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校长杂志
校长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16
  • 关注人气:1,2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如同喂鸡

(2017-02-12 23:53:56)
标签:

转载

分类: 学生课题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孩子学习成绩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父母们虽然没有开会商量、统一口径,却不约而同陷入同一个思维误区:孩子学习最重要,一切要为孩子学习让路。在这种错误思想支配下,父母紧紧盯住孩子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绩。比如:孩子玩一会儿手机,父母皱眉叹息;孩子星期天没有学习,父母轮番批评、说教;孩子考试进步了,父母还嫌进步小;孩子学习退步了,父母表现出情绪失控,甚至气急败坏。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结果是: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不会理想。这是因为:

1.由于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学习,孩子往往认为是给父母学的,要不父母怎么那么在意这件事呢?没有人会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情,何况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

2.由于父母不断强化学习这件事,孩子内心对这件事非常反感,潜意识和学习对立起来。学习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学习成为孩子烦恼、痛苦的最直接诱因。久而久之,孩子不免会厌恶学习,甚至憎恨学习。

有一位妈妈,希望女儿将来成为钢琴家。女儿七岁时,妈妈给她报了钢琴班;一年后,家里买了钢琴。刚开始,女儿感到新鲜,不停地练琴。几个月后,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弹得像模像样。妈妈觉得女儿在这方面有天赋,教女儿学琴更来劲了。参加钢琴班,妈妈和女儿一块去;在家练琴,妈妈坐在女儿旁边。按照老师的要求,妈妈从坐姿到指法,从读谱到节拍,事无巨细指点女儿。女儿像一台机器人,任凭妈妈声控摆布。

女儿没有品味到学琴的乐趣,感受到的全是妈妈的操控和呵斥。渐渐地,女儿对钢琴厌烦了。在钢琴班,女儿手指虽然在琴键上,心思却跑到爪哇国去了。在家里练琴,女儿时常对着钢琴发呆。妈妈接受不了女儿这种状态,没少和女儿生气。她对女儿打骂过;自己放声大哭过;打过自己的耳光;还给女儿下跪过。无论妈妈怎样,女儿再也不愿碰钢琴了,她甚至不愿进钢琴房。更有甚者,女儿看见钢琴就条件反射地恶心、呕吐。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让你练琴,是对你好啊!你怎么就不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呢?要是邻居家孩子,我才懒得理他呢!”这位妈妈哪里知道,是她错误的家教方法剥夺了女儿童年的快乐;是她违背人性的苛刻要求破坏了女儿练琴的兴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数年后,这位妈妈的儿子长到了八岁,她和丈夫商量,希望儿子学钢琴,反正家里有钢琴,也不用买。这位妈妈不甘心,女儿没有实现的钢琴家梦要让儿子实现。丈夫坚决反对:“不长记性的东西!钢琴还没有把女儿折腾够啊!还要再折腾儿子!你再提钢琴,我就和你急!”

女儿之所以对钢琴那么反感,妈妈也为此吃尽苦头,是妈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所致。女儿在练琴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负面的心理体验,她要能喜欢这件事才不符合人性呢!女儿内心不免这样想:“钢琴是一个该遭诅咒的家伙!为了它,我没有一天开心过!”导致女儿在潜意识中强烈排斥练琴,以及后来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如果这位妈妈懂人性、懂教育,采用的是启发、诱导、赏识、鼓励的教育方法,女儿在练琴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心情愉悦,她的演奏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她也能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信心。教育无小事。如果是这样,女儿的人生就很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她会把对钢琴的热爱演绎成对生活的热爱;她会把在练琴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培养的正向素质,凝聚的正能量带到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她的人生一定会不同凡响。

“牛不喝水强按头”,强迫孩子学习,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是违背人性的做法,是极具杀伤力的做法,是催生孩子厌恶学习的做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发表过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断“教育如同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陶先生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有一位妈妈,天天关注孩子学习,时常过问孩子学习。孩子学业不但没有长进,反而不断下降。接受我的引导后,这位妈妈把注意力转移到自我提升上。她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她在意的不是孩子飞得高不高,而是飞得累不累。她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刚性要求,要求自己给孩子说的话,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比如:她经常这样和孩子说话。“看到你自信心在不断增长,你越来越乐意接受挑战,妈妈打心眼里为你高兴!”“这次考试虽然退步了12名,妈妈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哀兵必胜。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迎头赶上!”“看到你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妈妈为你点赞,没有什么比儿子心情舒畅更重要的事情了!”“儿子,从今往后,妈妈不再注重你的学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妈妈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你。妈妈相信你能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妈妈相信你能对自己负起责任!”不断接受到妈妈的正能量,孩子的学习成绩稳步持续上升,一个学期后,进入班上前十名。
    
这位妈妈动情地说:“孩子能有比较大进步,得益于我在和润万青的学习,在贾老师引领下,我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习惯从自己内心寻求力量。其实我并没有做太多的事情,只是遵循了人性的规律,保持了放下和相信的心态。我把关注点移开了,孩子就不对抗了。我学会了光明思维,善于运用积极心理暗示。孩子接收到的都是充满正能量、极具建设性的信息,孩子感受到的都是妈妈的关爱和信任,孩子追求进步、健康成长就是一种必然。”

家长朋友,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业下降,讨厌学习甚至憎恨学习,如果你想让孩子站在你的对立面,你就紧紧盯住孩子的学习,你就强迫孩子学习吧!我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这样做,一做一个准,可以说是屡试不爽。

好孩子都是父母相信出来的!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学业优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你就要放下孩子的学习,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自主学习。你当好孩子的“啦啦队长”就足够了。父母要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有求知欲望;相信孩子有学习主动性;相信孩子能对自己负责任;相信孩子能给父母争光。浓缩成一句话,坚定地相信孩子一定能成人、成才,优秀、杰出!

------------------------------------------

温馨提示:

 

1、更多精彩文章,尽在和润万青官网

2、免费加入和润万青家长学习交流群,享受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对一指导!

3、家庭教育问题咨询电话:400-6363555 / 010-5629515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