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最后的背影》,我潸然泪下【读书新札。随笔】

(2018-04-21 19:31:59)
标签:

闽菊原创

情感

文化

健康

育儿

分类: 随笔

         

              读《最后的背影》,我潸然泪下

                                                 闽菊

百度文库这么写: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美文的概念已经不限定于某种文体,或某类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文化,给美文的概念也赋予了更多的开放自由的元素,好散文是美文,好诗歌是美文,好小说是美文,好论文是美文,一条写得好的手机短信,或一段能让人会心而笑的笑话也是美文,用通俗的讲法,写的好的文章,就是美文。

什么是最货真价实的美文呢?在我看来,不是所有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敢叫美文;不是形式上如行云流水的文章,都可称作美文。真正的美文,是历经对生活深切体验之后的感触与思绪共同发酵而生成的情愫,是不装不嗲的生活真实的再现,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赤诚倾吐——不管这份倾吐是酸甜还是苦辣,都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最近,我与学生共同阅读一篇课外美文,题目叫《最后的背影》,是内蒙古女作家张秀超女士的亲情力作。读着它,我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思绪仿佛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眼前再次浮现出我父亲拉着耕牛的缰绳深一脚浅一脚犁着水田的情景,也让我联想到中国拥有千千万万个这样伟大的农民父亲,我们的民族才如此生生不息!

   曾读过也教过朱自清的《背影》N遍了,但我未曾被它惹出泪水来,而为什么读张秀超的《最后的背影》,我竟被感动得泪如雨下呢?因为朱自清写的父亲是都市职员,反映的是祖母去世后家庭满目狼藉背景下的失业父亲依然对儿子的爱,此刻的父亲,起码还没到了与儿子生离死别的地步。而张秀超笔下的父亲,是个面向土地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为了让女儿跳出农门奔向更美好的生活,用尽他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支持女儿上学,刻画的父亲跟朱自清的父亲相比,受的苦更多、生活更艰难,如此的父爱更博大,人性的光辉更加璀璨。此外,张秀超的语言穿透力要比朱自清的语言来得强,表现在音韵节奏更紧凑,蕴含其中的情感更浓烈。第三,我的生活经历跟张秀超有点像,我也是在哥哥娶回嫂子时读高中,后来,父亲顶着来自嫂子的压力供我上大学的,所以,我深深感受到这篇文章似乎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让我浮想联翩,调动了我丰富的想象,迅速勾起我无边的遐思。更何况,我最敬爱的父亲于2001年夏天过世,距今也快20年了,所以,本文像触电似地激发我对父亲的无尽思念,让我在教室的某个角落背着学生偷偷抹泪,当时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我喜欢慢读,喜欢读有力度、有深度的文章,不喜欢快餐式的碎片阅读,原因在于慢读让我接受美文的熏陶,不管情感上还是思想上的收获都难以估量的。这种慢阅读,可以荡涤心灵的点点灰尘,让我的思想越来越深邃,让我的心肠越来越柔软,让我的阅历越来越丰富。于是,再苦再累的工作,我都不感觉到苦,相反,我会千方百计地在繁忙的工作中尽情享受劳动的乐趣。

如今,我读博友的诗文是越来越少了,除了时间、精力和身体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我更喜欢读像《最后的背影》这样具有震撼力的美文。这一点,还望各位来访的博友多多谅解了。

2018421

         

张秀超 (1967中国作协会员笔名野溪。女。蒙古族。河北围场人。曾任新闻记者、编辑、组织部干事,现任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联主席。河北省十佳优秀文艺家,承德市十佳文学青年,承德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张秀超的作品在报刊发表转载并入选多部文集,著有散文集《骨笛》,中短篇小说集《飘荡的乡音》,散文合集《我的意象树》,散文《挂面》、《再走北大山》、《厚德载物》、《年轮》、《最后的背影》等,报告文学《一个人和一个童话的故事》等。中篇小说《红红胡萝卜》获《中国作家》小说创作奖;散文《在春风中远行》获《中国文化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散文《挂面》等作品连续三届获中国西柏坡散文奖;

散文《厚德载物》、《年轮》等作品连续三届获河北省散文名作奖;报告文学《一个人和一个童话的故事》获全国报告文学大赛金奖。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踮着脚离开寝室,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喜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

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

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