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最美教师读《致教师》: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观察 |
原文地址:最美教师读《致教师》: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作者:朱永新
——读朱永新老师《致教师》第三辑有感
文|高进儒(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八一中学教师) 文章类型:随笔
这两天,忙忙碌碌,周围环境一闹腾,我便六神无主,心绪飘忽不定,心猿意马,总是感觉没有安全感,或是欲壑难填。为了静气,为了有一个明亮的心态,每遇到生活或工作中的不愉快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把问题说给湖北教育厅赵耿老师听,在他那里,我总觉得很有安全感。
每当情绪波折,向赵老师倾诉时,他常常用一句话鼓励我——“你的困难来临时,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建议我:面对困难,要从容、勇敢,做好自己才能让别人改变对你的看法。他常常建议我要有足够的胸怀去面对各种挑战,静下心来坚持读书、思考。
我不知道朱老师是否和赵老师相识,总感觉他们的观点一模一样,在我心里,他们都是我在远方的心灵导师。今晚,跟往常一样,翻开《致教师》,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开在深夜的一朵葵花,幽长的一束光照见,我视而不见,我的情绪与《致教师》一起,幽幽得翻着。当一个人,专心于一件事,别的事情都搅扰不了他,别的诱惑迷乱不了他,就像僧人坐禅,在静谧中享受时光。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在我们的故事里,必然产生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故事,当我们和学生的故事相互编织,当我们和学生的生命共同绽放,我们所书写的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响。朱老师在《致教师》第三辑,把关注生命作为重心,这与他倡导的“新教育”密切关联。
一、生存有限,生活无限
教师如何向榜样学习获得幸福?朱老师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奇异的事物,幸福需要分享。如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泌所说的:“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所以我们要懂得选择,有了不同的选择,就有了不同的收获,榜样也就成了榜样。每个人都不完美,榜样也有缺陷。我们向榜样学习,不能一味地照搬,特别是不能一味地照搬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是学习他们执着的人生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让自身的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让自己的生命也绽放如花,向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我总把一些优秀、出色的教育家或一些教师楷模当成英雄,总觉得他们生活和工作方式,我这个小人物根本就无法效仿。原来,榜样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家庭生活、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今晚,读到这几句,我又一次鼓足了勇气。我愿意与他们或者他们的文字交流、分享,我相信这是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动力。
我经常问自己,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也会不自觉得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室就是幸福源泉》一文中,朱老师总结幸福的获取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与物的关系是生命的常态,人首先活在物质中,衣食无忧,财富积累的越多,人当然会感到幸福。但财富最终是一定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很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幸福;第二种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一个社会的人,受到尊重、收到信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幸福。一个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尊重、喜欢,这个老师肯定很幸福;第三种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上大学时,我记得李胜利老师说过,在基层当老师,你可以不去发表一篇,不得任何荣誉,但你不能没有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赵耿老师说,虽然我们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不能没有大人物的胸怀和理想,人要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朱老师总结,作为教师的幸福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孩子,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
作为乡村教师,我们常为生计所迫,做一些不得已的事。但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就能在生存中品出好滋味,这就是生活。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的。生存有限,生活无限。朱老师说:“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教师,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
二、受人欢迎,活出精彩
文|高进儒(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八一中学教师) 文章类型:随笔
这两天,忙忙碌碌,周围环境一闹腾,我便六神无主,心绪飘忽不定,心猿意马,总是感觉没有安全感,或是欲壑难填。为了静气,为了有一个明亮的心态,每遇到生活或工作中的不愉快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把问题说给湖北教育厅赵耿老师听,在他那里,我总觉得很有安全感。
每当情绪波折,向赵老师倾诉时,他常常用一句话鼓励我——“你的困难来临时,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建议我:面对困难,要从容、勇敢,做好自己才能让别人改变对你的看法。他常常建议我要有足够的胸怀去面对各种挑战,静下心来坚持读书、思考。
我不知道朱老师是否和赵老师相识,总感觉他们的观点一模一样,在我心里,他们都是我在远方的心灵导师。今晚,跟往常一样,翻开《致教师》,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开在深夜的一朵葵花,幽长的一束光照见,我视而不见,我的情绪与《致教师》一起,幽幽得翻着。当一个人,专心于一件事,别的事情都搅扰不了他,别的诱惑迷乱不了他,就像僧人坐禅,在静谧中享受时光。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在我们的故事里,必然产生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故事,当我们和学生的故事相互编织,当我们和学生的生命共同绽放,我们所书写的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响。朱老师在《致教师》第三辑,把关注生命作为重心,这与他倡导的“新教育”密切关联。
一、生存有限,生活无限
