,提出必须驱遣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
五、阅读课件PPT
六、完成课堂检测题【写完了,红笔校对答案。然后,拍照上传反馈。】
第一板块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üè)油漆(x)苟安(gu)
B.躲避(bì)拘泥(ní)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D.一缕(l)即使(jí)契合(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汹涌
B.白沫
C.激昂
D.宛如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__,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B.锦上添花
C.锦上添花
D.雪中送炭
4.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文字是一道桥梁。(
(2)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3)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4)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5.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
C. D.
7.美丑对照原则是指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请你从阅读过的中外名著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巴黎圣母院》,既塑造了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纯洁善良的钟楼人卡西莫多,与其对照也塑造了面孔阴森、灵魂邪恶透顶的副主教弗罗洛;《__________》,既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对照也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板块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冬天的雪,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江苏南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4.“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5.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6.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答:
第5题:补写论据或分析论据是否合适。
解答此类论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明确要求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1)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2)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2.补写论据时,可仿写文章原有的论据。
3.分析论据是否合适要注意理解论据内容,分析论据内容和文章观点是否统一。
[答题模板]
题型1:在文章××处添加一个事实/道理论据。
模板1:事实论据: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具体结果。
道理论据:××(名人)曾说道/《××》这本书中提到……
题型2:下面有关××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模板2:我认为可以。这段文字的观点是……,所给材料说的是……,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我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这段文字的观点是……,所给材料说的是……,不足以证明这一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