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仿佛有谁在我们之上端坐凝视

(2015-11-24 22:16:31)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程建设

陈美桂

[转载]​仿佛有谁在我们之上端坐凝视

《我在台湾教语文》系列图书

 

[转载]​仿佛有谁在我们之上端坐凝视

《我在台湾教语文:向古代文豪学写作》 凌性杰 著 台海出版社 2015.5

 

    在现代的校园,一名语文教师,手持课本经卷登上讲台,面对桌椅排列的矩阵空间,招引先人的魂魄,透过发光的字,让那古老的叹声出现,让那意韵风神飘然回荡,或暂停,或久留,有时清亮地对上水样的眼瞳,有时却灰败地扫过一脸漠然,毕竟,啊,青春!那些篇章,已是百载千年的守候,缄默,神秘,暖暖含光。

    想象一名仍奔放着青春灵魂的讲者,如何口授心传,以他涉事的理解、生命的体悟,配合现代的肢体、现代的语言,上穷碧落下黄泉,施展凝固的幻术,让教室中,“仿佛有谁在我们之上端坐凝视”。看他如何连结时间,从这点走到那点;连结空间,从此端拖曳到彼端,他的胸怀以及视野,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神,如何透露关于文字的信仰与价值,这是一种现代“说书人”的挑战。

    如何认识年轻的“说书人性杰”呢?在一次谈天中,他以为我们相识的起点,是2006年语文科辅导团所举办的一场文学旅行——从北投温泉博物馆至光点台北之家,他应邀担任最后一站的教学分享者。资料上写着:现任教于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著有诗集《所有事物的房间》、《解释学的春天》、散文集《关起来的时间》。迷信山风海雨,寂静的冥契与感动……当天见到的,是一张洋溢着信仰,对声韵、文字、美,聚精会神的诗人的脸。谈诗之前,先谈诗意的栖息,那谈起古文呢,就先谈古文家的情感、抱负了!

  其实在这之前,2003年时报新诗奖首奖《萤火虫之梦》刊载出来,得奖者“凌性杰”陌生的三个字就已钻进我脑海里了。诗作中那小小的萤火虫,在无光的黑暗与短暂的生命中,飞翔觅食繁衍生育下一代,以优美的音韵,丰饶的意象,借着声音文字召唤意义,涤净情感,令人心生向往。除了诗作惊人外,更有诗神杨牧的推荐辞,因此好奇地搜索后,他的博客“大洋之滨”就成为我暗中潜入的海域。在遥远的东岸一名年轻的高中老师,如何以海浪的涌动,阳光的晴亮,展现他喷薄的生命,庶几不教而明的诗意,灿烂美好。

    如今这明亮的海洋男孩教师,已迁徙于植物青郁的台北园区,在诗作之余,完成一本又一本的文学书册,善写且善读,能作亦能述,在广大的中学师生之间,已成传诵的优质课外读物了。而本书中,性杰再度透过十七则精致玲珑的篇什,或原版篇幅,或裁切细割,从感性的笔端出发,再继之以理性的锤炼,庶几完成语文训练及文化培育的基本教养,着眼于有形的字词深究,复加之以无形的声音气息,只图在少少的笔意中,看到厚厚的精神底蕴,将阅读的青少年塑造成有经典涵养的现代文化人。

    身为一名创作者,性杰长期认真看待文字,揣测其中透露的诸多可能,并以宽容的心境、敏锐的洞察、理性的思考,再转化成一种眼光的分享与传授的热情,进而建造一座秘密的灵台,透过书写传布,让学生阅读,共同走进旧学与新知的炼铸中,加深了解的层次,使学生的阅读经纬更加细密。

    而本书内容洋洋大观,从叙事能力、描写景物,到说明技巧、理性思辨,皆分段打造,是一种固基深底的文章家法。例如写《寒花葬志》,充分定义了谦抑虚静的美感,在字数极少的情况下,技巧、笔触、细节、发式、衣服纹理,达到美学的丰富饱满,且情感的强度丝毫未减。性杰强调的是色泽画面、衣着质料、身份年龄,场景亮度与温度,全然以镜头带位。他身兼古代评点家,强调用字,寒花的笑目冉冉动,“她的眼波流转,眼神将会聚焦在谁身上?寒花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这样提问却未回答,似乎更能挑动阅读者的兴味,原来我们身边也可能有这样的双眸,闪动着她的情感世界。