教师如何向榜样学习获得幸福?朱老师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奇异的事物,幸福需要分享。如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泌所说的:“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所以我们要懂得选择,有了不同的选择,就有了不同的收获,榜样也就成了榜样。每个人都不完美,榜样也有缺陷。我们向榜样学习,不能一味地照搬,特别是不能一味地照搬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是学习他们执着的人生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让自身的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让自己的生命也绽放如花,向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我总把一些优秀、出色的教育家或一些教师楷模当成英雄,总觉得他们生活和工作方式,我这个小人物根本就无法效仿。原来,榜样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家庭生活、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今晚,读到这几句,我又一次鼓足了勇气。我愿意与他们或者他们的文字交流、分享,我相信这是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动力。
我经常问自己,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也会不自觉得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室就是幸福源泉》一文中,朱老师总结幸福的获取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与物的关系是生命的常态,人首先活在物质中,衣食无忧,财富积累的越多,人当然会感到幸福。但财富最终是一定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很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幸福;第二种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一个社会的人,受到尊重、收到信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幸福。一个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尊重、喜欢,这个老师肯定很幸福;第三种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上大学时,我记得李胜利老师说过,在基层当老师,你可以不去发表一篇,不得任何荣誉,但你不能没有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赵耿老师说,虽然我们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不能没有大人物的胸怀和理想,人要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朱老师总结,作为教师的幸福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孩子,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
作为乡村教师,我们常为生计所迫,做一些不得已的事。但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就能在生存中品出好滋味,这就是生活。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的。生存有限,生活无限。朱老师说:“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活出独特的自己。作为教师,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绽放各自独一无二的美丽。”
二、受人欢迎,活出精彩
“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因为你做的不够让别人喜欢。”这是我在班会课上经常给孩子们讲得一句励志话。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认同,被别人理解。而老师最希望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和学生的爱戴。可在相对比较单纯的校园生活里,交际圈往往很狭窄。一方面我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另一方面我们畏首畏尾,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新的探索。刚刚走上讲台的那几年,总怕一些新的“创举”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更怕自己力量的微小。那几年,我常常认为校长就是“官”,推行改革必须让他认可才行。今天看来,“世间本无事”。朱老师说“你是你自己教室的国王”“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向你低头。”他在书中分析了甘肃庆阳市原实验小学李建忠校长如何把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初中办成一所名校的故事。他坚决地说,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一个区域,更何况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新教育人有句名言: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一个老师如果真正用心扎根教室,把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和项目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而精彩起来,相信有作为的校长一定会为他点赞。
有人说,人的成功80%靠情商,“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是训练情商最关键的要素。对于一个刚入职的新教师来说,处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指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老师讲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
做一名受人欢迎的人,并代表投机取巧,故意奉承。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朱老师告诫我们,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相反,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生活当中,有很多老师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一辈子只是在工作而已。在我们的广大校园,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会是一个跟同事、校长和社会合作的人。现代社会讲究“双赢”。一个真正有高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各方面因素的教师。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先判断他的“人缘”,人缘广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朱老师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特别难,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很多冲突都在没有“换位”思考的情况下发生。善于换位,就等于理解与同情别人。二是尊重。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是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做人的境界。朱老师建议一线教师,对高贵的人挺起胸膛,对低微的人亲切关怀,要做到“彬彬有礼又有进有退”。对于尊重,作为教师,首先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三是互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平衡,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心理评价。假如我们平时总沉浸于“吃亏还是占便宜”中,我们就会陷入“交往失衡”的万丈深渊里。一个优秀的交往者,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能够讲一点儿奉献精神。对于人际关系来说,讲点奉献是维系关系最有效的途径。从长远看,“最终你仍然能得到回报。”
