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闲逛至附近乡间的某度假村,见老板正在斜阳下小睡,手握一卷翻开的书,是一位当地去世名师的文集。
此情此景颇有诗意,兴之所至就坐下与他攀谈。这位曾做过14年教师的“地方乡绅”,竟然深具教育情怀,对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思考超乎我的想象。其间我问了一个问题:今天你还愿意回到学校,做一名理想中的普通教师吗?他说:愿意,等再赚几年钱,一辈子都不为金钱发愁之后,就回去。
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颠覆了国庆期间因闲暇而生的愉悦--这算是“一位有教育情怀之人”所说的心里话,但即便中国的教师们都具有这样的情怀,我们的教育依然没什么指望。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收入不会超过10万年薪,又如何谈得上“一辈子不为金钱发愁”呢?
当下,一名普通教师切身感受的生存光景,很大程度上,是“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即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和最普通的老板一较敛财水平的高低……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教师的职业动力从何而来?
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追求卓越教育的校长必须回答的问题。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必须做好一辈子当“精神贵族”的准备。
然而放眼人类历史,无论哪一个时代,成长为“精神贵族”的难度,都小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位教育人从自己的经验,到身边的故事,都可以挖掘出无数曾尝试此类人生的案例,但绝大多数不是很快倒下,就是满身伤痕直至心态扭曲。为什么?
因为“精神贵族”的批量成长,总是需要一些必要的前提。
比如有一个人,愿意首先放下自己难以放下的享受、习惯、地位、名利……即一切看得见的利益;
比如有一群人,在这条路上彼此欣赏,彼此扶持,彼此鼓励;
比如有一个圈子,持守同一门哲学,能以看清这条道路的终极幸福,和“那些在多余的物质追求中最终毫无所得”的必然结果;
比如有一种机制,使这样的选择不成为“理想主义死胡同”,而是多方共赢的可持续行动;
比如有一条路径,令这样的实验能不断滚动、壮大、扩散;
比如有一个地方,是这群人回归栖息、加油充电、反思检讨、重新出发的地方;
比如有一种奉献,是我们竭尽了自己的所能,却并不期望如数收回,利上加利;
比如有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灵在呼唤、渴望、等待这一群人,而且随时准备加入他们;
…………
最后,事实上我们还应当看到,这样的一个“动力机制”,或者说这样的一个“精神家园”,不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人“闻鸡起舞”就能办成的,而是无数教育人群起共建、竭力追求的结果;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必须从一所学校,一个人开始。
(文 / 李斌 《校长》杂志总编辑)
(2011年11月《校长》杂志卷首语)
欢迎登陆《校长》杂志全球官网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
欢迎登陆校长互动论坛 http://bbs.xiaozhangchina.com/
欢迎订阅《校长》杂志 http://www.xiaozhangchina.com/subscribe
加载中,请稍候......