    一篇文学作品,仿佛前人的一幅画,后人在其中解密,层层丰富它的精神背景。于是在实词指涉之外,性杰亦不放过虚词气音,甚至于无字处寻声,在时间的递嬗中,追忆似水年华。他对于人物永远有兴趣,关怀一种活着的样子、生命的气质、人生的态度,除了归有光与孺人及寒花,还有苏轼与方山子,关系千万种,兼写的双面手法,透过特殊的微光,映照人物的面容、肌理,以及性格、命运,增加思索的深度。性杰善于透过视点的移动,将人物婉约蕴藉、疏朗恢宏的气质,超然脱出。有宏观有细节,有动态亦有静态,运用视觉及听觉,让文中的“我”字浮现出来,由一双透视的眼睛及聪敏的耳朵。

    性杰非常强调自己的看法,由一字一句拆解动作中,放缓阅读的速度,避免思考的怠惰,让自己的理性及感性无限穿透,达到创作者灵魂的高度。他强调异样的价值观及生命情调,着重文字个性、生活态度,他认为“思想贫乏、人云亦云”,只是一味地重复别人的观点,将如何看出立意之深、想法之奇,是一种必要的训练,关于逻辑与推论,是青少年急需培养的能力。

    此外,藉由古文的阅读,性杰重视人格的彰显,气韵的流动,多方美学的视角,处处显示出一种精神意境的向往。书中所提人物,如:严子陵、五柳先生、吴均、苏轼、方山子、张怀民等,飘逸洒脱、正雅端方,个个都是他灵魂相契、乐于相偕的文化知友。只要读者用心真纯,就足以跨越时间的屏障,让“在我们之上端坐凝视”的灵魂,能有降落人间的启发。

二十年代,以夏丏尊、李叔同为首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将少年名士的习气收敛净尽,一心想要在教育上创立人本理想的“立达学园”,不但强调经典教育的深厚价值,并共同以艺文创作活出一种文人生活的情致与风范。而“开明书店” 的出版读物,更发挥了自修进学的启蒙力量,《文心》一书成为语文的经典,历久不衰,甚至跨海来台,成为一代又一代重要的课外读物。孩子到底该受什么样的教育,性杰说:“没有对过去的理解,没有对未来的想象,也没有对现实的洞见”,他担心,“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

    关心美学与品味,关心思考与见地,关心人才与未来,这是一股深沉蕴藉、博雅宽宏的“新文心”精神。性杰说:“我还要有一种思想,干净的∕一种信仰,在炮火覆盖的此城∕成为一种力量。”相信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人,不,是另一群人,与他怀抱着相同的思想、信仰与力量。能在不同的校园,与性杰的精神同行,以小小的萤火虫之光,在忧伤、黑暗中,拥有更多的快乐与透亮,因为我们相信,仿佛有谁在我们之上端坐凝视。

 

【精彩书摘】

那一晚的月光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语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去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了进来,我一时感到欣喜,便起身出去走走。心想,此刻没有同享这份快乐的游伴,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正好怀民也还没睡,两人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里盈溢着月光,好像积水般的澄澈透明,水中似乎还纵横交错着水草和荇菜,那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我不禁想问,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呢?只是世上很少有悠闲之人,可以像我们这样欣赏生活中的美吧。

 

我读我思

 

真正动人的随笔,必须慎选材料,详加剪裁

《记承天寺夜游》可以视为随笔,也可看成日记。全文八十四个字(不含标点),展现了苏东坡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他面对生活的态度,也在短短的篇幅里一览无遗。我们平常讲话、写日记或周记,总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讲(写)什么。用词是否精准、叙述是否清楚、概念是否深刻,似乎就不太讲究了。然而,真正动人的随笔、日记,还是必须要慎选材料,详加剪裁。如此,意义的传达才能够充分确实,具备完整的美感。

被贬黄州,物质虽贫困,创作却大丰收

这篇《记承天寺夜游》看似随兴,字句仿佛只是信手拈来,却毫不散乱。文章里,无处不散发着意义、包含着情趣,可说是匠心独具了。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在那时,苏东坡已经被贬谪到黄州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年),李定、舒亶等人摘出苏东坡诗文,弹劾他讪谤朝廷,诬陷下狱治罪,史称“乌台诗案”。苏东坡死里逃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苏东坡这时,已经称不上是什么官,不过是“本州岛安置”,且不得参与公事。这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状况堪忧。

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物质生活相当贫困,创作却是大丰收。《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东坡在黄州所写的诸多杰作之一。他用文字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提炼生活中的美。苏东坡善于用简洁的叙事笔触,把事情说得情味十足。也擅长描写勾勒物象,藉由物象或意象暗示心中的感受与想法。