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一个老师做到换位、尊重、互惠,他一定会赢得教师群体的尊重,赢得校长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父母的尊重。”我想:这个人一定是“人缘儿”,他的人生必然附带着从容和幸福。
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对某件事情的痴迷程度,兴趣其实就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是人成为他自己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光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教书以外的东西。我曾经在我的学生当中做过一份访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指数排在前几位的是:风趣幽默,民主公平,知识面要hold住大家,创新意识,多才多艺等。若干年后,学生记住的不是我们课上解决了多少难题,而是课堂以外的东西。朱老师在他的《教师的第九个小时》发出一个信息:无论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事业还是志业,我们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教书之余的生活。我们不能单一一辈子投入到做一件事,那样不光是单调,而且会伤害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朱老师说,时间安排好,实际上就是在延长自己的生命。他建议我们:在喧闹纷扰、充满诱惑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在事务缠身、焦头烂额的时候,要做到忙而不乱,心向安宁。对于我们而言,跟学生们在一起成长,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专心于学生、教室、专业发展。这样,我们会享受不一样的时间,进而享受不一样的人生。些许时候,我发觉自己经常被电脑、手机俘虏,这点百害而无一利。那天湖北教育厅赵耿老师鼓励我:如果有闲暇时间,学会整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有所进步。
三、享受健康,享受时光
有人说,人的成功80%靠情商,“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是训练情商最关键的要素。对于一个刚入职的新教师来说,处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指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老师讲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
做一名受人欢迎的人,并代表投机取巧,故意奉承。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朱老师告诫我们,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相反,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生活当中,有很多老师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一辈子只是在工作而已。在我们的广大校园,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会是一个跟同事、校长和社会合作的人。现代社会讲究“双赢”。一个真正有高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各方面因素的教师。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先判断他的“人缘”,人缘广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朱老师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特别难,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很多冲突都在没有“换位”思考的情况下发生。善于换位,就等于理解与同情别人。二是尊重。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尊重是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做人的境界。朱老师建议一线教师,对高贵的人挺起胸膛,对低微的人亲切关怀,要做到“彬彬有礼又有进有退”。对于尊重,作为教师,首先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三是互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平衡,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心理评价。假如我们平时总沉浸于“吃亏还是占便宜”中,我们就会陷入“交往失衡”的万丈深渊里。一个优秀的交往者,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能够讲一点儿奉献精神。对于人际关系来说,讲点奉献是维系关系最有效的途径。从长远看,“最终你仍然能得到回报。”
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一个老师做到换位、尊重、互惠,他一定会赢得教师群体的尊重,赢得校长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父母的尊重。”我想:这个人一定是“人缘儿”,他的人生必然附带着从容和幸福。
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对某件事情的痴迷程度,兴趣其实就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是人成为他自己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光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教书以外的东西。我曾经在我的学生当中做过一份访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指数排在前几位的是:风趣幽默,民主公平,知识面要hold住大家,创新意识,多才多艺等。若干年后,学生记住的不是我们课上解决了多少难题,而是课堂以外的东西。朱老师在他的《教师的第九个小时》发出一个信息:无论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事业还是志业,我们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教书之余的生活。我们不能单一一辈子投入到做一件事,那样不光是单调,而且会伤害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朱老师说,时间安排好,实际上就是在延长自己的生命。他建议我们:在喧闹纷扰、充满诱惑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在事务缠身、焦头烂额的时候,要做到忙而不乱,心向安宁。对于我们而言,跟学生们在一起成长,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专心于学生、教室、专业发展。这样,我们会享受不一样的时间,进而享受不一样的人生。些许时候,我发觉自己经常被电脑、手机俘虏,这点百害而无一利。那天湖北教育厅赵耿老师鼓励我:如果有闲暇时间,学会整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有所进步。
三、享受健康,享受时光
健康,对任何人来说都重要。健康是1,其他都是0。只有健康,后面的0才有意义。健康是所有人的第一财富。朱老师一直反对以牺牲自身健康而成就教育人生。一个不爱惜自己的人,怎能爱惜别人?爱惜自己,从走出亚健康开始。
教师的人生如何演绎最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就是天生的观察家和模仿大师。教师的最美人生由“学生敬佩、学生佩服、学校效仿”三个因素组成。朱老师总结了两点:首先,教师应该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学,然后知不足。无知,其实是把不知道的东西视为已知。其次,应该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老师的道德境界不一定达到道德模范的标准,但是一定要有基本底线。老师最不应该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如一,说一套做一套。一颗诚实而坦率的新,就是一颗开放平等的心,就是一道桥梁,通往学生的世界。
