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师,2017年请这样爱自己!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师培养与管理 |
文/万玮
多年来,大家对教师职业有一个误区,叫作——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便问十个人这首诗形容哪个职业,九个人会直接回答你——教师。
我一直很纳闷,教师又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只教一批学生,成败在此一举,干吗这么强调牺牲精神?
是为了说明这个职业的伟大?
是为了说明这个职业的悲壮?
还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职业?
说不通。
我并不是反对牺牲。历史上有很多人的牺牲就很伟大。数学课上,我曾经跟学生讲过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发现勾股定理的那位。他有很多热爱数学的徒弟,形成了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信奉世界上所有的数都是由整数以及整数之比构成的。有一天,有一个徒弟希帕索斯提出质疑,说有一些数字不能用整数之比表示。这引起了学派里其他忠实信徒的恐慌——质疑老师,那还得了?信徒们警告他不许乱说。希帕索斯毫不妥协,结果被扔到水里,淹死了。希帕索斯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死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人们逐渐发现除了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之外,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也无法用整数来表示。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
这种牺牲会被载入历史,被后人铭记。
还有一种牺牲叫作责任。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即将沉没时,船长一边指挥船员放救生艇,让妇女和儿童先逃难,一边组织小乐队在甲板上演奏。演奏完毕后,大家都没有离开,而是相互握手,互道珍重,小提琴首席说:“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毕生的荣幸。”船长则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与船共存亡。这样的一种牺牲,反映出人性的光芒。
教师的牺牲就不同了,在我看来,许多牺牲根本就没有意义。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高三毕业班的一位班主任,和他的很多同行一样,每天工作14 到16 个小时,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全身心地投入班级工作中。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他要求十分严格,在生活上,对学生也颇为照顾。有一个周末,他甚至让家人包了饺子,煮好带到学校里给学生尝。如此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应该让学生感激得落泪吧!事实正好相反。学生饺子照吃,可是这丝毫改变不了学生对班主任的痛恨之情。让人揪心的是,该班主任积劳成疾,在学生即将高考时不幸去世。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典型,去学校采访,却发现学生对他的离世几乎没有什么同情与悲悯。
这样的牺牲,完全是一个悲剧。
与教师一样,家长也常常走入这样的误区。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儿子拿着不及格的试卷回家,妈妈很生气,骂儿子是一只笨鸟。儿子说:“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
“那第三种呢?”妈妈问。
儿子说:“第三种最讨厌,这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下个蛋,孵出一只小鸟,然后逼着那只小鸟使劲飞。”
这正是今天众多家庭教育活生生的写照。如果两只老鸟从来没飞起来过,却指望那只小鸟飞起来,这公平吗?合理吗?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妈妈通常是作出牺牲的那一位。许多妈妈,为了家庭也愿意作出牺牲。当然,如果这种牺牲能够换来子女的尊重、理解以及感恩,还算值得,然而,一定还有更好的选择。
一位母亲就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自打女儿出生后,她就全身心地呵护她。丈夫工作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她的付出就更多。女儿慢慢长大,却不如她想象中那样成熟懂事。有一天,她又和女儿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女儿说了一句直刺她内心的话:“你总是说我应该怎么样,你看看你自己,你还像个女人吗?你自己活成这样,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
她愣住了,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想了很久。这十几年来,为了这个家,她忙里忙外,任劳任怨。为了女儿她舍得投入,自己却很少买化妆品和新衣服,以至于别人都说她比实际年龄要老十岁,可换来的竟是这个结果!
太委屈自己了!一气之下,她到商场里面,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衣服和化妆品。接下来的日子,她不再只关注女儿,而是兼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扮得时尚而知性。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她自己变得美丽,生活变得精彩时,女儿竟然慢慢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也自觉地朝着她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秘密就蕴藏在教育者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我们自己不热爱生活,不爱自己,甚至对世界充满委屈和怨恨,以为牺牲自己就能换来孩子们成长的回报,我们多半要成为悲剧人物。
教育者需要建立个人魅力,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别人能喜欢我们吗?我们又怎么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人生影响?
教育的秘诀就是爱自己。爱学习,爱梦想,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自己的缺点,爱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们和我们一样,珍爱生命,珍爱自己。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40岁,开始学做教育》,万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标题为小编自拟,原文标题为“爱自己”。题图来自于花瓣网)
源创图书,您身边的教育专家!
扫描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