开篇道出时间,点出重要象征

我们知道,叙述有几个主要面向:人、事、时、地、物。之所以说这篇文章像是日记,是因为一开头便简单交代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文章写作时间的标示,可以放在开篇,也可置于篇末。放在开头来写,可见这个时间是重要的。就是这个时间点,苏东坡自己心里,想必明白了什么。那是农历十月,时序进入了初冬,天气应该已经变得寒冷了。苏东坡看似呆板地写出年月日,又加了一个“夜”字。如此利落地呈现,或许是想要透露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夜里,该会有一些事情发生。这样一来,也让读者有了想象、思索的空间。

因为是冬夜,才有睡前解衣的动作。然而解衣之时,无意中看见月色入户,情绪便有了转折。他起身外出,想要在夜中寻乐。没想到走了一会儿,皎洁美丽的月光反而让人不乐了。原因就在于,没有人可以与他同乐。心中的“乐”与“无与为乐”,确实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特别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几句,用字无比地节省,省略的部分亦不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反而促使我们推测,苏东坡的动作究竟透露了怎样的心理状态。四字句读来典雅庄重,节奏平和,也造成听觉上的谐美。

在苏东坡心里可能孤独彷徨之际,忽然想起一个人。那个人可以共乐,可以与他共享这一晚的月光。若说星星是穷人的钻石,美好的月光应该就是困顿者眼中的珍珠了。苏东坡心念一转,随即去找张怀民。张怀民是苏东坡的好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那时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不啰唆,不俗套,不作流水账式的书写

美国女诗人普拉斯(Sylvia Plath)曾说,一起呕吐过的人,总是比较容易成为知交。苏东坡与张怀民同样被贬,同处患难,相知相惜之情或许更为浓烈。苏东坡用一个句子来铺陈思想与行动,“念无与为乐者”这个想法,引发他“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行动。

在一般人流水账似的日记里,可能要琐琐碎碎地写着:花了多少时间前去探访张怀民、见面后如何寒暄讲了些什么话,想跟他分享什么快乐。怀民是否接受自己的建议,同去欣赏月光……幸好苏东坡不这么啰唆,也没这么俗套,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个“亦”字与“相与”用得真好!他们有着“同样”的命运、“同样”的遭遇,以及“同样”的心情,乃至于能够“一起”行动,“一起”享受月光的照临。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安排允妥了,叙述至此用了仅仅四十七个字,实在是最高明的省话方式了。这一层次的叙事,朴素淡泊,流畅之至。文字简洁,该讲的都讲了。这也缩短了叙事时间,避免了冗赘。讲完这些,苏东坡要尽力描摹的,是一个美感洋溢的世界。

字句中有画面,把视觉经验写得空灵通透

他把视觉经验写得这般空灵通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只用了十八个字,便点染出月光的澄净、竹柏影子的斑驳交错,藉此营造出一片迷离静好的夜色。这个层次主要着力于写景,字句中有画面,艺术效果极佳。作者惜字如金,让我们恣意想象着,朗月清辉洒落,庭中积水空明,波光中隐约还有水草漂浮摇曳。我们或许要开始无端地思索:什么是镜花水月?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幻象?

“影”与“光”参差映衬,竹柏之影被比喻为水中藻荇,苏东坡描写景象的功力不凡,让这一晚的月光成了文学史上的永恒。因此我们不免要追问:恍如仙境的承天寺里,到底都收容了什么人呢?也许是僧人,也许是像张梦得这样的失意之人吧。这里或许又可对比出“圣”与“俗”,用一片空明映照出凡尘荣利的不堪。

用反诘的方式导入说明与议论

结尾可以看作是第三个层次,苏东坡用反诘的方式导入说明与议论。作者感慨提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话说穿了,月夜竹柏其实人人可赏。可是纷扰红尘中,谁有闲情雅致来欣赏?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与张怀民,能够独得这份美景。

为什么呢?

苏东坡通篇文字里,画龙点睛之妙在于“闲”字。他谪居黄州,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无法参与公事,心境可能是无比落寞的。一个“闲”字里头,可以让人多方联想。最直接、正面的想法是,心境转换了,思考超脱了,才拥有这份闲趣。但更细致委婉的体察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与儒家的兼善天下、经世济民的理想有着极大落差。“闲人”可能就是不得意的投闲置散之人啊。而他闲里享乐的同伴,名字偏偏叫做“怀民”,滋味真是复杂了。

这篇日记体的文章简洁精炼,将叙事、描写、说明与议论镕铸为一体。苏东坡的文字就像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诗意盎然,浑然天成。

 

以古观今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朱光潜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我相信,只要愿意打开自己的感官与心灵,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有话可说的。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自我,在表达的过程中,才显得更加完整。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