享受最美时光,给每一个教室起一个温暖的名字,名字叫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灵魂碰撞而生的温度。朱老师说,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室是职业生命汲取养分的土地,也是班主任施展才华的王国。享受最美时光,先为教室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开始。其次,要陪伴孩子们晨诵、午读、暮省。
“新教育”晨诵秉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倡导每日清晨用诗歌开启黎明,用声音唤醒文字,丰富当下的生命体验,养成一种晨起阅读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情境、思想及音乐感。朱老师认为,晨诵,是为了丰富当下儿童的生命,让儿童享受最好的阳光。午读,就是阅读。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汲取先贤的智慧,让精神丰富起来,让行动有力起来。暮省,就是记录。与孩子们一起写随笔、写日记,写文学作品记录生活沉淀下来的故事。
“新教育”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朱老师说,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和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最美时光,任何时候都是幸福的。素质教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艺、体育的课程,而是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享受大好时光。
四、生命颁奖,沟通无限
为每个生命颁奖,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任务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探寻孩子生命的价值需要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共同创造。什么是好的教育,朱老师总结了三点:一是做人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二是要努力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的成长。第三,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新教育重视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探索也是新教育人主要任务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是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模仿师。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关注家庭,往往找不到孩子们问题背后的原有。朱老师明确指出: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更可怕。他引用蒙台梭利的话:“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报复社会。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承认后果要可怕得多。这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中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作为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为他做一个榜样。
教师的人生如何演绎最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就是天生的观察家和模仿大师。教师的最美人生由“学生敬佩、学生佩服、学校效仿”三个因素组成。朱老师总结了两点:首先,教师应该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学,然后知不足。无知,其实是把不知道的东西视为已知。其次,应该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老师的道德境界不一定达到道德模范的标准,但是一定要有基本底线。老师最不应该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如一,说一套做一套。一颗诚实而坦率的新,就是一颗开放平等的心,就是一道桥梁,通往学生的世界。
享受最美时光,给每一个教室起一个温暖的名字,名字叫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灵魂碰撞而生的温度。朱老师说,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室是职业生命汲取养分的土地,也是班主任施展才华的王国。享受最美时光,先为教室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开始。其次,要陪伴孩子们晨诵、午读、暮省。
“新教育”晨诵秉持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倡导每日清晨用诗歌开启黎明,用声音唤醒文字,丰富当下的生命体验,养成一种晨起阅读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情境、思想及音乐感。朱老师认为,晨诵,是为了丰富当下儿童的生命,让儿童享受最好的阳光。午读,就是阅读。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汲取先贤的智慧,让精神丰富起来,让行动有力起来。暮省,就是记录。与孩子们一起写随笔、写日记,写文学作品记录生活沉淀下来的故事。
“新教育”认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朱老师说,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和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最美时光,任何时候都是幸福的。素质教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艺、体育的课程,而是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享受大好时光。
四、生命颁奖,沟通无限
为每个生命颁奖,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任务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探寻孩子生命的价值需要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共同创造。什么是好的教育,朱老师总结了三点:一是做人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二是要努力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的成长。第三,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新教育重视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探索也是新教育人主要任务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是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模仿师。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关注家庭,往往找不到孩子们问题背后的原有。朱老师明确指出: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更可怕。他引用蒙台梭利的话:“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报复社会。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承认后果要可怕得多。这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中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作为家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为他做一个榜样。
