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师经》教孩子适应社会就是教孩子变坏(威海三中 吴宾)
(2017-07-16 16:36:44)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学生课题 |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ijingwubin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经常听到有人说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如果孩子读死书,死读书,毕业之后到了社会上会处处碰壁,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格格不入,工作和生活都不顺心。所以,很多人都提倡要教育孩子适应社会,并且被广泛支持。在人云亦云当中,很多老师也为这个观点摇旗呐喊,甚至把教育学生适应社会当做是素质教育来对待,但笔者觉得现在很多人所提倡的教育孩子适应社会的观点值得商榷。
我大学毕业之后立刻进入高中教书,所以一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社会,直到结婚买房后的装修环节才让我真正认识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安装整体厨房的师傅对我说,如果上下都安装橱柜会显得厨房太小了,建议上面不安装橱柜了。我说,我交的是上下橱柜的钱,如果上面橱柜不安了,是否会退钱给我。一听说要退钱,那位师傅就对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总体意思是不用退钱。他一口一个“亲哥”的喊我,也没有令我心花怒放,最后我直接咆哮,“如果不退钱,那就上下都安上。”最后,还是都安装了,但我觉得这位师傅骗人简直到了不要脸面的境界。
第二件事情是安装地板。地板安装好之后,安装地板的小伙打电话让我验收。我踩到地板上,明显感觉到地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那个小伙却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但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我从来也没有在别家地板上听到类似的响声。我执意要拆开地板看一下地板下面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小伙大喊不可能。说除非我付两次安装费,否则不会给我拆掉重装。这个小伙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面对蛮不讲理的小伙,我很气愤,于是大声喊“如果地板没有问题,拆了重装我付两次安装费,而现在是地板有问题,你必须把问题给我解决,否则余款就不给你们。”那个小伙明显地被我的声音压了下去,语无伦次的让那些伙计把地板拆开,把地板下的沙子扫干净,再重新装上,事情就解决了。我觉得,那个小伙装地板完全是糊弄,没有按流程来操作。
这两件事因为我的据理力争而没有损失,但第三件事我损失很大。装修所用的材料、灯饰、洁具等,我因为不懂行情,担心自己被骗了,就自作聪明的让负责水电改造的师傅领着我去买。他犹豫了一下,但最终答应了。
去买东西的时候,他让我选择,然后帮我砍价,每次都能砍得都似乎让商家无利可图。我很高兴,每次买完东西之后,我就请他吃顿档次还算不错的饭。吃饭的时候,他话里话外总透露出他不愿意帮我去买,因为很耽误时间。但因为我是个老师,工资不高,又很辛苦,所以虽然勉强但也尽力帮我。
我一直觉得他帮我买的东西都已经砍到了最低价,直到一年后,我的水龙头坏了。我自己到他曾经带我去的那家洁具店铺去买水龙头。店主早已经不认识我,热情的给我介绍。当走到我曾经买过的那款水龙头前时,店主告诉我,别看吊牌价500多,如果我想要,150块钱拿走,而我去年买的时候花了260,还觉得沾了大便宜。后来,我又在超市发现了他帮我买的同款油漆,他帮我买的时候400多,而超市的原价才200多。我终于弄明白,他带我去买的每一件东西,都要比正常价贵,过后他再去商家那里拿佣金。
进过这次装修我发现,每个环节的装修师傅都试图通过欺骗、糊弄等方式获取最大利益。我的地方我发现了,据理力争,及时的给予制止,而有更多的地方,我没有发现,结果上当受骗。
结婚之后,我接触社会更多了,发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拍婚纱照、配眼镜、外出旅游等等,每一次商家的尔虞我诈,都让我进一步的“适应”社会。一件东西的成本是10元钱,那么这件东西你买的时候是20元还是200元,并没有人来替你甄别,商家的行为没有违法,更谈不上犯罪,几乎是无人监管。
所谓的教育孩子适应社会,就是教给孩子这些规则,让孩子别上当受骗。如果社会上的交易都是诚实的,公平的,商家不欺骗顾客,那么孩子就用不着小心翼翼的担心被骗了,而那时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美好。如果我们教育所有的孩子都诚实、守信、公平、善良,不去做那些尔虞我诈的勾当,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社会是不是风气更好呢?
到底是该让孩子适应社会,还是让社会适应孩子呢?让孩子适应社会,让孩子变坏,只有孩子变坏了,才能不受欺骗,甚至还能在合法的情况下,欺骗别人,获得利益。而让社会适应孩子,让孩子保持一颗善良、纯真的心灵,不让孩子接触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若干年后,全社会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人们买东西、做交易,不会担心买假货,不用担心被欺骗,这样的世界不是更好吗?可是,有很多人觉得,如果别人变坏,自己没有变坏,那肯定会吃亏,为了让自己不吃亏,自己先变坏,并且还教给自己的孩子。人人都这样想,社会很难变好。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曲解了“社会适应能力”这个概念。社会适应能力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真正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对于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大多数的家庭都没有刻意培养孩子,孩子都能处理得很好。孩子有些做的不当的地方,家长也会及时纠正,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做的越来越好。在中学里,几乎没有哪个老师专门教给学生如何生活自理。
对于基本劳动能力,家长会让孩子学着洗衣服、刷碗、扫地等,在有些农村还会让孩子做一些农活。孩子在学校打扫卫生、擦黑板等,也都能很好的完成,不用老师专门培养。
对于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必要去可以培养。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孩子喜欢一样东西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并不能坚持下去。如果家长和老师刻意地帮学生选择,可能会让孩子选择一个不喜欢的职业。在大中专阶段,学生选择并学习一门喜欢的专业,并培养自己以后选择该专业作为职业的能力,相对比较合理。
对于社会交往能力,这是很多家长最为关注的,并且被很多家长曲解。学校里有班集体,学生之间有同学关系,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正常交往能力。但部分家长不满足这些,总希望把社会上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教给孩子,让孩子占有先机。其实,这样一来,孩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坏了。家长没有觉得自己错了,因为家长的借口是让孩子适应社会。本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件好事,可现在被家长当成借口让孩子变坏。
对于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很多家长就背道而驰。他们觉得,孩子讲真话要吃亏,他们教给孩子:有的事情要讲真话,有的事情不能讲真话,对一些人该讲真话,对另一些人不能讲真话。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在公交车上不要给别人让座,在马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不能去扶,在学校犯了错误如何找借口才能免于被罚等等。这些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也被家长当做是教孩子适应社会。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家长反而觉得孩子觉得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