再来回到学校。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与校长关系的融洽程度是维系我们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朱老师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要平视我们的校长,不要把他当作老板。不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把校长作为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看待;二是要理解我们的校长,学校站在他的立场思考问题。作为校长,他考虑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必然跟教师不一样。我们要对我们的校长多一份理解;三是尊重我们的校长,不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校长。尊重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自尊心是人心灵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校长,才能赢得校长的信任和友谊。当然,校长不是神,与校长相处要热情大方,不卑不亢,要尊重敬爱,还要建言献策。过分的讨好校长,不仅有损自己的人格,也会让校长瞧不起自己。一个老师,真正用心做教育,就会赢得校长、老师、学生的敬重,用自己的付出和思想高度,打造与人交往的和谐空间,这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有用的办法。朱老师真诚的文字,让我顿悟:沟通无限,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与校长沟通,相信会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也时常遇到非常尴尬的现实:起早贪黑,工资不高,身心憔悴……我在很多教师群里,不论是全国知名或非主流教师群里,很多人用段子调侃教师的现状。发不良帖子的人,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朱老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谈。他谈了四个方面:第一,提高认知水平。胸怀大了,世界也就小了,任何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丰子恺先生说过: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第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与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人一起做事,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对人做对事。所以要自我提醒:越是能干,就越不会计较情绪上的细节,会更专注做事上,用事聚人;越是无能,就越会把细微的感受和情绪放大,从而更加影响做事的效率,恼人坏事。第三,加强意志训练。不改初衷,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教育梦想,一辈子做下去。第四,与人和谐相处。帮助别人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比千方百计去争取利益要开心许多。所以有人说,成熟和天真并不矛盾,成熟是一种生活态度,天真是一种生活方式。朱老师说:“真正的圆善是把成熟和完美地结合起来。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又能够坚守梦想决不放弃;与人不锱铢必争斤斤计较,有能够温情脉脉真诚待人。既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又似浪漫无忌的还痛。以此作为自我修炼的追求,就能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从容与快乐。”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心理医生,我想,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认识一个人要靠缘分,了解一本书要靠耐心,征服学生要靠智慧,与人相处要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致教师》就像我一个知心朋友,相互记挂。我已融入文字的精神世界里,焦距已经拉近,我未来生活的镜头就在里头。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也时常遇到非常尴尬的现实:起早贪黑,工资不高,身心憔悴……我在很多教师群里,不论是全国知名或非主流教师群里,很多人用段子调侃教师的现状。发不良帖子的人,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朱老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谈。他谈了四个方面:第一,提高认知水平。胸怀大了,世界也就小了,任何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丰子恺先生说过: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第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与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人一起做事,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对人做对事。所以要自我提醒:越是能干,就越不会计较情绪上的细节,会更专注做事上,用事聚人;越是无能,就越会把细微的感受和情绪放大,从而更加影响做事的效率,恼人坏事。第三,加强意志训练。不改初衷,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教育梦想,一辈子做下去。第四,与人和谐相处。帮助别人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比千方百计去争取利益要开心许多。所以有人说,成熟和天真并不矛盾,成熟是一种生活态度,天真是一种生活方式。朱老师说:“真正的圆善是把成熟和完美地结合起来。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又能够坚守梦想决不放弃;与人不锱铢必争斤斤计较,有能够温情脉脉真诚待人。既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又似浪漫无忌的还痛。以此作为自我修炼的追求,就能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从容与快乐。”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心理医生,我想,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认识一个人要靠缘分,了解一本书要靠耐心,征服学生要靠智慧,与人相处要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致教师》就像我一个知心朋友,相互记挂。我已融入文字的精神世界里,焦距已经拉近,我未来生活的镜头就在里头。
后记:前几天,用《致教师》里的文字串联了一两篇小随笔,令我惊奇的是,《校长传媒》发表了,而且得到朱永新老师的点赞。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得瑟,我深知自己很无知。但我还是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坚持走向完美,坚持教育梦想,我相信,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通过阅读,我们也能发现人生最珍贵的风景。O(∩_∩)o
这不是总结的话,因为我还在读第四辑。等我完全对《致教师》里折射的思想了如指掌时,我会大大方方地写一篇小评论。到时候,不论写得水平如何,我都会写!与《致教师》一起,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